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芬巴赫”显然是一个德国姓氏,然而奥芬巴赫·雅克却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古典轻歌剧的奠基人。的确,奥氏原姓埃伯希特,他的生父埃伯希特·犹大·伊萨克是德国科隆地方犹太人教堂的唱诗班班长。小埃伯希特因为生在科隆附近的奥芬巴赫,因而改姓奥芬巴赫。
奥氏诞生于1819年,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6岁时他就会拉小提琴,9岁时学会了大提琴,而且后来成了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童年时与哥哥姐姐搭配组成家庭弦乐三重奏小组,经常在一些晚会和音乐会上演出。1933年全家迁居巴黎,从此,法国成了奥氏的第二故乡。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了一年后,他经常在一些剧院乐队中演奏,在沙龙里演出,有时还身背大提琴在巴黎街头演奏。这期间他还写了一些动人的叙事曲和舞会用的舞曲,还拜师弗洛门泰尔·阿列维(1799-1862)学习作曲,阿列维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豪华宏伟的“大歌剧”创始人之一,阿列维的指点,对奥氏的作曲生涯起了重要作用。
1839年奥氏曾以戏剧配乐作曲者身份亮相,但反响平平,到了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德国的一些城市演出,最后于1844年在伦敦以指挥身份获得成功。在他指挥的音乐会曲目中多数是他本人的作品,其中有小型音乐喜剧、这就是他未来的轻歌剧的雏形。在他早年的作品里,如1842年的《拉芳丹的寓言》、1843年的二重奏《孤僻的修道士》、1846年根据作曲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达维德(1810-1876)交响颂歌《荒漠》创作的诙谐风格的讽刺性模拟作品无不表现出他对喜剧效果和讽刺性模拟作品的青睐。
1850-1855年,奥氏担任了“法兰西喜剧”剧院的在编作曲家和指挥。1855年获准在巴黎开办自己的剧院“快乐的巴黎人”,自任经理至1862年,专演哑剧和小型音乐剧(限三四人演)。作为剧院的经理、作曲家、指挥、导演,奥氏演出了不少独幕轻歌剧,1855年创作的讽刺滑稽歌剧《两个盲人》、《巴塔克兰》、1857年的《最后的骑士》深获好评。1858年剧院获准演大型多幕剧(人数不限),奥氏写了他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此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诗人、歌手奥菲欧(即俄耳甫斯)入冥府营救爱妻欧律狄刻的故事。歌剧写成对传统歌剧巧妙讽刺的模拟作品,同时嘲讽了第二帝国贵族资产阶级的权贵们。此剧获得成功后,他的许多轻歌剧都相继受到广泛的赞誉,最著名的有1859年的《茜尼维埃弗·德布拉班》,1861年的《弗尔图尼奥之歌》,特别是与奥氏长期合作的剧本作家亨利·梅里亚克(1831-1897,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剧作家)和路德维希·阿列维(1834-1908,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作家弗·阿列维之侄)所写剧本谱写的轻歌剧,如1864年的《美丽的海伦》、1866年的《蓝胡子》与《巴黎生涯》、1867年的《格罗希坦公爵夫人》、1868年的《培里科拉》以及1869年的《群盗》,使奥氏轻歌剧更为光彩照人。
19世纪60年代是奥芬巴赫创作生涯中最光辉的时期,他的作品在第二帝国的艺术生活中备受瞩目,他的一些被公众广为传唱的作品成了巴黎各剧院经常上演的曲目,而且受到伦敦、维也纳、柏林、彼得堡公众的欢迎。奥氏甚至还为维也纳特别谱写了浪漫主义歌剧《莱茵河的美人鱼》。此外,为了更好地诠释自己的作品,他经常亲自指挥乐队的演奏。
在奥芬巴赫创作的影响下,维也纳和伦敦也相继产生了民族轻歌剧。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轻歌剧创始人之一的埃尔维(1825-1892)、法国轻歌剧大师勒科克(1832-1918)以及西欧以最早谱写交响乐化舞剧而闻名的作曲家德立勃(1836-1891)都是奥芬巴赫传统的追随者。
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解体,普法战争的战败以及巴黎公社的建立,这些政治上的巨变,致使公众对奥芬巴赫轻歌剧的兴趣顿然消失,因为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里讽刺与调侃已不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奥氏的新作甚至过去名噪一时的轻歌剧,如《地狱中的奥菲欧》、《培里科拉》等屡遭冷遇。奥氏的辉煌终于日薄西山了。
1873至1875年,奥氏试图建立自己的剧院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计划无果而终。为了摆脱物质困境,年近花甲的奥氏于1876至1877年远赴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先后在纽约、费城指挥了“花园”音乐会。
奥芬巴赫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又重新燃起创作激情,大有东山再起的势头,1878年他写了轻歌剧《法瓦尔夫人》和《鼓手长的女儿》,这是两部以喜歌剧传统写成的作品,在艺术上不逊于其过去最优秀的作品。他的“天鹅之歌”(相传天鹅一生只在临死前唱一次,因此“天鹅之歌”通常喻指某作者最后或去世前的作品)是一部抒情幻想歌剧《霍夫曼的故事》。这部歌剧内容取材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兼作曲家霍夫曼(1776-1822)的小说,故事极为离奇荒诞,更由于其活泼的节奏与典雅的配器,从而与此前的优秀作品——《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丝坦公爵夫人》、《培里科拉》成了传世佳作。遗憾的是作曲家在《霍》剧排演中一病不起,于1880年10月去世。该剧由其好友吉罗(1837-1892,作曲家、法国研究院院士)配器、改编成适于乐队演奏后于1881年公演,获得成功后流传至今。
奥芬巴赫一生写了歌剧96部(一说有102部),其中约有90部是轻歌剧。由于其情节动人、奇特有趣,音乐通俗易懂,至今流传不衰,不愧是轻歌剧的奠基人(轻歌剧最早于19世纪中叶出现于巴黎,19世纪末盛行于维也纳等西欧城市),也是这种体裁作曲家最伟大的代表,他的作品是轻歌剧史中最光辉的一页。
奥芬巴赫在自己的音乐剧作品中巧妙地将舞台传统以及喜歌剧的各式音乐与巴黎街头的大众艺术及城市民间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他的音乐以其丰富的旋律、优美的管弦乐令人陶醉,而其通俗易懂的音调与节奏以及他经常采用流行舞曲,如华尔兹、方阵舞、加洛普舞、康康舞更使其作品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另一方面,他在讽刺模拟剧中嘲讽因循守旧,从而又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广大观众创立了新型的音乐剧。
奥氏的轻歌剧饱含讽刺因素和对重大事件的热情关注,他既是一位讴歌生活的歌手,更是一位无情鞭笞拿波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揭露者,他用作品的娱乐性巧妙地掩饰了自己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道德沦丧的无情揭露,从而成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一员讽刺作曲家”。这是前苏联音乐理论家、戏剧评论家、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授索列尔京斯基(1902-1944)对奥氏的评语。
奥芬巴赫不仅是音乐喜剧和滑稽剧大师、杰出的歌曲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而且也是抒情禀赋甚高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抒情性、喜剧性、离奇怪诞并行不悖、相互辉映、互相充实,这种抒情禀赋在他的“天鹅之歌”的《霍夫曼的故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奥芬巴赫去世至今即将130年,但他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世人是永志不忘的。今年是他170岁的诞辰,我们就以此文来纪念这位为人类带来欢笑的轻歌剧奠基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讽刺作曲家。■
奥氏诞生于1819年,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6岁时他就会拉小提琴,9岁时学会了大提琴,而且后来成了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童年时与哥哥姐姐搭配组成家庭弦乐三重奏小组,经常在一些晚会和音乐会上演出。1933年全家迁居巴黎,从此,法国成了奥氏的第二故乡。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了一年后,他经常在一些剧院乐队中演奏,在沙龙里演出,有时还身背大提琴在巴黎街头演奏。这期间他还写了一些动人的叙事曲和舞会用的舞曲,还拜师弗洛门泰尔·阿列维(1799-1862)学习作曲,阿列维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豪华宏伟的“大歌剧”创始人之一,阿列维的指点,对奥氏的作曲生涯起了重要作用。
1839年奥氏曾以戏剧配乐作曲者身份亮相,但反响平平,到了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德国的一些城市演出,最后于1844年在伦敦以指挥身份获得成功。在他指挥的音乐会曲目中多数是他本人的作品,其中有小型音乐喜剧、这就是他未来的轻歌剧的雏形。在他早年的作品里,如1842年的《拉芳丹的寓言》、1843年的二重奏《孤僻的修道士》、1846年根据作曲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达维德(1810-1876)交响颂歌《荒漠》创作的诙谐风格的讽刺性模拟作品无不表现出他对喜剧效果和讽刺性模拟作品的青睐。
1850-1855年,奥氏担任了“法兰西喜剧”剧院的在编作曲家和指挥。1855年获准在巴黎开办自己的剧院“快乐的巴黎人”,自任经理至1862年,专演哑剧和小型音乐剧(限三四人演)。作为剧院的经理、作曲家、指挥、导演,奥氏演出了不少独幕轻歌剧,1855年创作的讽刺滑稽歌剧《两个盲人》、《巴塔克兰》、1857年的《最后的骑士》深获好评。1858年剧院获准演大型多幕剧(人数不限),奥氏写了他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此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诗人、歌手奥菲欧(即俄耳甫斯)入冥府营救爱妻欧律狄刻的故事。歌剧写成对传统歌剧巧妙讽刺的模拟作品,同时嘲讽了第二帝国贵族资产阶级的权贵们。此剧获得成功后,他的许多轻歌剧都相继受到广泛的赞誉,最著名的有1859年的《茜尼维埃弗·德布拉班》,1861年的《弗尔图尼奥之歌》,特别是与奥氏长期合作的剧本作家亨利·梅里亚克(1831-1897,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剧作家)和路德维希·阿列维(1834-1908,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作家弗·阿列维之侄)所写剧本谱写的轻歌剧,如1864年的《美丽的海伦》、1866年的《蓝胡子》与《巴黎生涯》、1867年的《格罗希坦公爵夫人》、1868年的《培里科拉》以及1869年的《群盗》,使奥氏轻歌剧更为光彩照人。
19世纪60年代是奥芬巴赫创作生涯中最光辉的时期,他的作品在第二帝国的艺术生活中备受瞩目,他的一些被公众广为传唱的作品成了巴黎各剧院经常上演的曲目,而且受到伦敦、维也纳、柏林、彼得堡公众的欢迎。奥氏甚至还为维也纳特别谱写了浪漫主义歌剧《莱茵河的美人鱼》。此外,为了更好地诠释自己的作品,他经常亲自指挥乐队的演奏。
在奥芬巴赫创作的影响下,维也纳和伦敦也相继产生了民族轻歌剧。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轻歌剧创始人之一的埃尔维(1825-1892)、法国轻歌剧大师勒科克(1832-1918)以及西欧以最早谱写交响乐化舞剧而闻名的作曲家德立勃(1836-1891)都是奥芬巴赫传统的追随者。
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解体,普法战争的战败以及巴黎公社的建立,这些政治上的巨变,致使公众对奥芬巴赫轻歌剧的兴趣顿然消失,因为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里讽刺与调侃已不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奥氏的新作甚至过去名噪一时的轻歌剧,如《地狱中的奥菲欧》、《培里科拉》等屡遭冷遇。奥氏的辉煌终于日薄西山了。
1873至1875年,奥氏试图建立自己的剧院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计划无果而终。为了摆脱物质困境,年近花甲的奥氏于1876至1877年远赴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先后在纽约、费城指挥了“花园”音乐会。
奥芬巴赫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又重新燃起创作激情,大有东山再起的势头,1878年他写了轻歌剧《法瓦尔夫人》和《鼓手长的女儿》,这是两部以喜歌剧传统写成的作品,在艺术上不逊于其过去最优秀的作品。他的“天鹅之歌”(相传天鹅一生只在临死前唱一次,因此“天鹅之歌”通常喻指某作者最后或去世前的作品)是一部抒情幻想歌剧《霍夫曼的故事》。这部歌剧内容取材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兼作曲家霍夫曼(1776-1822)的小说,故事极为离奇荒诞,更由于其活泼的节奏与典雅的配器,从而与此前的优秀作品——《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丝坦公爵夫人》、《培里科拉》成了传世佳作。遗憾的是作曲家在《霍》剧排演中一病不起,于1880年10月去世。该剧由其好友吉罗(1837-1892,作曲家、法国研究院院士)配器、改编成适于乐队演奏后于1881年公演,获得成功后流传至今。
奥芬巴赫一生写了歌剧96部(一说有102部),其中约有90部是轻歌剧。由于其情节动人、奇特有趣,音乐通俗易懂,至今流传不衰,不愧是轻歌剧的奠基人(轻歌剧最早于19世纪中叶出现于巴黎,19世纪末盛行于维也纳等西欧城市),也是这种体裁作曲家最伟大的代表,他的作品是轻歌剧史中最光辉的一页。
奥芬巴赫在自己的音乐剧作品中巧妙地将舞台传统以及喜歌剧的各式音乐与巴黎街头的大众艺术及城市民间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他的音乐以其丰富的旋律、优美的管弦乐令人陶醉,而其通俗易懂的音调与节奏以及他经常采用流行舞曲,如华尔兹、方阵舞、加洛普舞、康康舞更使其作品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另一方面,他在讽刺模拟剧中嘲讽因循守旧,从而又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广大观众创立了新型的音乐剧。
奥氏的轻歌剧饱含讽刺因素和对重大事件的热情关注,他既是一位讴歌生活的歌手,更是一位无情鞭笞拿波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揭露者,他用作品的娱乐性巧妙地掩饰了自己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道德沦丧的无情揭露,从而成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一员讽刺作曲家”。这是前苏联音乐理论家、戏剧评论家、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授索列尔京斯基(1902-1944)对奥氏的评语。
奥芬巴赫不仅是音乐喜剧和滑稽剧大师、杰出的歌曲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而且也是抒情禀赋甚高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抒情性、喜剧性、离奇怪诞并行不悖、相互辉映、互相充实,这种抒情禀赋在他的“天鹅之歌”的《霍夫曼的故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奥芬巴赫去世至今即将130年,但他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世人是永志不忘的。今年是他170岁的诞辰,我们就以此文来纪念这位为人类带来欢笑的轻歌剧奠基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讽刺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