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开始,二十年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电影产业在国家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已然蒸蒸日上。然而,互联网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早已悄然出现。以观众需求为核心的用户思维模式带来的是粉丝电影的兴盛,同时,链条式的传统电影产业模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极有可能面临破碎重组的命运。
【关键词】:互联网+;用户思维;粉丝经济;产业链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及了“互联网+”。此后,全国掀起了“互联网+”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一时间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互联网+”之下的各类产业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电影产业也不例外。
一、互联网+电影时代的来临
(一)互联网发展迅猛
据CNNIC统计,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较2013 年底提升了 2.1 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5672 万人。[1]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已经覆盖全国近半数人口。
另外,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网络的发展已隐隐成主导之势。据数据统计,截至 2014 年 12 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 91.2%,较 2013 年底提升了 5.1 个百分点。并且就2014 年这一年来看,可以说是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的一年,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3.5%, 73.2%和 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应用, 2014 年用户年增长达到 194.6%, 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移动商务类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2]
(二)电影产业快速发展
2014年,中国的荧幕数量已接近23000块。仅2013年一年,全国新增银幕就超过4500块, 平均每天新增银幕14块。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获得2.5亿元票房开始,中国的大片时代正式来临,中国亿元级电影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从2005年的占比 17.3%一路攀升至2013年的占比74.7%。[3]
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家政策推动电影体制的改革。2000年开始陆续有关于电影产业的相关文件下发。到了2014年,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再一次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扫清路障。
其次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据数据统计,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长9.7%。[4]收入增长为居民文化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人们消费需求的扩大。而我国的消费层次也早由原来的物质层面消费更多地转向了精神层面消费。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中国电影
(一)互联网思维渗入电影产业
互联时代与以往差别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思维之一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市场为中心,抓住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电影产业由于其本身带有的艺术性,其生产都是以导演为中心,导演把握观众的需求导演和演员被看作是票房的保证。但是,这样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体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票房的来源是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才是票房最大的保证。而知名导演和演员对票房的保证也是来自于观众,即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与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传统上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粉丝经济影响下的电影改变了以往以故事和导演为核心的运作模式,转而通过将某些作品或者人氣明星的粉丝作为潜在观影对象,对这类作品进行IP的转化,对人气明星进行量身定角,從而将原有的粉丝变为潜在的观众群,保证电影的收益。
郭敬明的《小时代》利用的是原著小说已有的粉丝基础,将其转化之后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韩寒的《后会无期》凭借的则是自身强大的粉丝基础带来的票房成功。这两部电影依托的都是粉丝经济,看起来似乎与传统电影依靠剧本和明星来获取效益的手段相似。但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两部粉丝电影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电影与粉丝之间的黏合度。通常,粉丝电影与观众的黏合度本身就会稍高于一般的电影。借助于互联网手段,粉丝电影能够通过互联网让粉丝从电影筹备阶段直到电影放映阶段都能全程参与,进一步提升粉丝与电影之间的互动频率,充分挖掘粉丝口碑营销的潜能。
电影筹备阶段,电影制作方通过众筹能够将粉丝转化为投资者。这种角色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将粉丝从客方变为了主方,将粉丝的切身利益与电影捆绑在了一起,从侧面提高了粉丝的积极性。阿里发行的娱乐宝、百度发行的百发有戏等这样一些电影众筹产品都为粉丝众筹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电影拍摄阶段,粉丝探班早已是惯例。而到了电影的放映阶段,粉丝点映、包场等环节的出现也会提升电影的热度。
在传统电影生产模式中,这样的粉丝经济通常都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刻意去挖掘粉丝的内在能量。但是在互联网强大的联通作用之下,电影人已经能够转换思维,利用粉丝经济为自身服务。
(二)电影产业变革
1、制作环节:链条重组
在制作环节,互联网和电影融合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产业链的破碎,原本具有上下游关系的链条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平台式的横向发展。由此带来的是电影生产各个环节资源的集聚,所有的投资、技术、剧本等都可以实现互相流动。
这引发的直接影响就是剧组形式的变化,即拍摄电影可能只需要有演员、导演、摄影师等主要工作人员,其余的工作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予以解决,由此带来的是电影拍摄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的保证。目前,从电影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演员的挑选就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的挖掘来实现。名利双收的电视剧《纸牌屋》的演员和剧本,都是依赖于大数据来判定的,未来电影的发展也将如此。 2、营销发行:反客为主
在电影营销和发行环节,制作方都会想尽办法做宣传,硬广、软广、城市巡场、点映等各种宣传形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管如此,电影最后的收益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有限的发行经费会束缚住制作方的手脚。在“互联网+”时代,营销发行从制作阶段就已经开始,观众完全可以反客为主,成为这部电影的“制作方”。
众筹可以让观众主动参与电影“投资”。而在剧本内容方面,观众关注度较高的作品往往会成为IP转化率比较高的作品,也会成为定制比较多的作品。其次,已有的关注度会伴随着演员剧本等的选择被进一步拉长,演员的明星效应、电影拍摄之中各类消息都会继续牵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在影片上映之后,原来众筹积累下的基数观众既会成为电影质量的把关者,也会自动成为影片的推广者。
去年畅销的电影《小时代》在拍摄之前,原版小说庞大的粉丝数已经是电影后期观众的一个预备军,而其采用的众筹方式更是进一步吸引住了粉丝的眼球,更遑论各种后期的明星效应、话题噱头。
3、放映环节:院线变革
很多人认为,电影荧幕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观点反映出电影放映渠道的单一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屏放映将逐渐成为主流,电影的“大放映”概念将逐渐形成。
多屏时代的到来预示着院线将不再是观影的最佳场所,3D电视、平板电脑、宽屏手机等已有的屏幕将使观影更便捷、更多元。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院会消亡,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交越来越依靠手机等移动设备,但直接的互动仍不可或缺。因此,未来电影院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对于社交互动的设计上,人们进入电影院的主要目的将不再是看电影,而是社交。
但是,放映仍是电影产品实现价值的基础。在互联网兴盛之前,迪士尼就已经将自己的电影产品通过院线、电视、光碟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售卖。然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多屏时代,电影产品形态将更加多样,不同的放映平台、窗口将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之下,“网生代”电影的出现只是互联网对电影产业产生影响的一个开始。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已经显露端倪,如何在互联网大潮彻底席卷电影产业之前把握时机,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3]黄东虹.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2912.html ,2014-07-25.
[4]薛永锋.互联网+电影:中国电影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4 [DB/OL].http://wwww.huxiu.com/article/105742/1.html ,2015-01-08.
[5]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06):136-148.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2015-02-03.
[2]黃東虹.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2912.html ,2014-07-25.
[3]薛永锋.互联网+电影:中国电影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4 [DB/OL].http://wwww.huxiu.com/article/105742/1.html ,2015-01-08.
[4]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06):136-148.
[5]陈宇.《老男孩猛龙过江》:一个互联网电影时代的样本[J].当代电影,2014(09):37-40.
[6]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5(03):4-12.
【关键词】:互联网+;用户思维;粉丝经济;产业链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及了“互联网+”。此后,全国掀起了“互联网+”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一时间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互联网+”之下的各类产业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电影产业也不例外。
一、互联网+电影时代的来临
(一)互联网发展迅猛
据CNNIC统计,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较2013 年底提升了 2.1 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5672 万人。[1]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已经覆盖全国近半数人口。
另外,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网络的发展已隐隐成主导之势。据数据统计,截至 2014 年 12 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 91.2%,较 2013 年底提升了 5.1 个百分点。并且就2014 年这一年来看,可以说是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的一年,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3.5%, 73.2%和 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应用, 2014 年用户年增长达到 194.6%, 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移动商务类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2]
(二)电影产业快速发展
2014年,中国的荧幕数量已接近23000块。仅2013年一年,全国新增银幕就超过4500块, 平均每天新增银幕14块。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获得2.5亿元票房开始,中国的大片时代正式来临,中国亿元级电影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从2005年的占比 17.3%一路攀升至2013年的占比74.7%。[3]
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家政策推动电影体制的改革。2000年开始陆续有关于电影产业的相关文件下发。到了2014年,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再一次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扫清路障。
其次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据数据统计,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长9.7%。[4]收入增长为居民文化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人们消费需求的扩大。而我国的消费层次也早由原来的物质层面消费更多地转向了精神层面消费。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中国电影
(一)互联网思维渗入电影产业
互联时代与以往差别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思维之一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市场为中心,抓住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电影产业由于其本身带有的艺术性,其生产都是以导演为中心,导演把握观众的需求导演和演员被看作是票房的保证。但是,这样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体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票房的来源是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才是票房最大的保证。而知名导演和演员对票房的保证也是来自于观众,即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与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传统上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粉丝经济影响下的电影改变了以往以故事和导演为核心的运作模式,转而通过将某些作品或者人氣明星的粉丝作为潜在观影对象,对这类作品进行IP的转化,对人气明星进行量身定角,從而将原有的粉丝变为潜在的观众群,保证电影的收益。
郭敬明的《小时代》利用的是原著小说已有的粉丝基础,将其转化之后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韩寒的《后会无期》凭借的则是自身强大的粉丝基础带来的票房成功。这两部电影依托的都是粉丝经济,看起来似乎与传统电影依靠剧本和明星来获取效益的手段相似。但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两部粉丝电影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电影与粉丝之间的黏合度。通常,粉丝电影与观众的黏合度本身就会稍高于一般的电影。借助于互联网手段,粉丝电影能够通过互联网让粉丝从电影筹备阶段直到电影放映阶段都能全程参与,进一步提升粉丝与电影之间的互动频率,充分挖掘粉丝口碑营销的潜能。
电影筹备阶段,电影制作方通过众筹能够将粉丝转化为投资者。这种角色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将粉丝从客方变为了主方,将粉丝的切身利益与电影捆绑在了一起,从侧面提高了粉丝的积极性。阿里发行的娱乐宝、百度发行的百发有戏等这样一些电影众筹产品都为粉丝众筹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电影拍摄阶段,粉丝探班早已是惯例。而到了电影的放映阶段,粉丝点映、包场等环节的出现也会提升电影的热度。
在传统电影生产模式中,这样的粉丝经济通常都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刻意去挖掘粉丝的内在能量。但是在互联网强大的联通作用之下,电影人已经能够转换思维,利用粉丝经济为自身服务。
(二)电影产业变革
1、制作环节:链条重组
在制作环节,互联网和电影融合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产业链的破碎,原本具有上下游关系的链条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平台式的横向发展。由此带来的是电影生产各个环节资源的集聚,所有的投资、技术、剧本等都可以实现互相流动。
这引发的直接影响就是剧组形式的变化,即拍摄电影可能只需要有演员、导演、摄影师等主要工作人员,其余的工作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予以解决,由此带来的是电影拍摄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的保证。目前,从电影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演员的挑选就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的挖掘来实现。名利双收的电视剧《纸牌屋》的演员和剧本,都是依赖于大数据来判定的,未来电影的发展也将如此。 2、营销发行:反客为主
在电影营销和发行环节,制作方都会想尽办法做宣传,硬广、软广、城市巡场、点映等各种宣传形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管如此,电影最后的收益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有限的发行经费会束缚住制作方的手脚。在“互联网+”时代,营销发行从制作阶段就已经开始,观众完全可以反客为主,成为这部电影的“制作方”。
众筹可以让观众主动参与电影“投资”。而在剧本内容方面,观众关注度较高的作品往往会成为IP转化率比较高的作品,也会成为定制比较多的作品。其次,已有的关注度会伴随着演员剧本等的选择被进一步拉长,演员的明星效应、电影拍摄之中各类消息都会继续牵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在影片上映之后,原来众筹积累下的基数观众既会成为电影质量的把关者,也会自动成为影片的推广者。
去年畅销的电影《小时代》在拍摄之前,原版小说庞大的粉丝数已经是电影后期观众的一个预备军,而其采用的众筹方式更是进一步吸引住了粉丝的眼球,更遑论各种后期的明星效应、话题噱头。
3、放映环节:院线变革
很多人认为,电影荧幕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观点反映出电影放映渠道的单一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屏放映将逐渐成为主流,电影的“大放映”概念将逐渐形成。
多屏时代的到来预示着院线将不再是观影的最佳场所,3D电视、平板电脑、宽屏手机等已有的屏幕将使观影更便捷、更多元。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院会消亡,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交越来越依靠手机等移动设备,但直接的互动仍不可或缺。因此,未来电影院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对于社交互动的设计上,人们进入电影院的主要目的将不再是看电影,而是社交。
但是,放映仍是电影产品实现价值的基础。在互联网兴盛之前,迪士尼就已经将自己的电影产品通过院线、电视、光碟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售卖。然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多屏时代,电影产品形态将更加多样,不同的放映平台、窗口将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之下,“网生代”电影的出现只是互联网对电影产业产生影响的一个开始。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已经显露端倪,如何在互联网大潮彻底席卷电影产业之前把握时机,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3]黄东虹.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2912.html ,2014-07-25.
[4]薛永锋.互联网+电影:中国电影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4 [DB/OL].http://wwww.huxiu.com/article/105742/1.html ,2015-01-08.
[5]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06):136-148.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2015-02-03.
[2]黃東虹.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2912.html ,2014-07-25.
[3]薛永锋.互联网+电影:中国电影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4 [DB/OL].http://wwww.huxiu.com/article/105742/1.html ,2015-01-08.
[4]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06):136-148.
[5]陈宇.《老男孩猛龙过江》:一个互联网电影时代的样本[J].当代电影,2014(09):37-40.
[6]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5(0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