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但是,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呢?我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新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要想把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学习好还真不容易,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还要有极大的热情,还要向学生学习,有条不紊地组织、引导、诱导学生走进戏曲天地。充分发挥学生爱唱爱跳的特长,才能把这节课上得生动,有趣,久久难忘。从讲台走向学生,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兴趣。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初一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秋天的比喻,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
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常有这样几种做法:(1)四人一小组;(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3)每节课安排10至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4)提出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相互评价。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以合作为手段,发挥小组学习作用。我经常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然后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 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1、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天气,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
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在教学《亲爱的爸爸》一文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主问题:为什么说“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以上是我在学习新理念同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所谈的一些体会,只是一些非常粗浅的感受。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要想把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学习好还真不容易,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还要有极大的热情,还要向学生学习,有条不紊地组织、引导、诱导学生走进戏曲天地。充分发挥学生爱唱爱跳的特长,才能把这节课上得生动,有趣,久久难忘。从讲台走向学生,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兴趣。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初一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秋天的比喻,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
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常有这样几种做法:(1)四人一小组;(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3)每节课安排10至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4)提出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相互评价。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以合作为手段,发挥小组学习作用。我经常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然后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 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1、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天气,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
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在教学《亲爱的爸爸》一文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主问题:为什么说“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个主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以上是我在学习新理念同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所谈的一些体会,只是一些非常粗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