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法学期刊的使命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h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法学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元素,也是推动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战略高度,深刻指明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的正确方向,是激励和鞭策新时代法学期刊实现新担当新作为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暨日本研究所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重要嘉宾、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7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期刊家族的一员,具有独特的定位与学术属性,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着社会良知和思想先锋的角色.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人类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生产方式更加多元,知识传播方式更加便捷,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学术期刊无疑受到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学术期刊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
期刊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双碳"目标的提出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相关会议、论坛几乎无"碳"不欢,各地各部门"十四五"规划也是言必称"双碳"."双碳"热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些部门和行业"双碳"知识储备和治理能力的贫乏,对运动式"减碳"的热衷显然偏离了中央"双碳"承诺的初衷.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是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的极大鼓舞和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剧烈变革的时代,必然是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强大的动力.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学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期刊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期刊
《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上第一个普遍适用的全球性治理体系,要求所有的缔约方都必须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这个结论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提醒各国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期刊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这是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讲话中提出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时代命题的再次阐发,并强调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一重要课题."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目标追求,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具体
期刊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风帆.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迈入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建设的使命与担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时代背景,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职责.
期刊
中国的国际观是对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自处"的系统认知,既包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与愿景,也包括对自身定位与追求的明确主张.在对比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天下无外"的国际观与西方文明塑造的现代国际秩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国际观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的国际观既体现出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连贯性,又在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呈现出有所区别的国家自我定位以及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国际观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既是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与对能源的进一步控制和利用高度相关.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备,但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短缺,这一自然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得益于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和对重点区域实施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于2018年首次低于60%,同时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量逐步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