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地使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文章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互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适当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技术真正为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服务。
关键词:媒体;交互电子白板;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2-03
一、引言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很多教师对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认识较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者也都在探索中。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少有系统全面地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在各年段、各学科中有机互补的研究,这对很多初步接触学习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师来说,就显得有些遗憾了。
对初学者来说,最适用、最主要的是一些系统的、具体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操作性更强,学习者可以从案例中很快学会怎么处理某个环节,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在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玄武区,针对老师们的困惑,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用同一课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时传统媒体的使用比功能强大的新媒体更有效。经过长时间的案例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案例研究的经验,下面就来探讨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一线老师有所帮助。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为了说清楚本文的观点,我们对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作了阐述。[1]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本文是以计算机网络时代为界,将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图书、报纸、电视、磁带、光盘等以存储信息为主的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媒体有图书、黑板、实物展台、教学辅助用具等,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指网络时代带来的计算机、网络、交互白板、Ipad、手机等具有存储信息及一定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这些新型媒体能实现信息的整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被普遍使用。
三、几种课堂策略分析
1.结构分析类的策略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席话:“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
在结构分析类教学中,笔者觉得这段话应扩展为:“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的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显然,两席话阐述了“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的道理。所以,在结构分析的知识点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拆装并与同伴交流的效果会比只听老师讲解和演示的效果要好很多。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观察物体》
这一课的重点环节是请学生在排成一排的三个方块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块方块,使添加后的物体的正视图不变,从而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物体视图的变化规律,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玄武区的一位老师用三种策略教授这一课:
第一种策略:直接用传统的道具,请学生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再小组汇报;
第二种策略:老师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请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尝试拼搭;
第三种策略:请学生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再将本小组的交流结果用移动终端Ipad拍摄下来,实时传送到投影设备进行交流。
通过对这几种策略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策略所取得的课堂效益是不同的。
第一种策略:小组内交流比较顺畅,但由于受实物展示的限制,学生不容易把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展示给同学看,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是很方便,自然效率打折。
第二种策略:请学生上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拉和副本功能,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看,但缺点是一方面受课时限制,演示的学生数有限,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去实践和尝试,没有直观的体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学习,所以课堂效率也受影响。
第三种策略:先让学生用老师准备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进行实践探索,实践结果用移动终端拍下来,拖送到投影设备上与全班同学交流。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利用传统媒体亲自尝试,又能利用新媒体手段展示探索成果,新老媒体有机结合,课堂效率非常高。
(2)苏教版七年级生物《眼球》
这节课曾参加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赛前我们组织区里几位骨干教师多次听课、研究,课堂策略也修改了多次。
第一次尝试时,我们针对市里信息化教学能手的比赛要求,尝试整节课都使用新媒体设计课堂教学,在执教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做了很精美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特别是介绍眼球结构这个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利用动画效果把眼球结构展现出来,希望能更清楚地介绍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介绍结束后,教师设计了几个相关的测试题,当堂用答题器检测学习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眼球的立体结构没有直观的概念,从而影响到视觉形成过程的教学。
在第二次尝试时,我们思考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眼球实物模型,小组合作拆装眼球模型,观察眼球结构模型,并对照课本学习主要结构及功能。随后,利用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各个部分结构的图片,并让学生辨认眼球的各组成部分,充分让学生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在白板上现场绘制视觉形成过程光线的路径,讲述视觉形成的原理。有了对眼球结构的充分认识,再加上有物理知识作铺垫,学生对视觉形成过程原理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课中,教师用答题器测试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效果比第一次尝试时好了许多。 在第三次研究课时,我们采用第二次尝试时用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策略,用平行的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进展非常顺畅,学生研究和讨论的氛围也特别好,课堂效率自然也不会差。
2.探索规律类的策略
教自然科学的教师都知道,自然科学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特别是对于比较难理解、难学和难教的物理学科的学习,必须探索归纳规律,否则肯定学不好。我们知道,探索规律不仅是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更主要的是经历从特殊到一般, 从一般到特殊这种探索规律、 验证规律的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是要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从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中,寻求各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相互间的变化规律等,再总结规律做出结论,并验证结论。
我们在研究苏教版初中七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时,我们几个听课的骨干教师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的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凸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等。小学科学课也涉及到了相关知识。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白板操作能力,能比较熟悉地运用白板功能进行分析,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化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可以用新媒体技术来模拟凸透镜成像现象,请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演示凸透镜成像,以探寻凸透镜成像规律。
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小孔成像等基础,但要探寻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不容易,所以他们建议动手实验环节不可少,必须要分组设计不同焦距、物距的实验,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焦距、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这种大数据的结论比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实验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经过几个班的实践尝试,最后教师们都认为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实验,再利用新媒体设备进行大量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从而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能让学生理解,即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的策略效果更好。图1就是在学生实验操作后得出的数据,老师根据两组学生的数据分别用红色笔和绿色笔描点,然后让学生不断观察数轴中点的规律,从而得出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大大降低了找出规律的难度。
3.抽象概念理解类的策略
教师们都知道,在讲解抽象概念时,如三角函数、空间几何等,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建议教师在教授这方面内容时,能借助媒体把知识点尽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下面以苏教版高中一年级《任意角三角函数》一课为例。
这节课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结合制作的课件,上课时主要使用标记笔和智能笔与学生实现互动。
如图2,教师在讲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时,设定动点P可以绕着原点转动,当P绕原点转动时,a角的大小相应地发生变化,此时右边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均相应地发生变化,如此反复地让学生观察,学生会根据这些量,观察P点纵坐标与OP长的比值随着角α的变化情况,提示学生回忆并结合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内容,并结合函数的概念,从而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在此过程中,几何画板的动画可以直观地把三角函数随着α角的变化情况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变化的过程中,找出各三角函数间的符号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笔者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很精彩的。紧接着,教师设计了判断α角的终边在不同象限时,其正弦、余弦、正切值的符号变化,这个过程很自然地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等交互性功能,巩固所学的内容,有效地结合了几何画板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
四、反思
新媒体的视觉效果,比如色彩、隐藏、动画等多种教学功能,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新媒体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等多方位的交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但使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要科学地扬弃传统媒体的弊端,发挥传统媒体的直观、亲近等优势,有机地和新媒体进行互补,从而做到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为用某个技术而用技术,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一切的媒体手段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的。
参考文献:
[1]冯思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高亦.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互补[J].新闻传播, 2010(1). (编辑:李晓萍)
关键词:媒体;交互电子白板;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2-03
一、引言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很多教师对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认识较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者也都在探索中。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少有系统全面地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在各年段、各学科中有机互补的研究,这对很多初步接触学习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师来说,就显得有些遗憾了。
对初学者来说,最适用、最主要的是一些系统的、具体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操作性更强,学习者可以从案例中很快学会怎么处理某个环节,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在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玄武区,针对老师们的困惑,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用同一课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时传统媒体的使用比功能强大的新媒体更有效。经过长时间的案例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案例研究的经验,下面就来探讨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一线老师有所帮助。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为了说清楚本文的观点,我们对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概念作了阐述。[1]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本文是以计算机网络时代为界,将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图书、报纸、电视、磁带、光盘等以存储信息为主的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媒体有图书、黑板、实物展台、教学辅助用具等,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指网络时代带来的计算机、网络、交互白板、Ipad、手机等具有存储信息及一定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这些新型媒体能实现信息的整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被普遍使用。
三、几种课堂策略分析
1.结构分析类的策略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席话:“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
在结构分析类教学中,笔者觉得这段话应扩展为:“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的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显然,两席话阐述了“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的道理。所以,在结构分析的知识点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拆装并与同伴交流的效果会比只听老师讲解和演示的效果要好很多。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1)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观察物体》
这一课的重点环节是请学生在排成一排的三个方块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块方块,使添加后的物体的正视图不变,从而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物体视图的变化规律,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玄武区的一位老师用三种策略教授这一课:
第一种策略:直接用传统的道具,请学生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再小组汇报;
第二种策略:老师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请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尝试拼搭;
第三种策略:请学生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再将本小组的交流结果用移动终端Ipad拍摄下来,实时传送到投影设备进行交流。
通过对这几种策略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策略所取得的课堂效益是不同的。
第一种策略:小组内交流比较顺畅,但由于受实物展示的限制,学生不容易把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展示给同学看,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是很方便,自然效率打折。
第二种策略:请学生上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拉和副本功能,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看,但缺点是一方面受课时限制,演示的学生数有限,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去实践和尝试,没有直观的体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学习,所以课堂效率也受影响。
第三种策略:先让学生用老师准备的4块方块进行拼搭、交流,进行实践探索,实践结果用移动终端拍下来,拖送到投影设备上与全班同学交流。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利用传统媒体亲自尝试,又能利用新媒体手段展示探索成果,新老媒体有机结合,课堂效率非常高。
(2)苏教版七年级生物《眼球》
这节课曾参加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赛前我们组织区里几位骨干教师多次听课、研究,课堂策略也修改了多次。
第一次尝试时,我们针对市里信息化教学能手的比赛要求,尝试整节课都使用新媒体设计课堂教学,在执教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做了很精美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特别是介绍眼球结构这个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利用动画效果把眼球结构展现出来,希望能更清楚地介绍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介绍结束后,教师设计了几个相关的测试题,当堂用答题器检测学习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眼球的立体结构没有直观的概念,从而影响到视觉形成过程的教学。
在第二次尝试时,我们思考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眼球实物模型,小组合作拆装眼球模型,观察眼球结构模型,并对照课本学习主要结构及功能。随后,利用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各个部分结构的图片,并让学生辨认眼球的各组成部分,充分让学生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在白板上现场绘制视觉形成过程光线的路径,讲述视觉形成的原理。有了对眼球结构的充分认识,再加上有物理知识作铺垫,学生对视觉形成过程原理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课中,教师用答题器测试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效果比第一次尝试时好了许多。 在第三次研究课时,我们采用第二次尝试时用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策略,用平行的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进展非常顺畅,学生研究和讨论的氛围也特别好,课堂效率自然也不会差。
2.探索规律类的策略
教自然科学的教师都知道,自然科学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特别是对于比较难理解、难学和难教的物理学科的学习,必须探索归纳规律,否则肯定学不好。我们知道,探索规律不仅是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更主要的是经历从特殊到一般, 从一般到特殊这种探索规律、 验证规律的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是要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从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中,寻求各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相互间的变化规律等,再总结规律做出结论,并验证结论。
我们在研究苏教版初中七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时,我们几个听课的骨干教师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的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凸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等。小学科学课也涉及到了相关知识。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白板操作能力,能比较熟悉地运用白板功能进行分析,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化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可以用新媒体技术来模拟凸透镜成像现象,请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中演示凸透镜成像,以探寻凸透镜成像规律。
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小孔成像等基础,但要探寻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不容易,所以他们建议动手实验环节不可少,必须要分组设计不同焦距、物距的实验,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焦距、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这种大数据的结论比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实验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经过几个班的实践尝试,最后教师们都认为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实验,再利用新媒体设备进行大量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从而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能让学生理解,即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的策略效果更好。图1就是在学生实验操作后得出的数据,老师根据两组学生的数据分别用红色笔和绿色笔描点,然后让学生不断观察数轴中点的规律,从而得出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大大降低了找出规律的难度。
3.抽象概念理解类的策略
教师们都知道,在讲解抽象概念时,如三角函数、空间几何等,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建议教师在教授这方面内容时,能借助媒体把知识点尽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下面以苏教版高中一年级《任意角三角函数》一课为例。
这节课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结合制作的课件,上课时主要使用标记笔和智能笔与学生实现互动。
如图2,教师在讲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时,设定动点P可以绕着原点转动,当P绕原点转动时,a角的大小相应地发生变化,此时右边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均相应地发生变化,如此反复地让学生观察,学生会根据这些量,观察P点纵坐标与OP长的比值随着角α的变化情况,提示学生回忆并结合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内容,并结合函数的概念,从而引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在此过程中,几何画板的动画可以直观地把三角函数随着α角的变化情况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变化的过程中,找出各三角函数间的符号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笔者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很精彩的。紧接着,教师设计了判断α角的终边在不同象限时,其正弦、余弦、正切值的符号变化,这个过程很自然地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等交互性功能,巩固所学的内容,有效地结合了几何画板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
四、反思
新媒体的视觉效果,比如色彩、隐藏、动画等多种教学功能,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新媒体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等多方位的交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但使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要科学地扬弃传统媒体的弊端,发挥传统媒体的直观、亲近等优势,有机地和新媒体进行互补,从而做到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为用某个技术而用技术,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一切的媒体手段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的。
参考文献:
[1]冯思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高亦.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互补[J].新闻传播, 2010(1).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