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品质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效果与人们的期望总存在一段距离。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面临的种种挑战,切实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要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响应我校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号召,我做到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两规”教育。我们班级利用班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人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班级文化墙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校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展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既要体现鲜明的教育主题,又要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何抓住重大节日向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向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利用“三·五”奉献日,“三·一二”植树节,向学生进行学雷锋,讲奉献,植树造林,绿化校园,建设美好山河教育;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劳动、尊敬师长。要利用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感。结合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德育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必须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活动人手,讲求德育精度。活动和交往是德育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影响作用也不同。我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
2、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3、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4、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5、实践活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影响,就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这主要靠父母和学校齐心协力才能完成。首先,家校联系的渠道保持畅通,通过老师与家长的交谈可以向家长传授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经验;其次,召开家长会,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内,家庭中的思想变化情况。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共同教育;再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接受家长教育的情况,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家庭教育。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響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四、重视德育在游戏、生活中的渗透
我校一直提倡:德育要在生活、游戏中不着痕迹地进行的。古人强调“无为而治”,德育的艺术不是生硬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教育,它淡化教育痕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而教”,表面上看来好像不是教育,实际上却是深刻的教育,因为我们老师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了游戏、生活之中,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而这种渗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它不一定一次见效,它更多的是运用情感、兴趣、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一些并非有意的失误,引导他去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2]刘振海,闫跃强,论语文德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J],克山师专学报,2001.
[3]刘振海,闫跃强,论语文德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J],克山师专学报,2001.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品质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效果与人们的期望总存在一段距离。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面临的种种挑战,切实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要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响应我校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号召,我做到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两规”教育。我们班级利用班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人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班级文化墙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校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展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既要体现鲜明的教育主题,又要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何抓住重大节日向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向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利用“三·五”奉献日,“三·一二”植树节,向学生进行学雷锋,讲奉献,植树造林,绿化校园,建设美好山河教育;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劳动、尊敬师长。要利用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感。结合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德育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必须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活动人手,讲求德育精度。活动和交往是德育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影响作用也不同。我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
2、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3、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4、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5、实践活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影响,就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这主要靠父母和学校齐心协力才能完成。首先,家校联系的渠道保持畅通,通过老师与家长的交谈可以向家长传授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经验;其次,召开家长会,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内,家庭中的思想变化情况。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共同教育;再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接受家长教育的情况,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家庭教育。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響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四、重视德育在游戏、生活中的渗透
我校一直提倡:德育要在生活、游戏中不着痕迹地进行的。古人强调“无为而治”,德育的艺术不是生硬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教育,它淡化教育痕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而教”,表面上看来好像不是教育,实际上却是深刻的教育,因为我们老师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了游戏、生活之中,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而这种渗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它不一定一次见效,它更多的是运用情感、兴趣、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一些并非有意的失误,引导他去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2]刘振海,闫跃强,论语文德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J],克山师专学报,2001.
[3]刘振海,闫跃强,论语文德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J],克山师专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