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实行学分制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新课改下的学分制给高中教学也带来了不利方面:
(一)为了获得学分,“凑学分”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毕业,常常就易避难,选一些难度较小的模块进行修习,或者为了学分提供一些虚假的材料,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發展。
(二)大量选修模块的开设,给学校硬件设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大量的选修课开设使得原本奇缺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场地显得更为紧张,这使得新课程下的走班制和自由选课制、校本课程的开设、特长班的组建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走班制和自由选课制等的实行,使得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教学质量也不好保证。在有些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主要靠学生自觉,这易使学习组织管理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习质量,进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学分制所倡导的理念不时地与社会、家长的期望相矛盾冲突。高校仍然依据高考分数招生,社会仍以升学率来替代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家长总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而这与学分制所倡导的发展个性、全面发展不很协调。
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中教学中要落实好学分制,大力推进学分制的实践力度,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完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认定做为一种特殊的课程管理制度。要能很好地体现国家考试制度,也要体现地方的课程特色,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切忌换汤不换药,只搞形式。
2.在理论上探索,在实践中完善以校为主的学分认定办法。学分认定是学生学业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学分认定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分认定的内容,学分认定管理,学分认定的步骤,务求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切忌淡化认定过程,虚化认定结果,特别要重视认定主体的多元化,认定过程的多样化,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科特点及学生差异对学分认定结果的影响。
3.建立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培训、教研管理制度,是顺利推进学分认定工作的关键。学分制理念再先进,学分制方案再完善,如果没有一支观念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切终归要落空,因此,教师要加强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中,做到思想常新、理念先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通过同伴互助、导师引领、跨科合作等深入研究教学和学分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日常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的专业成长成为一体。
4.改革以高考为核心的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分制向纵深发展是学分制成功实施的关键。高中新课程改革和以前提到的素质教育一样,首先难跳出高考这道门坎,“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高考”;“热热闹闹搞课改,认认真真战高考”这是教育当前所特有的景象。只要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不做根本的改变,那课改充其量是戴着镣铐跳舞,因此我们要积极把握国家将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构成要素的时机,改变我们“一考定终身”,事事看高考的评价制度,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合理的安排模块教学,优化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最大限度的体现新课改的亮点。学校进行课程安排时要统筹兼顾,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同时,依现有条件,科学地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模块,以方便学生选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综合实践课程要保证有时间,有阵地,有教员、有考评。从而使得课改这一亮点落到实处。
6.争取社会、家庭对学分认定的支持,是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一环。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新课改,落实学分制。向家长介绍新课程理念、学分制的意义、高考改革的方向,要在广泛宣传学分制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以保证学生选课的有效性、合理性,确保学分制顺利实施。
7.开发应用软件,切实解决学分认定过程和学分管理中存在的任务重、管理难、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学分认定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模块测评、所有学习科目纳入学分认定范围的办法。这无形中加大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是学生数量多、开设模块多,老师在遇到学分认定时,常常感到苦不堪言。因此,各学校能依自己的校情、学情开发一套实用的学分认定及管理软件,尽最大的努力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是当前学分认定工作中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改下,学分制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一方面当学生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另一方面,教师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成果、改进教法,拓宽视野,做到了与课改同步成长。
(一)为了获得学分,“凑学分”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毕业,常常就易避难,选一些难度较小的模块进行修习,或者为了学分提供一些虚假的材料,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發展。
(二)大量选修模块的开设,给学校硬件设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大量的选修课开设使得原本奇缺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场地显得更为紧张,这使得新课程下的走班制和自由选课制、校本课程的开设、特长班的组建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走班制和自由选课制等的实行,使得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教学质量也不好保证。在有些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主要靠学生自觉,这易使学习组织管理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习质量,进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学分制所倡导的理念不时地与社会、家长的期望相矛盾冲突。高校仍然依据高考分数招生,社会仍以升学率来替代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家长总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而这与学分制所倡导的发展个性、全面发展不很协调。
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中教学中要落实好学分制,大力推进学分制的实践力度,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完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认定做为一种特殊的课程管理制度。要能很好地体现国家考试制度,也要体现地方的课程特色,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切忌换汤不换药,只搞形式。
2.在理论上探索,在实践中完善以校为主的学分认定办法。学分认定是学生学业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学分认定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分认定的内容,学分认定管理,学分认定的步骤,务求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切忌淡化认定过程,虚化认定结果,特别要重视认定主体的多元化,认定过程的多样化,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科特点及学生差异对学分认定结果的影响。
3.建立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培训、教研管理制度,是顺利推进学分认定工作的关键。学分制理念再先进,学分制方案再完善,如果没有一支观念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切终归要落空,因此,教师要加强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中,做到思想常新、理念先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通过同伴互助、导师引领、跨科合作等深入研究教学和学分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日常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的专业成长成为一体。
4.改革以高考为核心的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分制向纵深发展是学分制成功实施的关键。高中新课程改革和以前提到的素质教育一样,首先难跳出高考这道门坎,“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高考”;“热热闹闹搞课改,认认真真战高考”这是教育当前所特有的景象。只要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不做根本的改变,那课改充其量是戴着镣铐跳舞,因此我们要积极把握国家将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构成要素的时机,改变我们“一考定终身”,事事看高考的评价制度,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合理的安排模块教学,优化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最大限度的体现新课改的亮点。学校进行课程安排时要统筹兼顾,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同时,依现有条件,科学地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模块,以方便学生选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综合实践课程要保证有时间,有阵地,有教员、有考评。从而使得课改这一亮点落到实处。
6.争取社会、家庭对学分认定的支持,是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一环。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新课改,落实学分制。向家长介绍新课程理念、学分制的意义、高考改革的方向,要在广泛宣传学分制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以保证学生选课的有效性、合理性,确保学分制顺利实施。
7.开发应用软件,切实解决学分认定过程和学分管理中存在的任务重、管理难、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学分认定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模块测评、所有学习科目纳入学分认定范围的办法。这无形中加大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是学生数量多、开设模块多,老师在遇到学分认定时,常常感到苦不堪言。因此,各学校能依自己的校情、学情开发一套实用的学分认定及管理软件,尽最大的努力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是当前学分认定工作中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改下,学分制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一方面当学生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另一方面,教师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成果、改进教法,拓宽视野,做到了与课改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