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困生”的问题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转化策略。本文从外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和教师因素)和内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研究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学困生”的特点,并提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转化建议。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类型 教育策略
“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忽视。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影响到班风、校风,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困生”的家庭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表现特点和转化策略也在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即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大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仍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去研究。
一、“学困生”的成因
笔者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具体主要包括家庭、社会、教师、学校、智力、非智力、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等,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困生”首先并直接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家庭因素主要有三种情况:“不闻不问”:很多家长无暇过问或很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很少与孩子交流,如我校的许多流动单位家长和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外出农民工;还有些家长文化层次比较低,没有能力深入的过问孩子的学习。“教不得法”:一些家长在孩子暂时达不到他们提出的较高要求时,就简单粗暴的指责、批评甚至打骂,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感情隔阂,抵触或逆反家长,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用不学习来“报复”家长。“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少数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负面的影响。有的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打闹,甚至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受到极大的创伤,形成不安、自卑、消极、孤僻、逆反等心理或性格。
2.社会因素。现在社会上诞生了一些不良文化和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等思潮使青少年难抵诱惑;竞争激烈,就业困难让学生们感觉读书无用,空虚,失去理想;众长辈的过分溺爱致使独生子女们自私、傲慢;游戏、网络使孩子们深陷得无法自拔。
3.学校、教师因素。很多学校目前都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织,走应试教育的路线。赶超进度,题海战术,加点补课,频繁考试,以分数为评价标准,以成绩分“快慢班”等等做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被抹杀,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得不到平等的尊重,从而走向难学、怕学、厌学、弃学的道路。
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和作用于学生的人,对“学困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二)内因
所谓内因,就是学生自身的智力、非智力(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因素。内因是导致“学困生”的学习障碍的最根本因素和最直接因素。
1.智力因素
由于遗传和各种外界因素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存在着差别,所以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困生”的一个因素。有一小部分学生智商较低、反应迟钝。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较差,对知识只是死学而不能活学活用。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付出比别的学生更多的努力,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
2.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学习的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内在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困生”的最广、最深的因素。
(1)学习心理不良。“学困生”往往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不知道为何而学,学有何用,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往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往往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非善恶判别能力,自甘堕落;往往自卑心理严重,情绪低落,易形成挫折感;往往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钟热度,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约占“学困生”的大部分。
(2)知识基础薄弱。“学困生”知识基础差,原有知识掌握肤浅,知识结构不完整。他们在面对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的新的学习任务时,更是难上加难,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本年级的陈某。
(3)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多“学困生”不受外部因素、智力、非智力、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而是由于没有得当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例如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计划,不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不会做笔记,不善于思考,不经常复习,没有反思等等。如本年级的张某。
笔者认为,以上所提到的多种影响“学困生”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学困生”的形成并不是某一孤立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源,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和内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学生的生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二、“学困生”的类型及教育策略
笔者分析了“学困生”的不同的特点,按照他们特点的不同,把他们分为不同类型,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转化建议。
(一)第一类“学困生”,他们品行端正,能很好的遵守校纪班规,有学习愿望,但因为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所以学习效果差,成绩总是不理想。这类学生在付出努力后,成绩始终没有进步,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成就和喜悦,自尊心受伤,自信不断丧失。
(二)第二类“学困生”,他们脑筋聪明,记忆力强,思维快,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类学生往往好高骛远,优越感强,认为学习上自己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自大、傲慢。比如本年级的张某、贾某,他们都受到非智力、家庭、教师、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类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约束其行为,对其管理原则性要强,时时提醒,提出一些高难度的要求,适当的泼点凉水,有意识的削弱其优越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一些高难度的目标。
(三)第三类“学困生”,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甚至道德品质也极差,即所谓的“双困生”。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不思进取,课堂上睡觉、看小说、下五子棋、说闲话,甚至顶撞老师,不服教育,课下老师留的作业不做或抄袭、找人代做,故意损坏公物,欺负同学,比吃比穿,迷恋电脑游戏,甚至打架斗殴。其中有些家庭条件好,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优越感强,没有压力和危机感。比如本年级的李某。还有些是家庭条件很差,自卑心理强,或家庭不完整,性格怪异。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关于“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永恒探索空间的话题,笔者只是初步的研究,愿同仁们提出深入的意见和建议,一起交流、探讨。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类型 教育策略
“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忽视。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影响到班风、校风,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困生”的家庭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表现特点和转化策略也在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即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大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仍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去研究。
一、“学困生”的成因
笔者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具体主要包括家庭、社会、教师、学校、智力、非智力、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等,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困生”首先并直接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家庭因素主要有三种情况:“不闻不问”:很多家长无暇过问或很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很少与孩子交流,如我校的许多流动单位家长和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外出农民工;还有些家长文化层次比较低,没有能力深入的过问孩子的学习。“教不得法”:一些家长在孩子暂时达不到他们提出的较高要求时,就简单粗暴的指责、批评甚至打骂,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感情隔阂,抵触或逆反家长,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用不学习来“报复”家长。“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少数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负面的影响。有的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打闹,甚至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受到极大的创伤,形成不安、自卑、消极、孤僻、逆反等心理或性格。
2.社会因素。现在社会上诞生了一些不良文化和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等思潮使青少年难抵诱惑;竞争激烈,就业困难让学生们感觉读书无用,空虚,失去理想;众长辈的过分溺爱致使独生子女们自私、傲慢;游戏、网络使孩子们深陷得无法自拔。
3.学校、教师因素。很多学校目前都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织,走应试教育的路线。赶超进度,题海战术,加点补课,频繁考试,以分数为评价标准,以成绩分“快慢班”等等做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被抹杀,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得不到平等的尊重,从而走向难学、怕学、厌学、弃学的道路。
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和作用于学生的人,对“学困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二)内因
所谓内因,就是学生自身的智力、非智力(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因素。内因是导致“学困生”的学习障碍的最根本因素和最直接因素。
1.智力因素
由于遗传和各种外界因素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存在着差别,所以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困生”的一个因素。有一小部分学生智商较低、反应迟钝。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较差,对知识只是死学而不能活学活用。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付出比别的学生更多的努力,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
2.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学习的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内在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困生”的最广、最深的因素。
(1)学习心理不良。“学困生”往往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不知道为何而学,学有何用,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往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往往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非善恶判别能力,自甘堕落;往往自卑心理严重,情绪低落,易形成挫折感;往往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钟热度,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约占“学困生”的大部分。
(2)知识基础薄弱。“学困生”知识基础差,原有知识掌握肤浅,知识结构不完整。他们在面对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的新的学习任务时,更是难上加难,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本年级的陈某。
(3)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多“学困生”不受外部因素、智力、非智力、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而是由于没有得当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例如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计划,不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不会做笔记,不善于思考,不经常复习,没有反思等等。如本年级的张某。
笔者认为,以上所提到的多种影响“学困生”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学困生”的形成并不是某一孤立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源,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和内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学生的生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二、“学困生”的类型及教育策略
笔者分析了“学困生”的不同的特点,按照他们特点的不同,把他们分为不同类型,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转化建议。
(一)第一类“学困生”,他们品行端正,能很好的遵守校纪班规,有学习愿望,但因为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所以学习效果差,成绩总是不理想。这类学生在付出努力后,成绩始终没有进步,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成就和喜悦,自尊心受伤,自信不断丧失。
(二)第二类“学困生”,他们脑筋聪明,记忆力强,思维快,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类学生往往好高骛远,优越感强,认为学习上自己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自大、傲慢。比如本年级的张某、贾某,他们都受到非智力、家庭、教师、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类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约束其行为,对其管理原则性要强,时时提醒,提出一些高难度的要求,适当的泼点凉水,有意识的削弱其优越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一些高难度的目标。
(三)第三类“学困生”,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甚至道德品质也极差,即所谓的“双困生”。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不思进取,课堂上睡觉、看小说、下五子棋、说闲话,甚至顶撞老师,不服教育,课下老师留的作业不做或抄袭、找人代做,故意损坏公物,欺负同学,比吃比穿,迷恋电脑游戏,甚至打架斗殴。其中有些家庭条件好,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优越感强,没有压力和危机感。比如本年级的李某。还有些是家庭条件很差,自卑心理强,或家庭不完整,性格怪异。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关于“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永恒探索空间的话题,笔者只是初步的研究,愿同仁们提出深入的意见和建议,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