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中的合理应用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y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生素类药物在现在临床内科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呼吸内科的必需药品,已经成为医学界非常重要的药物类型之一。但近年来出现很多因为使用抗生素不当而对病情的治疗不利或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但是抗生素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呼吸系统在选择抗生素的时候应当坚持谨慎的原则。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为呼吸内科对于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95-01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进行如下总结。
  1抗生素的分类
  临床中,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药、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真菌药以及其他抗生素。
  2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2.1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G+球菌或G-杆菌,这樣可以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杆菌为主(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β-内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2.1.1应用原则。临床应用抗生素之前应先进行痰涂片检查,以大致对感染病原体进行G+球菌或G-杆菌的划分,从而选择具有相对针对性的抗生素。医院内感染、老年患者、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或免疫抑制患者,主要是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等G-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G+球菌以及厌氧菌感染[1],临床常选用广谱青霉素类、耐酸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以及抗真菌药。抗生素治疗3d后,若肺炎症状好转,说明方案选择正确,可按原方案继续用药,若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反而恶化,则应及时更换抗生素种类。另外在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
  2.1.2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不宜联合应用,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2.1.3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PAE;碳青酶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PAE。
  2.2给药时间。抗菌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与药物半衰期、后效应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具有浓度依赖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高浓度药物进入机体后,随着人体的代谢而药物浓度不断降低,当药物浓度低于MIC时仍可对细菌的生长产生持续的抑制,此现象称为抗生素的后效应。对G+球菌多数抗菌药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效应,但对于G-杆菌,则只有喹诺酮类和氨基糖按类药物具有较好的后效应,第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的后效应程度一般,青霉素及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则没有后效应。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由于其杀菌效果主要由血药浓度高于病菌MIC的时间决定,而与血药浓度相关性不大,故临床使用时应缩短给药间隔时间,以6~8h/次为宜,保证24h内至少有60%的时间血药浓度高于细菌的MIC,代表药物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以及氨曲南。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每日用药量集中使用,并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值浓度,代表药物有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
  总之,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作为人类史上的关键事件,是人类攻克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里程碑。但还必须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不合理的使用,还需进一步解决。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分辨力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肘、腕关节患者关节的超声特点,观察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10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7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被检者均使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检查结果,统计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检出价值。  结果:57例患者共171处关节,使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查
期刊
摘要:慢性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各种肝脏疾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环节,主要表现为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目前仍无有效逆转的手段,而进展到肝硬化等终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病死率也极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作为再生医学领域新热点,被证明可以有效干预肝纤维化的进展。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BCD2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ABCD2评分标准分析9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评分结果与近远期发生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ABCD2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向性:低、中、高危组发生率分别是为19.57%、45.16%、93.33%。  结论:ABCD2评分是评估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以利尽早为TIA患者采用有效应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急性发作的影响。  方法:将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发作例数和次数,采用生活质量(QO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性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机救治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护理方法和操作心得。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2月以来收治的6例尿毒症合并脑出血病人,经确诊后立即行急诊腹膜透析置管术,采用百特公司生产的HomechoiceAPD机和袋装5L腹透液进行自动腹膜透析,每日透析9个循环,首选2.5%腹透液,每次交换1100ml,留腹2小时,每天出超约2000ml,使血浆渗透压缓慢下降,使病人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自动
期刊
摘要: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在急诊工作中并不常见,因此很多临床医生往往缺乏对本病的诊治经验。由于病情发展比较快,临床症状比较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我院近年来收治有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共35例,现将所获得的临床救治经验及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抢救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95-02  急
期刊
摘要:制片技术是病理技术的根本,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片的质量以及病理技术的规范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时机造成影响。本文主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病理技术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应该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质量控制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环节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
期刊
摘要:临床上基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它的使用率是非常高,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杜绝滥用抗生素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现在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93-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输液外渗早期使用喜疗妥软膏外涂加新鲜芦荟外敷治疗的疗效。  方法:将13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65例,用喜疗妥软膏外涂后外敷新鲜芦荟;对照组65例,用50%硫酸镁湿敷。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9%),明显优于对照组(89.2%),P1.0cm、部分消退:局部肿胀消退0.5~1.0cm及无效:局部肿胀消退<0.5cm或无变化。②疼痛变化情况: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患者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门诊治疗的40例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0例,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20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达标率为85%(17/20),对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