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业教育在我国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起步较晚,提高西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推动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和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实际调研,提出了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调查;大学生创业
相比较国外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内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业教育才开始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自21世纪以来,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才逐渐增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这些试点高校已经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在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西部高校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对策措施和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提高该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推动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培养体系。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结合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主要对象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6所高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5份问卷,有效问卷520份。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本科生,大四年级学生占59.0%,大三年级学生占41.0%;男生占65.8%,女生占34.2%;其中理工科类学生占51.8%,文科类占48.2%。问卷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现状(创业与否、创业成功与否、创业意向、创业期待等)、创业意识和价值取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创业教育形式、创业教育活动效果和参与情况、创业教育政策制度了解应用情况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开课时间、教学方式等)并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座谈和访谈主要是针对存在问题的开放性讨论,对于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探讨。
二、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1)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灌输给学生的求稳、求体面的就业观念及对创业的风险性和未知性的畏惧心理,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集体缺失。调查数据表明,有9.4%的学生表示正在筹备创业,有76.5%的学生直言从来没有想过要创业,大部分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对创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对自身社会定位、价值观等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在“尚未实施创业的原因”方面的调查中发现,高达43.1%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意识。他们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好好读书,大学就应该享受生活。在没有创业氛围的环境中,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集体弱化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以及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2)创业技能匮乏,创业积极性不高。调查数据显示:54.9%的学生认为创业精神和能力欠缺是创业最大的困难,33.8%的学生表示同龄人自主创业不切实际,实战少。很多学生表示不愿意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只有创意,没有技术支撑和创业管理能力一样会失败。在“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调查中,60.5%的学生表示最需要的是学校和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和服务,特别是贯穿大学四年阶段全过程的职业规划和创业就业的指导,获取创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加创业的成功率。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大多停留在理论规划层面,缺少实际操作来验证创业的可行性,系统性创业实践的缺失、创业的高失败率和创业技能匮乏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障碍。
(3)创业倾向新兴事物,项目自主性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创业具有很明显的倾向性,46.5%的学生选择知识和技术投入型项目创业,如科研专利、摄影摄像、计算机维修等;32.6%的学生选择新兴产业项目,如开网店、办网站等;25.6%的学生选择资本投入型,如开专卖店、连锁店等;14.0%的学生选择时间和劳动力投入型,如家教、家政、小餐馆等;7.0%的学生选择关系利用型,如特价机票、代办证照等;把参加职业选秀节目作为创业方向的学生比例为零。这组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倾向于第三产业,多与服务业相关,所选择的行业多具有自主性,这与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是相符合的。另外,选择的创业项目都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紧密相关,倾向于通过应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进行创业实践。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并非缺乏创造意识,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挖掘其创造潜能。
(4)创业的关注度上升,期望提升创业素质。从大学生对正在创业的同学的态度可以看出正面积极的心态居多,72.6%的学生持积极、赞同态度,也期望自身能成为同样有想法、有魄力的创业者。分析大学生对身边创业情况的认知程度:有37.8%的学生认为同龄人在创业中构想和计划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实施的较少,15.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龄的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对创业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73.3%的学生认为早已有充分的认识;12.7%的学生认为投入不大,损失还是能够承受;6.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会失败,仅有7.1%的学生认为打击较大,心灰意冷。这组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创业心态良好,尽管目前大学生创业多停留在理论和计划层面,缺乏实践性,但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在觉醒,且期望通过创业教育来提高创业的综合素质,实现从理论层面向实际操作的突破。 (5)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改变教育模式需求强烈。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60%的认为邀请企业家和专家与学生进行交流是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46%的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题讲座;43%的人认为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创业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式;38%的赞成组织创业计划竞赛;36%的希望分期举办创业培训班;3%的认为可以有其他的创业教育形式;大学生们认为单一的形式并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而是应该开展多样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多种教育形式,有层次的开展系统创业教育。可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关注不够,形式化的创业教育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还会误导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给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及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增加难度。
(6)创业氛围不浓,鼓励和支持的力度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0.5%的学生有创业经历,而且在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中,7.1%的学生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仅有3.4%目前运行良好。在对大学生“获取创业相关信息的渠道”的调研中发现:相关网站和QQ群等互联网了解创业信息的学生占了40.8%;新闻联播、报纸杂志占了33.9%;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讲座和组建的创业团队作为获取创业相关信息渠道的占31.4%;通过父母亲友获取创业信息的占16.7%;其他渠道占5.5%;从侧面说明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社会和家庭教育从资金、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和完善创业宣传和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业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创业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7)教育体制不健全,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17.1%的学生强烈要求设置为必修课,82.9%的学生建议设置为选修课。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通常做法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面向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以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目的;二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内容注重创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帮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多数高校没将其纳入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单一、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差,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同时,西部欠发达地区各高校之间缺乏良好的网络资源共享关系,在授课过程中,纯理论的讲授多于对实践经验的把握和运用,还沿袭了单一的分数指标去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忽视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考核结果的开放性,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成熟,学校仅凭借知识性、学术性考试来评判教师的教师质量,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8)师资教材薄弱,保障性资源匮乏。当前国内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经验不足,多数学校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力师资担任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指导课程教师。但是,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要为大约3000~7000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在如此高的工作重负下要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教育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创业经验不足,再加上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造成授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及实际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业教育教材编写与选择上,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自主编写创业教育教材,但大多是移植国外教材或者将创业活动实践经验机械拼凑而成,缺乏对于本专业、本地区的针对性,与学生需求相差较远。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途径
1.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1)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创业教育管理,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如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研究课题,模拟社会实践等,大到创办公司、开创新的行业,小到提出一个新想法、新策划,开启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意识。
(2)培养创业兴趣,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从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创业意识上下工夫,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职业规划、活动开展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创业意识的培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创业教育实践,产生集聚效应,形成活跃的创业文化。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的价值,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育人环境,把创业精神的培养纳入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3)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创业教育纳入各学院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增加创业素质测评的内容。通过经费支持、学分奖励等多种举措,激励学生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为、创业发展”的现代理念,积极投身于创业行动,并在校园形成“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良好氛围。
2.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创业综合能力
(1)遵循培养规律,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绩效,注重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同时,遵循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在创业人格、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方面,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劣势。
(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创业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完整的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课程的设置要涵盖创业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如创业理论、创业心理、团队训练课等,同时还应开设管理学、企业融资、财务学、法律法规等实用课程,并通过案例教学,活动组织等实践体验来进行。
(3)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着重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拼搏进取、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学生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和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塑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业教育专门化、系统化。要尝试突破单一的“创业学”泛化教育模式,把“创业学”作为一个高度综合又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来建设,使创业教育专门化、系统化。在调查阅读了国内外各种现有的创于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之上,本课题研究组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三大类、四大模块课程构成,具体见下图。3.培养师资打造教材,构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优化教师队伍,丰富创业教育师资来源。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增大兼职教师比例,拓宽专职、兼职教师渠道。要聘请一些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本校杰出校友、有号召力的企业家或学生担任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兼职教师,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师资结构。同时在资金、制度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创业课程教师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丰富课堂案例教学,增强课程实用性,实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的精英化、专业化。
(2)开展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和本科课程中设置创业内容,要以学科渗透原则、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践重在实践原则为基准,拓宽专业教育,淡化专业方向。在培养的方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设计一种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和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因材施教。
(3)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创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西部高校要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体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打破现有的模式,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选拔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性、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设适应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需求的创业课程教材。
4. 拓宽创业教育渠道,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建实验室、创业园等创业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专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等,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创业项目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2)举办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采取“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模拟股市大赛”、“管理家大赛”、“优秀秘书竞赛”等多种形式,并设立“创新基金”奖学金,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争取在这些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并努力创造条件使成果产业化。
(3)促进校企联合,推行“学校-企业合作计划”。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专业教学、课题研究和就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选择一些资金雄厚、企业文化环境好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鼓励企业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选择课题或实践项目,主动给企业出谋划策,为提高企业效益作贡献,努力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共赢。
(4)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打造社会支持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需要有效整合高校和社会现有的各种创业教育资源。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提供有效服务与政策支持的力度,增加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课程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各社团组织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制度保障。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设立高校创业基金、建立创业表彰机制,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钟凤宏,刘恭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4):84-85.
[2] 张文武.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实施[ 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47-48.
[3] 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397-400.
[4] 李春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7):73-74.
[5] 严毛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3):88-89.
[6] 刘芬.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D],2008年5月.
[7] 曲殿彬.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2009年5月.
[8] 赵明. 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上海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D],2008年1月.
[9] 余瑞玲. 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2009年6月.
[10] 向东春. 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2003年5月.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调查;大学生创业
相比较国外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内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业教育才开始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自21世纪以来,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才逐渐增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这些试点高校已经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在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西部高校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对策措施和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提高该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推动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培养体系。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结合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主要对象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6所高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5份问卷,有效问卷520份。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本科生,大四年级学生占59.0%,大三年级学生占41.0%;男生占65.8%,女生占34.2%;其中理工科类学生占51.8%,文科类占48.2%。问卷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现状(创业与否、创业成功与否、创业意向、创业期待等)、创业意识和价值取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创业教育形式、创业教育活动效果和参与情况、创业教育政策制度了解应用情况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开课时间、教学方式等)并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座谈和访谈主要是针对存在问题的开放性讨论,对于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探讨。
二、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1)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灌输给学生的求稳、求体面的就业观念及对创业的风险性和未知性的畏惧心理,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集体缺失。调查数据表明,有9.4%的学生表示正在筹备创业,有76.5%的学生直言从来没有想过要创业,大部分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对创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对自身社会定位、价值观等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在“尚未实施创业的原因”方面的调查中发现,高达43.1%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意识。他们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好好读书,大学就应该享受生活。在没有创业氛围的环境中,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集体弱化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以及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2)创业技能匮乏,创业积极性不高。调查数据显示:54.9%的学生认为创业精神和能力欠缺是创业最大的困难,33.8%的学生表示同龄人自主创业不切实际,实战少。很多学生表示不愿意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只有创意,没有技术支撑和创业管理能力一样会失败。在“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调查中,60.5%的学生表示最需要的是学校和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和服务,特别是贯穿大学四年阶段全过程的职业规划和创业就业的指导,获取创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加创业的成功率。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大多停留在理论规划层面,缺少实际操作来验证创业的可行性,系统性创业实践的缺失、创业的高失败率和创业技能匮乏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障碍。
(3)创业倾向新兴事物,项目自主性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创业具有很明显的倾向性,46.5%的学生选择知识和技术投入型项目创业,如科研专利、摄影摄像、计算机维修等;32.6%的学生选择新兴产业项目,如开网店、办网站等;25.6%的学生选择资本投入型,如开专卖店、连锁店等;14.0%的学生选择时间和劳动力投入型,如家教、家政、小餐馆等;7.0%的学生选择关系利用型,如特价机票、代办证照等;把参加职业选秀节目作为创业方向的学生比例为零。这组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倾向于第三产业,多与服务业相关,所选择的行业多具有自主性,这与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是相符合的。另外,选择的创业项目都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紧密相关,倾向于通过应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进行创业实践。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并非缺乏创造意识,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挖掘其创造潜能。
(4)创业的关注度上升,期望提升创业素质。从大学生对正在创业的同学的态度可以看出正面积极的心态居多,72.6%的学生持积极、赞同态度,也期望自身能成为同样有想法、有魄力的创业者。分析大学生对身边创业情况的认知程度:有37.8%的学生认为同龄人在创业中构想和计划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实施的较少,15.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龄的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对创业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73.3%的学生认为早已有充分的认识;12.7%的学生认为投入不大,损失还是能够承受;6.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会失败,仅有7.1%的学生认为打击较大,心灰意冷。这组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创业心态良好,尽管目前大学生创业多停留在理论和计划层面,缺乏实践性,但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在觉醒,且期望通过创业教育来提高创业的综合素质,实现从理论层面向实际操作的突破。 (5)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改变教育模式需求强烈。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60%的认为邀请企业家和专家与学生进行交流是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46%的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题讲座;43%的人认为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创业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式;38%的赞成组织创业计划竞赛;36%的希望分期举办创业培训班;3%的认为可以有其他的创业教育形式;大学生们认为单一的形式并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而是应该开展多样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多种教育形式,有层次的开展系统创业教育。可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关注不够,形式化的创业教育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还会误导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给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及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增加难度。
(6)创业氛围不浓,鼓励和支持的力度不够。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0.5%的学生有创业经历,而且在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中,7.1%的学生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仅有3.4%目前运行良好。在对大学生“获取创业相关信息的渠道”的调研中发现:相关网站和QQ群等互联网了解创业信息的学生占了40.8%;新闻联播、报纸杂志占了33.9%;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讲座和组建的创业团队作为获取创业相关信息渠道的占31.4%;通过父母亲友获取创业信息的占16.7%;其他渠道占5.5%;从侧面说明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社会和家庭教育从资金、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和完善创业宣传和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业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创业方面显得力度不够。
(7)教育体制不健全,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17.1%的学生强烈要求设置为必修课,82.9%的学生建议设置为选修课。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通常做法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面向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以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目的;二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内容注重创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帮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多数高校没将其纳入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单一、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差,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同时,西部欠发达地区各高校之间缺乏良好的网络资源共享关系,在授课过程中,纯理论的讲授多于对实践经验的把握和运用,还沿袭了单一的分数指标去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忽视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考核结果的开放性,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成熟,学校仅凭借知识性、学术性考试来评判教师的教师质量,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8)师资教材薄弱,保障性资源匮乏。当前国内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经验不足,多数学校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力师资担任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指导课程教师。但是,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要为大约3000~7000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在如此高的工作重负下要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教育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创业经验不足,再加上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造成授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及实际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业教育教材编写与选择上,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自主编写创业教育教材,但大多是移植国外教材或者将创业活动实践经验机械拼凑而成,缺乏对于本专业、本地区的针对性,与学生需求相差较远。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途径
1.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1)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创业教育管理,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如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研究课题,模拟社会实践等,大到创办公司、开创新的行业,小到提出一个新想法、新策划,开启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意识。
(2)培养创业兴趣,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从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创业意识上下工夫,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职业规划、活动开展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创业意识的培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接受创业教育实践,产生集聚效应,形成活跃的创业文化。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的价值,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育人环境,把创业精神的培养纳入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3)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创业教育纳入各学院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增加创业素质测评的内容。通过经费支持、学分奖励等多种举措,激励学生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为、创业发展”的现代理念,积极投身于创业行动,并在校园形成“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良好氛围。
2.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创业综合能力
(1)遵循培养规律,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绩效,注重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同时,遵循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在创业人格、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方面,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劣势。
(2)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创业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完整的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课程的设置要涵盖创业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如创业理论、创业心理、团队训练课等,同时还应开设管理学、企业融资、财务学、法律法规等实用课程,并通过案例教学,活动组织等实践体验来进行。
(3)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着重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拼搏进取、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学生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和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塑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业教育专门化、系统化。要尝试突破单一的“创业学”泛化教育模式,把“创业学”作为一个高度综合又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来建设,使创业教育专门化、系统化。在调查阅读了国内外各种现有的创于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之上,本课题研究组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三大类、四大模块课程构成,具体见下图。3.培养师资打造教材,构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优化教师队伍,丰富创业教育师资来源。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增大兼职教师比例,拓宽专职、兼职教师渠道。要聘请一些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本校杰出校友、有号召力的企业家或学生担任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兼职教师,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师资结构。同时在资金、制度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创业课程教师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丰富课堂案例教学,增强课程实用性,实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的精英化、专业化。
(2)开展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和本科课程中设置创业内容,要以学科渗透原则、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践重在实践原则为基准,拓宽专业教育,淡化专业方向。在培养的方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设计一种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和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因材施教。
(3)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创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西部高校要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体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打破现有的模式,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选拔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性、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设适应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需求的创业课程教材。
4. 拓宽创业教育渠道,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建实验室、创业园等创业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专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等,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创业项目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2)举办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采取“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模拟股市大赛”、“管理家大赛”、“优秀秘书竞赛”等多种形式,并设立“创新基金”奖学金,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争取在这些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并努力创造条件使成果产业化。
(3)促进校企联合,推行“学校-企业合作计划”。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专业教学、课题研究和就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选择一些资金雄厚、企业文化环境好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鼓励企业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选择课题或实践项目,主动给企业出谋划策,为提高企业效益作贡献,努力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共赢。
(4)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打造社会支持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需要有效整合高校和社会现有的各种创业教育资源。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提供有效服务与政策支持的力度,增加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课程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各社团组织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制度保障。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设立高校创业基金、建立创业表彰机制,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钟凤宏,刘恭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4):84-85.
[2] 张文武.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实施[ 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47-48.
[3] 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397-400.
[4] 李春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7):73-74.
[5] 严毛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3):88-89.
[6] 刘芬.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D],2008年5月.
[7] 曲殿彬.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2009年5月.
[8] 赵明. 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上海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D],2008年1月.
[9] 余瑞玲. 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2009年6月.
[10] 向东春. 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