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将中国现有两个版本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了对比,总结了两个版本中田野考古方法上的不同,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然后介绍了英国田野考古的相关文件—IfA Codes,Standards and Guidance,将其中的田野考古理念和方法同中国田野考古相比较,分析二者的利弊。最后,通过以上的对比,反观中国田野考古做出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田野考古;理念;方法;中英
0 前言
田野考古是考古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环,适当的田野考古理念和方法是能否获得考古材料的关键,对田野考古本身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学科的反思和发展。田野考古规程作为指导和规范田野考古的官方文件,反映了一个国家田野考古学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田野考古理念与方法,所以对田野考古规程的研究是了解田野考古理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田野考古规程至今有两个版本: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84版田野考古规程”或“旧规程”);其二是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2009年制定实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简称“09版田野考古规程”或“新规程”)。新规程的制定和实行反映出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二者进行对比可以了解中国田野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在这二十多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对下一次的变革进行合理和适当的预期。
英国作为考古学老牌国家,同时也是西方国家的代表,其田野考古的发展可追溯到“皮特—里弗斯在英国精心设计的田野发掘技术”①。英国田野考古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其理念和技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通过中英田野考古规程的比较,不仅可以发现两国田野考古的区别和联系,而且可以了解这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中对我国的田野考古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1 84版田野考古规程和09版田野考古规程的比较
84版和09版田野考古规程代表着中国田野考古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以求对中国田野考古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概括。
1.1 制定背景的比较
84版田野考古规程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逐步发展,地层学和类型学在全国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发展,是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当时,以建立中国史前史为目标,中国考古学开始建立自己的时空框架。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为主要目标,类型学和陶器是当时的主要关注对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如现今发达,各地基础性建设工程不多,考古发掘的数量和规模都不能跟现在的水平相比,民众对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关注度有限,学科建设和专业性人才比较缺少,科技手段也不如现今发达。
随着考古学科的不断发展,中国考古学的时空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中国考古学的主要任务由确定年代和文化逐渐开始向阐释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转变。考古学的研究方向也变得多种多样,需要从田野考古中获得更多方面的信息。考古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全国30多所高校开设,20多年来考古学专业人才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目共睹:基础性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起来,随之而来考古材料得以极大丰富,配合基建的田野考古工作大量涌现;人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文化有了相应的需求,考古自然而然得到公众的关注。新科技的不断出现和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也使田野考古在手段和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09版田野规程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背景而制定,具有时代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1.2 结论以及理念的比较
09版田野规程的革新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保为主。文物保护的概念贯穿于新规程的始终,从总则开始到考古调查到考古发掘再到资料整理,整个田野考古发掘的过程都有着保护文物的要求。
第二,引用科技。考古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考古学是以复原古代社会为己任的,研究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样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中西合璧。借鉴西方先进手段,又融合中国固有特点,不迷信西方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之路。层位学和类型学作为考古学的“车之双轮,鳥之双翼”①,在田野考古中进行类型学分析是我国田野考古的传统和优势,虽然在新规程中类型学分析不像原规程中占的比重大,但是依然在规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四,加强监管。如何加强对田野考古发掘的监管对于整个考古学界都是一个难题。新规程中通过引入新的田野考古主体来对田野考古进行监督,是一种积极可行的尝试。
第五,全面客观。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原规程主要注重于对年代信息的采集,在对信息的采集上有主观的取舍,而新规程则强调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如坐标信息、古环境信息等。对资料客观性的要求,原规程中在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阶段要求工作者对出土材料进行类型学分析,并编入报告中,这也是当时以及现行的主流的发掘报告的写法,对田野发掘的材料中加入了主观的加工。新规程中强调搜集信息的客观性,类型学的分析限于确定相对早晚关系上,这样有利于以后不同角度对同批材料的研究。
原规程的废止并不是对其突出作用的否定,原规程出色地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任务。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新规程作为一个过渡性引导的角色出现了,引导考古工作者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来看待田野考古材料,以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来采集信息,以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研究田野考古材料。这种“过程式的观察较传统的相对强调对形态特征的观察记录在提取信息方面更全面和具有较好的操作性”②,这种借鉴和应用不是拿来主义,它结合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同时不忘中国田野考古本身的学术传统。总之中国的田野考古理念或者说目标正在转变为客观全面的收集信息,长远安全地保存信息,以资料的客观与不变应方法论之万变。 2 英国田野考古规程:IfA Codes,Standard and Guidance
IfA Codes,The Standard and Guidance(标准和指导)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协会(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sts)制定的。“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sts简称IfA,考古学家协会,是英国为考古学家建立的一个专业组织。它始建于1982年,目前有超过3500名来自考古界各个领域的考古学家,目的是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推广考古学科的发展,在英国考古学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③
2.1 制定背景
英国田野考古从20世纪初开始起步,期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境。第一,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突飞猛进,人口也不断增长,建筑业也随之兴起,基建在全国各地展开,在建筑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遗迹,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施工工人往往会继续工作,这就造成了大量文物被破坏。第二,支持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费越来越不足,之前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但是面对大量的文物遗迹,政府财政也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政府的预算优先权也不在考古工作上。第三,考古事业难以为继。只有在大学和很少数的政府部门才能找到考古学相关的工作,但是职位总是供不应求。很多想成为考古学家的人都放弃了,选择了其他的领域,仅仅把考古学研究当作一个没有收益的业余爱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田野考古进入抢救性发掘时期,199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规划政策指导第16号文件:考古与规划》(简称PPG),其中总的原则是通过规划系统来保护历史环境,并规定由开发商来出资负责田野考古的发掘和结果的公布。这样的优点在于使考古学家接触到更多的遗址,获得足够的资金,减少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同时也带动了考古学家的就业,使英国考古学人才倍增。
2010年3月,英国政府又出台了PPS5(《规划政策声明第5号文件》),在保持PPG对开发商出资的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又增加了新的理念,认为“保护是必要的,但仅仅保护是不够的”,文物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认识并提升历史环境的价值,并因此倡导学术研究、社区项目、商业合同、保护方案的结合。
2.2 内容简介
Standard and Guidance中認为田野考古的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案头评估(desk-based assessment),田野评估(field evaluation),发掘(excavation),监察简报(watching brief),建筑物调查与记录(building investigation and recording),对考古材料的收集、记录、保护和研究(collection,documenta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海上考古记录与重建(nautical archaeological recording and reconstruction),历史环境的管理(stewardship of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标准和指导,并且有其固定的格式,分为:标准本身(the Standard itself),定义(a definition of the project type),项目发生的声明(a statement on the occurrence),对执行的指导(guidance on the execution of the project)。
首先,和中国田野考古规程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部分的标准和指导都没有详细地规定要具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只是规定了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和结果,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发掘领队的自由,当然前提是采用的这些方法合理且恰当,这就有利于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根据IfA所述,不可能把每一种外部环境都记录在案,也不能定义每一个适当的发掘方法(“...it is impossible to document every circumstance and define for each the appropriate investigative method...”①)。其次,总体来看,IfA每一项要求都特别细致,甚至包括了各种报告应该包括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格式,统一的考古材料刊布格式对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再次,IfA较为开放,在政策制定上听取各方言论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意见,有利于多学科的交流,并且更新效率高,新技术能得到快速的应用。
这反映出英国的田野考古理念是将田野考古当成采集考古材料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根据各个遗址的不同和所需采集材料种类的不同,由各个领域的专家负责,保证信息采集的专业性和全面型,而对如何处理分析田野考古中的材料并未作出硬性规定,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释一批材料不属于田野考古的范围之内。而在中国田野考古的理念中,如果不能熟练地采用类型学对材料进行分期研究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田野工作者。
3 总结与思考
中英的差异主要在于:“英特别强调记录的客观性,在田野操作系统中十分注重针对堆积单位的清理和记录的操作技术,但不大在意在考古现场对遗迹的判断,而把这项工作留到发掘之后的室内整理阶段进行,但是这也有弊端给后期整理带来麻烦;而中国的田野考古十分重视在现场把握遗迹单位的操作,虽然因为容易掺杂先验或主观成分,却是一种重视现场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不过有时候忽略细节也是事实”②。
中英田野考古方法和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个人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行政管理上。这体现到田野考古中也要协调中央、地方、开发商等一系列利益相关的单位,如在PPS5之后,英国在2012年3月又制定了NPPF(《国家规划政策方案》),其中意图将田野考古本土化,将权力交还给当地民众,由地方当局为考古学家制定方案。国家政策和具体田野考古规程中间的专门性政策说明正是中国田野考古所缺乏的,由国家出台的对国家政策方针进行考古方向的专门解释,一方面有利于田野考古得到更加明确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使考古学失去了一定的主动性。 第二,在學术背景上,欧洲是现代科技的起源地,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深受理性科学思维的熏陶,自然体现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科技手段的推崇,也体现在尽可能客观地对待发掘材料,不让主观判断影响到材料的原始性。
第三,在经济背景上,英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经济受国际形势影响密切,经济上的风吹草动比中国更容易影响到田野考古发掘上。例如,信贷危机后的经济不景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建筑行业,英国新的联合政府决意抛弃原先的管理规则。结果,2012年3月《国家规划政策方案》(NPPF)取代了PPS5。“迫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政府用NPPF这一个文件取代了先前的一系列杂项,而这个文件旨在满足一些往往会互相矛盾的需求。使国家政策更为合理,使规划系统更加简化、易于理解等等,从而在保护和改善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助力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尤其在住建方面)。”③
4 结语
中英田野考古理念存在差异,各有利弊。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之路还需要从本国学术和实践的具体情况下手。一味故步自封和一味崇洋媚外都不是解决之道,新规程的出台对于中国田野考古来说是否是一个好的转变和开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能否认新规程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将新理念和方法的融入,可以说将中国田野考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将主观分析的恰当性和考古材料的原始性相结合,为考古学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是田野考古永恒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S].1984.
[2]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赵辉,秦岭,张海,等.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说明[J].南方文物,2009(3):1-6.
[4]IfA Codes,Standards and Guidance[S].IfA.2008.
[5]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黄其煦,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Cowell B.The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and Archaeology:A Discussion[J].Papers from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2013,22:27-29.
[7]赵宾福.考古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中国文物报,2012-06-22(003).
[8]赵辉.关于考古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几点认识[N].中国文物报,2012-08-17(007).
[9]陈胜前.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12-03-16(007).
[10]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60-69.
【作者简介】文璋,男,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
①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黄其煦,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①张忠培.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60-69.
②赵辉,秦岭,张海,等.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相关说明[J].南方文物,2009(3):1-6.
③http://en.wikipedia.org/wiki/Institute_for_Archaeologists.
①IfA Codes,Standards and Guidance,Introduction to standards and guidance[S].IfA.2008.
②赵辉,秦岭,张海,等.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说明[J].南方文物,2009(3):1-6.
③Cowell B. The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and Archaeology:A Discussion[J].Papers from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2013,22:27-29.
关键词:田野考古;理念;方法;中英
0 前言
田野考古是考古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环,适当的田野考古理念和方法是能否获得考古材料的关键,对田野考古本身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学科的反思和发展。田野考古规程作为指导和规范田野考古的官方文件,反映了一个国家田野考古学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田野考古理念与方法,所以对田野考古规程的研究是了解田野考古理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田野考古规程至今有两个版本: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84版田野考古规程”或“旧规程”);其二是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2009年制定实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简称“09版田野考古规程”或“新规程”)。新规程的制定和实行反映出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二者进行对比可以了解中国田野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在这二十多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对下一次的变革进行合理和适当的预期。
英国作为考古学老牌国家,同时也是西方国家的代表,其田野考古的发展可追溯到“皮特—里弗斯在英国精心设计的田野发掘技术”①。英国田野考古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其理念和技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通过中英田野考古规程的比较,不仅可以发现两国田野考古的区别和联系,而且可以了解这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中对我国的田野考古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1 84版田野考古规程和09版田野考古规程的比较
84版和09版田野考古规程代表着中国田野考古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以求对中国田野考古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概括。
1.1 制定背景的比较
84版田野考古规程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逐步发展,地层学和类型学在全国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发展,是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当时,以建立中国史前史为目标,中国考古学开始建立自己的时空框架。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为主要目标,类型学和陶器是当时的主要关注对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如现今发达,各地基础性建设工程不多,考古发掘的数量和规模都不能跟现在的水平相比,民众对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关注度有限,学科建设和专业性人才比较缺少,科技手段也不如现今发达。
随着考古学科的不断发展,中国考古学的时空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中国考古学的主要任务由确定年代和文化逐渐开始向阐释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转变。考古学的研究方向也变得多种多样,需要从田野考古中获得更多方面的信息。考古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全国30多所高校开设,20多年来考古学专业人才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目共睹:基础性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起来,随之而来考古材料得以极大丰富,配合基建的田野考古工作大量涌现;人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文化有了相应的需求,考古自然而然得到公众的关注。新科技的不断出现和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也使田野考古在手段和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09版田野规程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背景而制定,具有时代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1.2 结论以及理念的比较
09版田野规程的革新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保为主。文物保护的概念贯穿于新规程的始终,从总则开始到考古调查到考古发掘再到资料整理,整个田野考古发掘的过程都有着保护文物的要求。
第二,引用科技。考古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考古学是以复原古代社会为己任的,研究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样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中西合璧。借鉴西方先进手段,又融合中国固有特点,不迷信西方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之路。层位学和类型学作为考古学的“车之双轮,鳥之双翼”①,在田野考古中进行类型学分析是我国田野考古的传统和优势,虽然在新规程中类型学分析不像原规程中占的比重大,但是依然在规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四,加强监管。如何加强对田野考古发掘的监管对于整个考古学界都是一个难题。新规程中通过引入新的田野考古主体来对田野考古进行监督,是一种积极可行的尝试。
第五,全面客观。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原规程主要注重于对年代信息的采集,在对信息的采集上有主观的取舍,而新规程则强调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如坐标信息、古环境信息等。对资料客观性的要求,原规程中在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阶段要求工作者对出土材料进行类型学分析,并编入报告中,这也是当时以及现行的主流的发掘报告的写法,对田野发掘的材料中加入了主观的加工。新规程中强调搜集信息的客观性,类型学的分析限于确定相对早晚关系上,这样有利于以后不同角度对同批材料的研究。
原规程的废止并不是对其突出作用的否定,原规程出色地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任务。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新规程作为一个过渡性引导的角色出现了,引导考古工作者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来看待田野考古材料,以一种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来采集信息,以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研究田野考古材料。这种“过程式的观察较传统的相对强调对形态特征的观察记录在提取信息方面更全面和具有较好的操作性”②,这种借鉴和应用不是拿来主义,它结合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同时不忘中国田野考古本身的学术传统。总之中国的田野考古理念或者说目标正在转变为客观全面的收集信息,长远安全地保存信息,以资料的客观与不变应方法论之万变。 2 英国田野考古规程:IfA Codes,Standard and Guidance
IfA Codes,The Standard and Guidance(标准和指导)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协会(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sts)制定的。“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sts简称IfA,考古学家协会,是英国为考古学家建立的一个专业组织。它始建于1982年,目前有超过3500名来自考古界各个领域的考古学家,目的是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推广考古学科的发展,在英国考古学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③
2.1 制定背景
英国田野考古从20世纪初开始起步,期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境。第一,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突飞猛进,人口也不断增长,建筑业也随之兴起,基建在全国各地展开,在建筑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遗迹,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施工工人往往会继续工作,这就造成了大量文物被破坏。第二,支持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费越来越不足,之前田野考古发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但是面对大量的文物遗迹,政府财政也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政府的预算优先权也不在考古工作上。第三,考古事业难以为继。只有在大学和很少数的政府部门才能找到考古学相关的工作,但是职位总是供不应求。很多想成为考古学家的人都放弃了,选择了其他的领域,仅仅把考古学研究当作一个没有收益的业余爱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田野考古进入抢救性发掘时期,199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规划政策指导第16号文件:考古与规划》(简称PPG),其中总的原则是通过规划系统来保护历史环境,并规定由开发商来出资负责田野考古的发掘和结果的公布。这样的优点在于使考古学家接触到更多的遗址,获得足够的资金,减少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同时也带动了考古学家的就业,使英国考古学人才倍增。
2010年3月,英国政府又出台了PPS5(《规划政策声明第5号文件》),在保持PPG对开发商出资的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又增加了新的理念,认为“保护是必要的,但仅仅保护是不够的”,文物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认识并提升历史环境的价值,并因此倡导学术研究、社区项目、商业合同、保护方案的结合。
2.2 内容简介
Standard and Guidance中認为田野考古的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案头评估(desk-based assessment),田野评估(field evaluation),发掘(excavation),监察简报(watching brief),建筑物调查与记录(building investigation and recording),对考古材料的收集、记录、保护和研究(collection,documenta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海上考古记录与重建(nautical archaeological recording and reconstruction),历史环境的管理(stewardship of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标准和指导,并且有其固定的格式,分为:标准本身(the Standard itself),定义(a definition of the project type),项目发生的声明(a statement on the occurrence),对执行的指导(guidance on the execution of the project)。
首先,和中国田野考古规程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部分的标准和指导都没有详细地规定要具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只是规定了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和结果,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发掘领队的自由,当然前提是采用的这些方法合理且恰当,这就有利于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根据IfA所述,不可能把每一种外部环境都记录在案,也不能定义每一个适当的发掘方法(“...it is impossible to document every circumstance and define for each the appropriate investigative method...”①)。其次,总体来看,IfA每一项要求都特别细致,甚至包括了各种报告应该包括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格式,统一的考古材料刊布格式对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再次,IfA较为开放,在政策制定上听取各方言论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意见,有利于多学科的交流,并且更新效率高,新技术能得到快速的应用。
这反映出英国的田野考古理念是将田野考古当成采集考古材料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根据各个遗址的不同和所需采集材料种类的不同,由各个领域的专家负责,保证信息采集的专业性和全面型,而对如何处理分析田野考古中的材料并未作出硬性规定,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释一批材料不属于田野考古的范围之内。而在中国田野考古的理念中,如果不能熟练地采用类型学对材料进行分期研究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田野工作者。
3 总结与思考
中英的差异主要在于:“英特别强调记录的客观性,在田野操作系统中十分注重针对堆积单位的清理和记录的操作技术,但不大在意在考古现场对遗迹的判断,而把这项工作留到发掘之后的室内整理阶段进行,但是这也有弊端给后期整理带来麻烦;而中国的田野考古十分重视在现场把握遗迹单位的操作,虽然因为容易掺杂先验或主观成分,却是一种重视现场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不过有时候忽略细节也是事实”②。
中英田野考古方法和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个人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行政管理上。这体现到田野考古中也要协调中央、地方、开发商等一系列利益相关的单位,如在PPS5之后,英国在2012年3月又制定了NPPF(《国家规划政策方案》),其中意图将田野考古本土化,将权力交还给当地民众,由地方当局为考古学家制定方案。国家政策和具体田野考古规程中间的专门性政策说明正是中国田野考古所缺乏的,由国家出台的对国家政策方针进行考古方向的专门解释,一方面有利于田野考古得到更加明确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使考古学失去了一定的主动性。 第二,在學术背景上,欧洲是现代科技的起源地,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深受理性科学思维的熏陶,自然体现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科技手段的推崇,也体现在尽可能客观地对待发掘材料,不让主观判断影响到材料的原始性。
第三,在经济背景上,英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经济受国际形势影响密切,经济上的风吹草动比中国更容易影响到田野考古发掘上。例如,信贷危机后的经济不景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建筑行业,英国新的联合政府决意抛弃原先的管理规则。结果,2012年3月《国家规划政策方案》(NPPF)取代了PPS5。“迫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政府用NPPF这一个文件取代了先前的一系列杂项,而这个文件旨在满足一些往往会互相矛盾的需求。使国家政策更为合理,使规划系统更加简化、易于理解等等,从而在保护和改善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助力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尤其在住建方面)。”③
4 结语
中英田野考古理念存在差异,各有利弊。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之路还需要从本国学术和实践的具体情况下手。一味故步自封和一味崇洋媚外都不是解决之道,新规程的出台对于中国田野考古来说是否是一个好的转变和开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能否认新规程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将新理念和方法的融入,可以说将中国田野考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将主观分析的恰当性和考古材料的原始性相结合,为考古学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是田野考古永恒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S].1984.
[2]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赵辉,秦岭,张海,等.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说明[J].南方文物,2009(3):1-6.
[4]IfA Codes,Standards and Guidance[S].IfA.2008.
[5]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黄其煦,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6]Cowell B.The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and Archaeology:A Discussion[J].Papers from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2013,22:27-29.
[7]赵宾福.考古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中国文物报,2012-06-22(003).
[8]赵辉.关于考古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几点认识[N].中国文物报,2012-08-17(007).
[9]陈胜前.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12-03-16(007).
[10]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60-69.
【作者简介】文璋,男,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
①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黄其煦,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①张忠培.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60-69.
②赵辉,秦岭,张海,等.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相关说明[J].南方文物,2009(3):1-6.
③http://en.wikipedia.org/wiki/Institute_for_Archaeologists.
①IfA Codes,Standards and Guidance,Introduction to standards and guidance[S].IfA.2008.
②赵辉,秦岭,张海,等.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说明[J].南方文物,2009(3):1-6.
③Cowell B. The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and Archaeology:A Discussion[J].Papers from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2013,2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