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圣凯,原名陈胜凯,字柏元。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艺委会委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曾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二等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厦门市第二、三、四届“文学艺术奖”政府奖,厦门“文艺六十年突出贡献奖”等。作品二十余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权威展览并应邀参加“全国行书邀请展”、“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50家双年展”、“杭州国际书法节”、中国美术馆“情境书法大展”等大型学术邀请展。
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多次。相关作品及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东方艺术》、《新美术》、《书画艺术》等权威报刊杂志。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美术馆、中华儿女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TCL集团、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八届国展精英谱—陈胜凯》等。
“凯乐” 二字见于嵇康《声无哀乐论》:“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有时想想,自己已过不惑之年,所经历的事大多平淡,既无坎坷也没有传奇色彩,波澜不惊却又快乐随顺,四十多年的心情没想到嵇康用这么好的话帮我说了出来。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武术家,希望练成铁臂功,无坚不摧,常常因为想着各种招数而失眠,为此拜过很多当地名家为师。记得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几乎每天凌晨天不亮即去叫醒师傅,先压腿,下巴能碰到脚尖,然后五百下直踢侧踢,动作标准,侧踢脚尖到耳尖,劈叉下腰、侧空翻、旋风腿、拿大顶??没一个落下,终于练成“十二路谭腿”,打得有板有眼虎虎生风,师傅很是满意。那时每个月翘首期盼的是《武林》,买了很多武术书籍,自学了醉拳、少林八步连环拳,弄得一身是伤,套路学了不少,可后来发现那都是花拳绣腿,有一次遇上打群架,才发现基本上是乱打,没一招用得上,真尼玛的沮丧之极。直到上了大学参加校武术队,才眼界大开,开始学散打和陈式太极拳,可到现在就只剩下太极拳了,而且也只剩下唯一的健身功能了,至此,小时候的武术梦终于终结。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叫“萌源”的古镇度过的,那里的一草一木至今都在我的记忆中。摸鱼,打野战,掏鸟窝,睡果园,逃课,那叫一个乐,真正的无拘无束,当然也没少挨过父亲严厉的责罚:光着身子挨竹枝打,基本上没几下就hold不住了,哭得昏天昏地,这点我二哥表现比我坚强,硬咬着牙挺住,父亲最后也没辙。我的童年记忆中几乎想不起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影像,只有萌源的青山绿水和任由天性自由驰骋的快乐。
我的父亲是医生,同时也是漂亮的男高音,口琴吹得好极,大哥喜欢吹笛子,小时候我就是在这样美妙的音乐氛围下成长的。我从小就学会指挥和识谱,后来考上厦门大学音乐系,我是班上识谱能力最强的,现在不论啥歌,看到谱子就能唱,很多人很吃惊。我最拿手的乐器是笛子洞箫,那是童子功,当时有“厦大一支笛”的美称。即便现在很久没动,一上手也差不到哪去,记得有一次演出,主持人报:下一个节目“独子笛奏”,把大家乐晕。我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名字至今记得,叫赛莲,这是我小时候老师中为数不多记得名字的漂亮的女老师。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唱是小学三年级,唱的是老掉牙的《送别》,当时奖品是一支圆珠笔。现在也奇怪,那是首老爱情歌,老师咋叫我唱这歌呢。歌唱的热爱直到现在还有过之无不及,每周至少一次声乐沙龙聚会,研究探讨声乐的奥妙。声乐尤其男高音之难超乎我想象,这是一项技术活中最难捕捉的玩意儿,有时一年也提高不了一个半音,为了一个高音,吐舌头、捏鼻子、推舌骨,什么怪招都试过,那种对声音的迷恋和书法一样真叫人上瘾。伟大的卡鲁索有一句名言:声音,声音还是声音,在没有mic的年代,在万人露天广场演唱,没有大号戏剧性的声音,即使你有再好的肢体表演也是枉然。由此我坚信:在术科行当里,技术性要求永远是排第一的,书法也是如此。
我的书法爱好和音乐一样始于童年,小时候,父亲的一个朋友很偶然的一次夸奖让我有了对书法自觉的喜爱。父亲每次从县城回来,我最期盼的就是能带回一本字帖,字帖是我童年的玩具。杨柳青出的《玄秘塔》和《九成宫醴泉铭》伴随我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小学五年级时,我获得了全县中小学书法比赛的第一名,满足了童年最大的虚荣心,记得到县城现场表演写的是“武当”两字。上了中学,一个叫郑仕康的老师成为我第一个偶像,当时竟想让郑老师帮我写字典中的偏旁部首来临摹,但郑老师却给我看了他“秘藏”的米芾《多景楼》,就这一下,让我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米芾。可以说,我对书法真正认识是从米芾开始的。后来的一件仿米行书获得福建省中小学比赛的二等奖,让我对书法的情感认同又往前走了一步。而且想不到的是这种玩出来的东西日后竟成为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终生与之相伴,幸哉乐哉!
上了大学虽然选择了音乐作曲专业,但对书法的喜爱丝毫未减,在厦大书法高手如林,资料丰富,大大开阔了视野,当时厦门大学学生书法协会主席周舜安写得一手超漂亮的米芾让我佩服死了,校园最漂亮的大字标语就是他用米书“刷”出来的。直到现在,我对米芾几进几出,舜安兄对“米颠”刷书的独到把握依然依稀在目,可惜舜安兄后来改写何绍基了。
从小时侯对写字的自觉喜爱到后来走上书法专业之路,我没想到竟然是开心玩出来的,而且玩到书法博士,玩到全国获奖。在全国最美的依山傍海的厦门大学任教,我在工作室抬头窗外就是海天一碧,若论知足常乐,我最感同身受。
米芾论书中说写好书法要“俱排它好”,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玩家,玩石头,玩砚台,玩书画收藏??样样玩到顶级,《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看来有洁癖的一向狡黠的老米把我们忽悠了一把,对于这些“好”得好好“玩”,而且要玩出名堂来,所谓触类旁通是也。我跟我学生说,你不玩点玉、石头什么的你就绝难能体会到书法点画的“润”,为一个“润”我坐了六趟飞机到和田,呆了半个月天天泡在玉石巴扎上,终于把什么是真正的和田玉搞清楚了,玉的温润唯有和田玉,至于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都离“润”太远。再如,福建寿山石就以温润著称,我从二十年前即开始收集佳石,石头到手必先摩挲一阵让心中升腾起愉悦的柯尔蒙后再下刀,否则没有“人气”。你不磨墨搜墨收砚就难以体会物质材料带来的高度快感和真正魅力,没法理解宾翁“我不负墨,墨将许我”的深层次密码;米书的“刷书”真谛光靠临米书也是临不出来的,得明白啥是“锋”,宝剑锋,砚锋??都在说“锋”,老米是真正用“锋”大师,他说书法之妙“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同样,米书的“沉”要通过篆隶功夫求得,如果有十年以上太极功夫那就更方便旁参了。
现在很时髦“音乐书法”,非得把书法搞得跟表演艺术似的,即便我是音乐科班毕业,非要和我说音乐、书法如何如何相通,我也只能说我不知道,因为这两样我都没学好,没法“通”,要两样都学好现在有几人,那不是“通”那是你的一厢情愿,但我想到了一定火候应该是可以有所感悟的。帕瓦罗蒂那么好的条件,为了一个“通”苦练了十年,我自认不是上等根器,还得扎扎实实来。
书法是一个整体工程,就像老米所说要“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就像刘翔要想跑得快他也不是成天在那跑,还得速度、力量、柔韧一个一个来,为了这一目标,我得好好修行才是。
曾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二等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二等奖,厦门市第二、三、四届“文学艺术奖”政府奖,厦门“文艺六十年突出贡献奖”等。作品二十余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权威展览并应邀参加“全国行书邀请展”、“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50家双年展”、“杭州国际书法节”、中国美术馆“情境书法大展”等大型学术邀请展。
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多次。相关作品及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东方艺术》、《新美术》、《书画艺术》等权威报刊杂志。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美术馆、中华儿女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TCL集团、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八届国展精英谱—陈胜凯》等。
“凯乐” 二字见于嵇康《声无哀乐论》:“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
有时想想,自己已过不惑之年,所经历的事大多平淡,既无坎坷也没有传奇色彩,波澜不惊却又快乐随顺,四十多年的心情没想到嵇康用这么好的话帮我说了出来。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武术家,希望练成铁臂功,无坚不摧,常常因为想着各种招数而失眠,为此拜过很多当地名家为师。记得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几乎每天凌晨天不亮即去叫醒师傅,先压腿,下巴能碰到脚尖,然后五百下直踢侧踢,动作标准,侧踢脚尖到耳尖,劈叉下腰、侧空翻、旋风腿、拿大顶??没一个落下,终于练成“十二路谭腿”,打得有板有眼虎虎生风,师傅很是满意。那时每个月翘首期盼的是《武林》,买了很多武术书籍,自学了醉拳、少林八步连环拳,弄得一身是伤,套路学了不少,可后来发现那都是花拳绣腿,有一次遇上打群架,才发现基本上是乱打,没一招用得上,真尼玛的沮丧之极。直到上了大学参加校武术队,才眼界大开,开始学散打和陈式太极拳,可到现在就只剩下太极拳了,而且也只剩下唯一的健身功能了,至此,小时候的武术梦终于终结。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叫“萌源”的古镇度过的,那里的一草一木至今都在我的记忆中。摸鱼,打野战,掏鸟窝,睡果园,逃课,那叫一个乐,真正的无拘无束,当然也没少挨过父亲严厉的责罚:光着身子挨竹枝打,基本上没几下就hold不住了,哭得昏天昏地,这点我二哥表现比我坚强,硬咬着牙挺住,父亲最后也没辙。我的童年记忆中几乎想不起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影像,只有萌源的青山绿水和任由天性自由驰骋的快乐。
我的父亲是医生,同时也是漂亮的男高音,口琴吹得好极,大哥喜欢吹笛子,小时候我就是在这样美妙的音乐氛围下成长的。我从小就学会指挥和识谱,后来考上厦门大学音乐系,我是班上识谱能力最强的,现在不论啥歌,看到谱子就能唱,很多人很吃惊。我最拿手的乐器是笛子洞箫,那是童子功,当时有“厦大一支笛”的美称。即便现在很久没动,一上手也差不到哪去,记得有一次演出,主持人报:下一个节目“独子笛奏”,把大家乐晕。我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名字至今记得,叫赛莲,这是我小时候老师中为数不多记得名字的漂亮的女老师。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唱是小学三年级,唱的是老掉牙的《送别》,当时奖品是一支圆珠笔。现在也奇怪,那是首老爱情歌,老师咋叫我唱这歌呢。歌唱的热爱直到现在还有过之无不及,每周至少一次声乐沙龙聚会,研究探讨声乐的奥妙。声乐尤其男高音之难超乎我想象,这是一项技术活中最难捕捉的玩意儿,有时一年也提高不了一个半音,为了一个高音,吐舌头、捏鼻子、推舌骨,什么怪招都试过,那种对声音的迷恋和书法一样真叫人上瘾。伟大的卡鲁索有一句名言:声音,声音还是声音,在没有mic的年代,在万人露天广场演唱,没有大号戏剧性的声音,即使你有再好的肢体表演也是枉然。由此我坚信:在术科行当里,技术性要求永远是排第一的,书法也是如此。
我的书法爱好和音乐一样始于童年,小时候,父亲的一个朋友很偶然的一次夸奖让我有了对书法自觉的喜爱。父亲每次从县城回来,我最期盼的就是能带回一本字帖,字帖是我童年的玩具。杨柳青出的《玄秘塔》和《九成宫醴泉铭》伴随我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小学五年级时,我获得了全县中小学书法比赛的第一名,满足了童年最大的虚荣心,记得到县城现场表演写的是“武当”两字。上了中学,一个叫郑仕康的老师成为我第一个偶像,当时竟想让郑老师帮我写字典中的偏旁部首来临摹,但郑老师却给我看了他“秘藏”的米芾《多景楼》,就这一下,让我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米芾。可以说,我对书法真正认识是从米芾开始的。后来的一件仿米行书获得福建省中小学比赛的二等奖,让我对书法的情感认同又往前走了一步。而且想不到的是这种玩出来的东西日后竟成为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终生与之相伴,幸哉乐哉!
上了大学虽然选择了音乐作曲专业,但对书法的喜爱丝毫未减,在厦大书法高手如林,资料丰富,大大开阔了视野,当时厦门大学学生书法协会主席周舜安写得一手超漂亮的米芾让我佩服死了,校园最漂亮的大字标语就是他用米书“刷”出来的。直到现在,我对米芾几进几出,舜安兄对“米颠”刷书的独到把握依然依稀在目,可惜舜安兄后来改写何绍基了。
从小时侯对写字的自觉喜爱到后来走上书法专业之路,我没想到竟然是开心玩出来的,而且玩到书法博士,玩到全国获奖。在全国最美的依山傍海的厦门大学任教,我在工作室抬头窗外就是海天一碧,若论知足常乐,我最感同身受。
米芾论书中说写好书法要“俱排它好”,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玩家,玩石头,玩砚台,玩书画收藏??样样玩到顶级,《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看来有洁癖的一向狡黠的老米把我们忽悠了一把,对于这些“好”得好好“玩”,而且要玩出名堂来,所谓触类旁通是也。我跟我学生说,你不玩点玉、石头什么的你就绝难能体会到书法点画的“润”,为一个“润”我坐了六趟飞机到和田,呆了半个月天天泡在玉石巴扎上,终于把什么是真正的和田玉搞清楚了,玉的温润唯有和田玉,至于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都离“润”太远。再如,福建寿山石就以温润著称,我从二十年前即开始收集佳石,石头到手必先摩挲一阵让心中升腾起愉悦的柯尔蒙后再下刀,否则没有“人气”。你不磨墨搜墨收砚就难以体会物质材料带来的高度快感和真正魅力,没法理解宾翁“我不负墨,墨将许我”的深层次密码;米书的“刷书”真谛光靠临米书也是临不出来的,得明白啥是“锋”,宝剑锋,砚锋??都在说“锋”,老米是真正用“锋”大师,他说书法之妙“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同样,米书的“沉”要通过篆隶功夫求得,如果有十年以上太极功夫那就更方便旁参了。
现在很时髦“音乐书法”,非得把书法搞得跟表演艺术似的,即便我是音乐科班毕业,非要和我说音乐、书法如何如何相通,我也只能说我不知道,因为这两样我都没学好,没法“通”,要两样都学好现在有几人,那不是“通”那是你的一厢情愿,但我想到了一定火候应该是可以有所感悟的。帕瓦罗蒂那么好的条件,为了一个“通”苦练了十年,我自认不是上等根器,还得扎扎实实来。
书法是一个整体工程,就像老米所说要“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就像刘翔要想跑得快他也不是成天在那跑,还得速度、力量、柔韧一个一个来,为了这一目标,我得好好修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