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分年级设置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调整课程导向,彰显课程实践性;整合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效性;针对专业特点,有机融合差异性;实施换位教学,激励学习主动性;强化心理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其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技工学校;就业指导;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49-03
“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是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育难点不在于教材内容,而在于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将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及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分年级设置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有所侧重,突出重点。例如,以三年制高级工班为例,在给一年级学生讲授时主要是打基础,课程内容主要侧重“职业发展指导”篇中的内容,如职业及职业发展的基本概述、职业生涯及规划、职业素质及职业与专业学习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清思路,明确职业方向。给二年级学生讲授时要侧重“创业教育篇”、“就业指导篇”及“终身教育篇”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二年级的分水岭阶段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包括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行情分析、未来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前景、简历制作、求职应聘礼仪和自我推荐等知识,为三年级的顶岗实习打好基础。给三年级学生讲授时,要侧重实践应用性,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而又务实的工作是教学重点。分年级设置内容可以按就业知识的不同需求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调整课程导向,彰显课程实践性
技工院校学生长期形成的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限制了他们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许多教师在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中发现,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背诵记忆所学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没有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因此,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成为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存在的一段真空地带。“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导向应以实际需要为目标,注重实践性,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是本课程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在授课时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引导要结合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情况,注重方法,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积累,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不断的锻炼,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积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方向,也为其他科目的教学奠定基础,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整合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效性
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直接手段。因此,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教法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突出实践导向,教法应体现多样性。如讲面试、面谈礼仪时可以展开情境模拟式教学,讲职业道德时可以采取故事教学法,讲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式教学,讲简历制作时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讲“创新与创业篇”的内容时可以与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突破班级、专业的限制,使学生自由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编制创业计划书,既可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合作精神,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讲企业文化时,则可以应用现场教学法,面向学生开展企业家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家必备素质,熟悉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等等。这样一来,可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把书本知识和当前就业形势尽可能多地介绍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广泛地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形成多元的授课模式,把握课堂上每一个可以互动的因素,引导、鼓励、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在讲课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只有师生双方共同融入教学环节,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境界,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针对专业特点,有机融合差异性
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多面向生产实践,特点鲜明,部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较集中。因此,针对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利用丰富的学生管理资源,了解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制定发展方向方能体现学生的特长。以数控专业为例,包括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加工中心机床操作、线切割机床加工、电火花机床操作等工种,这些工种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岗位,如能将学生的特长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授固有的核心技能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可有针对性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侧重,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平均用力。这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换位教学,激励学习主动性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主动性较差,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课余活动上都很被动。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与高中生相比有差距。而在笔者看来,是由于学习习惯较差,经过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整体素质的差距。从技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来看,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形成的成绩效果差距明显,主动学习的成绩明显比被动学习的成绩高,而且提高快。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技工学校的教学过程还沿袭“填鸭式”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而如果采用换位式教学,让学生由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讲授者或者实践环节的指导者,即让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工学校;就业指导;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49-03
“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是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育难点不在于教材内容,而在于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将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及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分年级设置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有所侧重,突出重点。例如,以三年制高级工班为例,在给一年级学生讲授时主要是打基础,课程内容主要侧重“职业发展指导”篇中的内容,如职业及职业发展的基本概述、职业生涯及规划、职业素质及职业与专业学习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清思路,明确职业方向。给二年级学生讲授时要侧重“创业教育篇”、“就业指导篇”及“终身教育篇”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二年级的分水岭阶段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包括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行情分析、未来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前景、简历制作、求职应聘礼仪和自我推荐等知识,为三年级的顶岗实习打好基础。给三年级学生讲授时,要侧重实践应用性,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而又务实的工作是教学重点。分年级设置内容可以按就业知识的不同需求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调整课程导向,彰显课程实践性
技工院校学生长期形成的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限制了他们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许多教师在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中发现,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背诵记忆所学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没有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因此,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成为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存在的一段真空地带。“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导向应以实际需要为目标,注重实践性,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是本课程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在授课时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引导要结合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情况,注重方法,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积累,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不断的锻炼,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积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方向,也为其他科目的教学奠定基础,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整合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效性
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直接手段。因此,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教法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突出实践导向,教法应体现多样性。如讲面试、面谈礼仪时可以展开情境模拟式教学,讲职业道德时可以采取故事教学法,讲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式教学,讲简历制作时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讲“创新与创业篇”的内容时可以与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突破班级、专业的限制,使学生自由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编制创业计划书,既可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合作精神,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讲企业文化时,则可以应用现场教学法,面向学生开展企业家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家必备素质,熟悉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等等。这样一来,可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把书本知识和当前就业形势尽可能多地介绍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广泛地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形成多元的授课模式,把握课堂上每一个可以互动的因素,引导、鼓励、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在讲课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只有师生双方共同融入教学环节,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境界,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针对专业特点,有机融合差异性
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多面向生产实践,特点鲜明,部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较集中。因此,针对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利用丰富的学生管理资源,了解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制定发展方向方能体现学生的特长。以数控专业为例,包括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加工中心机床操作、线切割机床加工、电火花机床操作等工种,这些工种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岗位,如能将学生的特长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授固有的核心技能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可有针对性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侧重,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平均用力。这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换位教学,激励学习主动性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主动性较差,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课余活动上都很被动。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与高中生相比有差距。而在笔者看来,是由于学习习惯较差,经过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整体素质的差距。从技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来看,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形成的成绩效果差距明显,主动学习的成绩明显比被动学习的成绩高,而且提高快。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技工学校的教学过程还沿袭“填鸭式”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而如果采用换位式教学,让学生由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讲授者或者实践环节的指导者,即让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