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工业建筑遗产的功能置换与空间共享策略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ad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工业建筑遗产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形成了城市组成中的重要“工业景观”。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不断更新,无锡工业建筑遗产对于城市整体性规划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本文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公共空间场所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寻求未来功能置换及空间共享模式的策略,形成城市空间艺术与市民日常生活融合共生的城市文化景观,对城市文脉及地域文化的创新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功能置换;空间共享;融合共生;文脉延续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对国家工业遗产申报通知中提出,凡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儲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都属于申报的范围。不仅如此,通知中还明确给出了鼓励方向:“大运河沿线、老工业城市的工业遗产项目优先推荐。”这充分地表明了工业遗产与运河文化的密切关联。
  一、工业建筑遗产的分布及现状
  早在2008年,无锡市政府就公布了20处历史建筑,其中包含工业建筑和乡土建筑等。工业建筑属于历史建筑的范畴,区别于乡土建筑的特征。这些工业建筑为无锡粮食机械厂、庆丰纱厂、无锡压缩机厂等20多处旧址。
  对照2008年无锡市区地图,我们了解到工业建筑遗产的分布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大多数的工业遗产建筑都分布在运河水系的周围,以南长区的南长街与北塘区的北大街最为集中,与运河水系形成了相邻的布局关系,从中看出当时无锡发达的漕运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贸易往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1]
  二、工业建筑遗产的功能转型与再生分析
  2018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共包含工业遗产100个,无锡的永泰缫丝厂(中国丝业博物馆)和茂新面粉厂入选。这两处的入选,充分证明了其具备完整的、有价值的城市地域文化。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的工业建筑遗产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也不断地向着新的功能转型。通过以下涉及到城区主要案例归纳,我们看到的是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经历的角色转型与功能再生(表1)。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的发展,很多在旧时为无锡工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建筑进行了时代转型,转变为以商业、展示、办公为主的现代城市空间,在最大程度保留了工业遗产价值的基础上,依然孜孜不倦地为无锡的经济、文化推波助澜,见证了城市的时代变迁,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三、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共享模式分析
  (一)与公园空间共享
  在近代历史上,工业建筑遗产的分布十分注重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将一些建筑周边具有较好景观风貌的区块结合起来,规划为城市公园。一方面,这些建筑的融入赋予城市公园独特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建筑群一个远离喧嚣的场所,使市民有了更为直观的、近距离的认知,为市民营造优质休闲环境的同时,也让工业建筑遗产融入城市生活,成为遗产文化的宣传窗口。
  (二)与博物馆空间共享
  为了保留最为完整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场所的特征,需要全面考量遗产的综合价值,才能确定未来的保护模式属于是以保护为主导的改造,还是以开发为主的改造。对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采取保护的措施往往优于采取开发的策略。
  (三)与街区(社区)空间共享
  工业建筑遗产与街区(社区)的空间共享是近年来最受市民欢迎的模式,体现了城市的亲和力,让市民主动地、自愿地去融入到街区中感受家乡的变迁与城市的记忆。这种共享模式与城市空间、街区和周边的社区有机连接,与市民的生活融合共生,是与“家”关系最为紧密的空间。茶余饭后,市民漫步于街区(社区)熟悉的街道,感受城市的热度,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四、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再生与共生策略
  (一)激发建筑艺术性
  对于建筑的艺术性,我们除了保留其本身造型元素与功能特质等角度的艺术性之外,我们更需考虑建筑在特定时代下建筑语言的表述,原始功能置换为新功能之后的建筑要顺应城市的发展,作为历史建筑,其本身需要不断激发创新而实现“活化”,如南长街的民居建筑为提升街区体验的角度,引入了3Dmapping墙体投影技术,形成了夜晚步行街建筑墙体的动态效果,通过山墙上不断变化的影像,实现了虚拟技术的界面植入,增强了建筑的活态情景,为市民营造了精彩纷呈的夜生活景象。
  (二)借助运河水域与运河文化纽带
  无锡工商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悠久而厚重的共性,更有无锡地域基因所构成的个性。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成为无锡主要的水体,它与护城河、梁溪河等构成密集的河网。无锡保护名录上的工业遗产大多集中在大运河和护城河的附近。将工业厂房安置在水系附近可以方便材料和货物的运输、集散,交通便利,棉纺业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沿河设厂方便取水。如建在无锡蠡桥北堍,位于京杭大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的无锡机床厂旧址(现为运河外滩),现今以开发为集艺术、人文、商业为一体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项目;再如,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多处工业建筑旧址周围,分布周围的便是千年古运河的水系,见证了古时巧妙的水陆两用城市格局,成就了城市发达的经济……这些布局特征反映了无锡水文化与工商业文化的融合共生[2]。未来,借助运河水域的水文化特色及城市河网来构筑无锡水城下的工业建筑遗产文化带,将吴文化、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三线合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赋能,实现互生,通过遗产资源复用,共享重构,实现再生。
  五、总结
  工业建筑见证了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既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文明的集中体现,也记录着区域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工业遗产是活态的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更应该以活态的方式保存它承载的文化。这些通过功能置换得到活化的工业遗产案例,实现了现代城市地域文化的创新保护与开发,给共享时代下的遗产活化工程提供了参考性的策略和依据。
  课题:共享视角下的无锡旧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研究 ,2020年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点上课题,编号:KX-20B-39。
  参考文献:
  [1]丁俊.无锡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特色及其再生现状—以无锡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为例[D].江南大学,2008.06.
  [2]陈兆倩.3D墙体投影技术在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建筑美学价值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06):79-80.
其他文献
摘 要: 装裱修复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美化及修复书画、碑帖和公文文档的技术,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的装裱修复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及造纸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历史悠久,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揭裱、修补、染色等都有文字记载。明代的周嘉胄著有《
摘 要: 玻璃灯工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灯工工艺这一优秀传统技术正逐渐地被人遗忘。本文主要分析了玻璃灯工工艺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希望可以让玻璃灯工工艺在当前的时代下依旧发展和应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到这一传统技术工艺,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  关 键 词: 玻璃灯工;当代工艺;首饰;应用  
对于书法作品文辞与笔墨之美的追求,使中国书法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正是这种『道技相生』的追求才能使书法迥然独秀.现代语境下书法的发展,将文辞与书写的分离,在某种程度
摘 要: 当数据作为抽象的材料介入实质的手工制品设计,数据的物质性与思想性被唤醒,于数据来说,这是一次从可视化到物理化的新认知;于手工制品来说,成为数据的传达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人与制品的关系。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数据以手工制品所呈现的美的特征,对比计算手工工艺对于数据的特性。结果表明,触觉与空间感知是数据在手工制品中的明显特征;情感化及叙事性是数据的话语表达。而手工制品工艺的特殊性与产出的
摘 要: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魏晋的兴起、隋唐的成熟、宋元的辉煌、明清的延续等一系列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绘画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坛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逐渐活跃起来,西方现代绘画观念也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背景下,山水画的发展充满了多种可能性,85美术新潮等运动的出现给中国画带来了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改变,艺术家们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山水画,并在画坛
摘 要: 本文以具有闽南典型意义的鳌园石雕为例,对鳌园石雕群设计中的构思以及文化融合进行阐述。作为闽南石雕代表,鳌园石雕以其精美的造型、新颖的题材、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布局经营等,反映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鳌园石雕群设计的现代性审美取向、启发民智的教育意义、时代价值观念的演进。  关 键 词: 鳌园;石雕群设计;文化融合;时代价值观  闽南地区花岗岩资源丰富,石雕历史悠久,追溯到唐宋时期直至
摘 要: 中国各地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受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染材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蓝、黑两色为主的低调雅致的服饰色彩文化,服饰的色彩、图案、材质等元素上都凝结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壮族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将含有壮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运用到现代图案设计中,有利于丰富现代图案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加图案的艺术美感,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关 键 词
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追求和风格倾向可以概括为『尚势』.『尚势』书风,特别重视行笔的快捷以及线质的张力,作品幅面注重轻重疏密的显著对比,有无相生,高下相倾,营造强烈的势差
青铜器象征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宝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它拥有着中国青铜文明的全盛期,青铜文化也是最丰富的,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古代文明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
摘 要: 传统草编艺术展现了五千年文明中最广大的劳动者的智慧,极大地满足了科技尚不发达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审美的需求。就地取材于劳作的大自然,完美体现了艺术的实用与审美属性,经历史的创造和发展,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顾美感和实用的价值,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品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与学前教育课程美育体系中儿童天真自然的精神相契合,在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