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语文教学的创新提出几点体会: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其次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最后是教学方法的创新:1、课前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学会读书。2、课中创造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必然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育观念更新
新时代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作为教师必须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手段创新(利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新时代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达到提高课堂质量。
但是,我们必须从可能取得的最佳教学效果来确定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劣。我们不能因为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的优势或在施教一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笼统地要求教学中必须运用它,毕竟它还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在施教某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抱着不放,不去积极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紧跟时代,不忘传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课前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学会读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教师与其千辛万苦地越俎代庖,费力讲解,不如教会学生读书,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在关键处指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1、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自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圈、划、勾、点、批注,养成自读习惯。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进行自读。引导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通过查找,在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3、指导学生综合归类,进行自读。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归类读书,就是教会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段规律,弄清文学脉络;掌握质疑、评析、鉴赏文章的方法。
4、指导学生研讨,进行自读。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课中创造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学生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地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角度来思考琢磨,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创新
关注自主创新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護,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3、引发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4、启迪学习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为创新打开大门。
参考文献:
[1]刘菊如,《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16)
[2]朱永芳《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大同十九中 山西大同 03700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必然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育观念更新
新时代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作为教师必须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手段创新(利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新时代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达到提高课堂质量。
但是,我们必须从可能取得的最佳教学效果来确定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劣。我们不能因为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的优势或在施教一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笼统地要求教学中必须运用它,毕竟它还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在施教某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抱着不放,不去积极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紧跟时代,不忘传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课前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学会读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教师与其千辛万苦地越俎代庖,费力讲解,不如教会学生读书,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在关键处指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1、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自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圈、划、勾、点、批注,养成自读习惯。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进行自读。引导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通过查找,在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3、指导学生综合归类,进行自读。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归类读书,就是教会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段规律,弄清文学脉络;掌握质疑、评析、鉴赏文章的方法。
4、指导学生研讨,进行自读。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课中创造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学生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地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角度来思考琢磨,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创新
关注自主创新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護,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3、引发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4、启迪学习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为创新打开大门。
参考文献:
[1]刘菊如,《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16)
[2]朱永芳《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大同十九中 山西大同 03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