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r——从孔孟心性之学分歧的视角重新审视孟子学理的性质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3637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立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发展最大的贡献,但可能是因为这一任务过于繁重,占用了太多的精力,孟子对智性有所忽视,与孔子思想存有罅隙.从一定意义上说,孟子实际上是“窄化”了孔子,不再有孔子仁智合一的大格局,这就是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孟子思想的这一失误决定了孟子所能达成的只是伦理之善,而非道德之善.伦理之善属于“常人”范畴,尽管这是成德成善的基本功,绝非像在存在主义口中那样不堪,但毕竟不是善的全部,还需要进一步启动智性以达至道德之善.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是儒学发展的头等重大事件,对儒学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不仅导致荀子的奋起,同时也是心学与理学之争的思想源头.厘清这个关系,对于正确评价当前的阳明热,矫正其失,不无意义.
其他文献
香火戏普遍流行于洪泽湖、微山湖两地渔民的日常生活中.清代后期江南地区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人口锐减,加上北方黄河泛滥,水灾连年,大量苏北渔民沿大运河迁入太湖流域,带来了
本文主要探讨了典属国一职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及其与同为中央职官的大鸿胪,以及与作为地方机关而存在的属国之间的关系.综合传世历史文献与出土兵器铭文及简牍来看,汉代的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