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通情,孩子怎会达理?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因公到辽宁出差,文文和爸爸、姥姥、姥爷在家。这次出差近半个月,又赶上夏秋换季时节,妈妈很是担心文文会生病。妈妈的担心成了现实,没过三天,文文咳嗽、喉咙发炎引起高烧。虽说爸爸、姥姥、姥爷全力照料文文,但小孩子生病时最想和妈妈在一起,千里之外的妈妈十分担心。
  文文病情较重,爸爸找中医开了汤药。妈妈担心文文不愿意喝中药汤,就通过视频看看情况。
  “妈妈,我喝中药很勇敢,我不哭闹。”“妈妈明天我再跟你视频。”“妈妈,你忙了一天,你也累了该休息了,晚安。”听到令人心宽的话语,妈妈放下了焦虑不安的心。以后的日子里,文文很好地与大人配合,没几天病痛就医治好了。
  五岁的文文在病痛中,面对成年人都发怵的中药汤,不哭不闹,勇敢地喝下,还关心出门在外的妈妈,这让人称奇。称奇之余细细回味,文文能这样并非偶然,这缘于父母理智爱孩子的养育方式。
  文文出生七八个月后,妈妈要去上班。几个月的婴儿此时最需要的是安全感,面对满脸疑惑的文文,妈妈亲切地告诉他:“宝宝,我要去上班了,晚饭前就回来了,你在家和姥姥一起玩。”文文似懂非懂不舍地看着妈妈远去,不哭不闹依偎在姥姥怀里。
  只要是答应了文文的事,爸爸妈妈总会设法兑现,不让孩子失望。有一次妈妈答应给文文买棒棒糖,由于下班着急给忘了,她又返回商场买回来。
  文文上幼儿园后,买玩具、买衣服的事,妈妈都和他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爸爸妈妈特别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依据孩子不同年龄,买了许多书。每天睡觉前,爸爸或妈妈带孩子一起读书,告诉孩子怎样礼貌待人,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怎样保护好自己等。久而久之,小文文学到很多知识,知道了许多人生道理,又学会了不少汉字。
  從文文三四岁起,爸爸妈妈就要求他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学习生活自理。妈妈给文文设立了“功劳本”,每当孩子有良好表现,比如分享食物,在幼儿园帮老师做事,就会在“功劳本”上标注红五星,文文每天都兴奋地看自己得了几个红五星。
  当文文破坏规则,或乱扔食物,或因要求没满足而耍赖哭闹时,爸爸妈妈也会批评教育,或者“暂时隔离”让他静心反思,认识错误,分清是非曲直。
  正是在爸爸妈妈精心教育引导下,文文非常懂事。所以,当他生病时,能体会到身处外地的妈妈的担心,不哭不闹,乖乖吃药,还主动安慰关心妈妈。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有的孩子是来报仇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事事与我对着干”。古话说:养不教,父之过。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大人,在于父母、长辈的养育方式。只有大人通情,孩子才能达理。大人通情就是站在孩子立场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内心,体会孩子情绪,理解孩子感受;孩子达理就是孩子通达事理,理解体谅父母。没有大人通情,就不会有孩子的达理。
  大人尊重、关爱、理解、教诲孩子,孩子就会通达事理,敬重信任父母,积极努力表现自己,成为你所希望的人,孩子就是“来报恩的”;如若父母、长辈认为“小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小东西”,是“不可理喻的小家伙”,处处以自己的好恶衡量孩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以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或溺爱孩子,或替代孩子,或强制孩子,孩子就是“来报仇的”。
  说到底,不同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孩子的不同品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
  每个婴儿来到人世间,都是继承了人类几百万年遗传的基因,都有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向上向善的倾向,都有好胜、要强、表现自己的本能,都有强大的正能量与负能量。不同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潜能是得到激发还是被压抑,是激发其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那些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的父母,是否需要认真反思自己育儿中的一些做法?
  (作者系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员,现任职于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饥饿艺术家》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分别是卡夫卡和聚斯金德两位闻名世界的德语作家的经典作品,文本内涵的多元性和隐喻性及文本的写作手法都为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仅从“艺术家的孤独”主题出发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艺术家的孤独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饥饿艺术家》是他创作晚期的作品,也是他喜
期刊
没人告诉我,  也没人知道:  风从哪儿来,  风往哪儿跑。  风从一个地方来,  飞得快,飞得急,  我跟不上风的步子,  跑也来不及。  可要是我不再抓住  风筝的一根线,  风筝就随风飘去,  飘一天,飘一晚。  无论风筝飘哪儿,  只要我找得见,  我知道风一定  也到了那边。  我就能告诉人们  风往哪儿跑。  可风从哪儿来,  谁也不知道。  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1882年—195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中国文坛,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将民间的生命个体从演绎社会历史规律的宏大叙事中抽离,放在一个全新的人学坐标上进行审视,形成了当代文学中民间人性叙事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文从孤独的世界、迷惘的寻找两方面对《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审美内蕴进行解读。  关键词:刘震云 精神孤独 话语沟通  如何认知和表现中国底层百姓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状态,是中国现当代乡土叙事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是因为底
期刊
牯岭路上的公园  一退休就决定去南京女儿家住,外孙女秋秋刚两岁,正需要人照顾。这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那时的火车慢,从南昌到南京,下午一点钟动身要第二天早晨才能到。清早火车抵达南京,女婿女儿把我们接到西康新村的家里。我轻手轻脚走到床边,是那么迫切地想看到外孙女秋秋,她还在熟睡,红扑扑的小脸蛋十分好看。  我们吃过饭,秋秋醒了,女儿抱着她来和我们认识。这小家伙原本是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的,看到我们却自
期刊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亲子陪伴,就是带孩子拥抱大自然,把星空、月光、野花、大树、青草、湖水映入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养成温柔敦厚的心灵。1  那一年,之所以决定在这里买房子,是因为离家不远处,有一大片茂盛的杂木林。  这片杂木林是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穿过这片林子,是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下面,横着几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湖泊边上立着几个又高又瘦的铁人,他们的姿势互相回应,憨态可掬。沿着一条小溪流,可以走到一片
期刊
摘 要:乔伊斯的《一朵浮云》与池莉的《烦恼人生》主要都描写了主人公当下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在一种偶然的机遇中,对自身生活的反省和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然而其相似的遭遇却引出完全不一样的反思,其根由在于两人所呈现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小钱德勒与印家厚迥异的人生观正源于他们人格上的差异,对这种人格差异细做比较,也许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  关键词:生存困境 人格差异 《一朵浮云》 《烦恼人生》 
期刊
摘 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文化实践,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潮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带来的文学研究领域女性主体的自觉。自19世纪末以来,其基本批评范式在经历了几次浪潮洗礼之后愈发走向成熟。《小城之恋》直面两性世界,真切展示了一个女孩到女人再到母亲的蜕变过程,在解构男性世界的同时,也完满地重构了女性世界,并由之为女性成长找到一条母性皈依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小城之恋》 女孩
期刊
摘 要:《金色笔记》是一部探索小说本身的小说,其中充满着关于小说叙事本身的叙述,本文即着力探讨其对“戏仿”技法的阐述和运用、小说中出现的失败的戏仿实践、作者把戏仿当作“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写作障碍的解决手段,并在互文性的视阈下,从基督传统、希腊神话、自由女性三个方面分析《金色笔记》中的“戏仿”,探究小说主人公安娜如何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告别分裂,走向人格完整。  关键词:戏仿 互文性 《金色笔记》 
期刊
“你知道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有一天晚上,我与母亲视频聊天,她突然这样问我。  “你有我这般优秀的女儿,还有什么后悔的?”我打趣道。  “你小时候,我给予你的陪伴太少了。”说着,母亲无奈地笑了笑。  晚上,我静静躺在床上,阵阵夏风吹过,带来一丝清凉。我想起了幼时,鸟语蝉鸣之季,一定会与父母在阳台看日落,还有明月下的大蒲扇和冰西瓜。更难以忘怀的是每天晚上,我都能得到一个睡前故事。  这夏风勾
期刊
摘 要:在空间视域下解读新感觉派小说,上海的都市景观被赋予了多重层次的文化特征。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众多的地理景观中,“街道”的书写具体而完整地承载了上海在感观、消费、情欲及文化批判四个维度上的城市风貌与精神内核。  关键词:空间 城市 上海 “街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化思想界发生的空间理论转向,将空间问题的反思从文化地理学逐渐蔓延到文学研究中来。空间视域下的解读导致有关城市文学的研究与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