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铁这一交通工具在近几年发展迅猛,因其便利、准时、快速的特点已经被群众广泛接纳。在整个区域地铁网中换乘空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乘客对换乘空间的体验将给地铁的整体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这一部分的体验效果仍有提升的空间,本文从影响换乘体验的因素入手,进而对换乘空间体验的优化设计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体验;优化设计
在城市地铁的不断发展完善下,地铁乘客对于换乘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换乘通行的基础上还要求高效的换乘速率以及舒适良好的环境体验,但往往研究人员易忽略换乘体验这一方面的优化。
一、影响体验的因素
(一)换乘效率
乘客在地铁车站换乘时,其换乘的效率正是影响乘客体验的一个重要也最主要因素,换乘效率高自然更易得到一个较好的换乘体验,而现阶段牵制换乘效率的几个原因包括有以下几点。换乘时所需的时间以及乘客需要行走的路程都比较长;竖向的交通模式会一定程度的干扰到乘客的通过效率;地铁车站场地的大小也将影响换乘效率,场地容量小造成的人群拥堵会拖延换乘的进度。
(二)导向与识别
其实乘客在换乘空间中进行换乘的过程相当于是一个找路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换乘空间给出信息来给乘客指引方向[1]。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能影响乘客对换乘空间的体验,很多地方的地铁换乘空间设计千篇一律,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特征或地域特征,过度的同一性导致了目前地铁换乘空间的辨识度弱,与来往的群众有较大的疏离感。
(四)设施的不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地铁换乘空间相关设施的缺乏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换乘体验,像座椅、查询机器这样的基础服务设备都是乘客的换乘过程中极有可能会需要的,这些设施的不足,对整个换乘体验来说必然是不利的。
二、优化建议
对于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体验的优化,以下从换乘车站的布局、文化因素的植入、设施的完善,这三个优化大方向来进行具体地探讨研究[2]。
(一)换乘车站布局
换乘车站的布局是极为重要的优化方向,以下从空间形式、流线组织、通过效率三个角度来分析:
1.空间形式
空间形式的优化应趋于导向性与识别性的强化,这其中又可细分为空间组织、空间参照物以及竖向交通空间这三个部分。首先,空间组织一定要做到一目了然,因换乘空间多分布于地下或者是较封闭性的区域,乘客难以从外部的空间认知里面的结构,这就就要求换乘内部空间要建设得更加通透、了然,尽可能的将换乘空间可视化,也能方便乘客清晰地理解具体的换乘路径;其次,换乘空间内可建立一个空间参照物,一个醒目的参照物能使乘客寻路更便捷,中庭空间是换乘空间最具识别性的空间参照物,打造一个明确、贯通的中庭空间能够增强乘客对整个换乘空间的认知,给寻路中的乘客一个显眼、突出的对照,便于寻路[3];竖向交通是整个换乘空间的关键交通枢纽,有联系换乘空间各区域的作用,竖向交通设计的主旨也是为了强化乘客对换乘空间的认知,帮助乘客更快速、方便地进行换乘。所以,竖向交通在规划时一定要强调可见性,可通过各种指示灯、指示牌来强化乘客对换乘路线的认识,减低其在较为复杂错乱的换乘空间中查找与判别换乘路径的压力水平,并且可见性强的竖向交通也能增强换乘空间的疏散速率。
2.流线组织
根据调查发现,单向通行的换乘通道的通过速率高出双向通道四分之一之多。所以,流线组织应该强化单向通行组织,尽量规避空间流线的交叉现象,在整个人员流通的路线中要使各分流的换乘流线呈单向流动。
3.通过效率
关于通过效率方面可利用合理布置自动扶梯以及提升垂直电梯的容量这两个举措来强化通过效率,自动扶梯具备着较强的通过能力,其通过能力为楼梯的三倍之多,并且还有定向、定速传输的性能,在换乘空间合理安排好自动扶梯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指引流线的作用,足够数量的自动扶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站台的乘客分布不均的现象。而在一些换乘的高度差距较大的地铁换乘空间内,可建设能够帮助乘客一次性到达换乘地点的长自动扶梯,最大程度地减轻乘客在换乘时的变换次数;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铁换乘车站就十分有必要扩大垂直电梯的容量,如城市火车站这样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地铁换乘的空间就需要保证能容纳足够多的人流量,可以加设或扩大垂直电梯的容量,这样能有效避免人群拥堵以及携带大量行李的旅客延缓自动扶梯通过速度的现象。
(二)植入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的植入则是为了乘客在换乘时能够更加舒适、更加愉悦,通过将文化因素融入到地铁换乘空间中,能打造出一个更具特色、更深入人心的换乘环境,优化乘客的换乘空间体验。将各地的文化特点引入到换乘空间的设计中,将换乘空间细腻化,深化地铁在城市发展中兼具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全面优化换乘空间的品质,具体可利用壁画、雕塑、灯光等方面来植入当地文化因素[4],另外,文化因素的植入还要注意与整个换乘空间的整体划一性,不可太过惹眼而忽视最主要的换乘功能,以提升空间品质和人们的出行体验
(三)設施的完善
关于换乘空间设施的完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个层面指的是相关设施的充足设置,换乘空间应该设置有足够的座椅、查询机器等基础的设施,并完善各类疏通通道;第二层则指的是这些设施与地铁换乘空间整体语言、风格的和谐化,除了最基础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以外,设施还应该与整个换乘空间统一,一同传递、表达信息,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换乘空间,可以从设施的用料与表面图案入手,与整体空间相配合,另外还要注意这些设施的通用性,各种通道以及设施要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结束语
要想城市地铁持续稳定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的优化换乘空间的使用体验,本文旨在为换乘体验的优化提供一些实际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对换乘空间体验的优化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严东.地铁大空间地下多线换乘站建筑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02):233-235.
[2]鄢婷.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25):39-40.
[3]姚洪桃.城市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探究[J].低碳世界,2016(09):206-207.
[4]王冰冰,肖迎,王珊.基于扎根理论的地铁换乘空间步行通达性影响因子研究[J].建筑学报,2018(37):129-134.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体验;优化设计
在城市地铁的不断发展完善下,地铁乘客对于换乘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换乘通行的基础上还要求高效的换乘速率以及舒适良好的环境体验,但往往研究人员易忽略换乘体验这一方面的优化。
一、影响体验的因素
(一)换乘效率
乘客在地铁车站换乘时,其换乘的效率正是影响乘客体验的一个重要也最主要因素,换乘效率高自然更易得到一个较好的换乘体验,而现阶段牵制换乘效率的几个原因包括有以下几点。换乘时所需的时间以及乘客需要行走的路程都比较长;竖向的交通模式会一定程度的干扰到乘客的通过效率;地铁车站场地的大小也将影响换乘效率,场地容量小造成的人群拥堵会拖延换乘的进度。
(二)导向与识别
其实乘客在换乘空间中进行换乘的过程相当于是一个找路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换乘空间给出信息来给乘客指引方向[1]。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能影响乘客对换乘空间的体验,很多地方的地铁换乘空间设计千篇一律,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特征或地域特征,过度的同一性导致了目前地铁换乘空间的辨识度弱,与来往的群众有较大的疏离感。
(四)设施的不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地铁换乘空间相关设施的缺乏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换乘体验,像座椅、查询机器这样的基础服务设备都是乘客的换乘过程中极有可能会需要的,这些设施的不足,对整个换乘体验来说必然是不利的。
二、优化建议
对于地铁车站换乘空间体验的优化,以下从换乘车站的布局、文化因素的植入、设施的完善,这三个优化大方向来进行具体地探讨研究[2]。
(一)换乘车站布局
换乘车站的布局是极为重要的优化方向,以下从空间形式、流线组织、通过效率三个角度来分析:
1.空间形式
空间形式的优化应趋于导向性与识别性的强化,这其中又可细分为空间组织、空间参照物以及竖向交通空间这三个部分。首先,空间组织一定要做到一目了然,因换乘空间多分布于地下或者是较封闭性的区域,乘客难以从外部的空间认知里面的结构,这就就要求换乘内部空间要建设得更加通透、了然,尽可能的将换乘空间可视化,也能方便乘客清晰地理解具体的换乘路径;其次,换乘空间内可建立一个空间参照物,一个醒目的参照物能使乘客寻路更便捷,中庭空间是换乘空间最具识别性的空间参照物,打造一个明确、贯通的中庭空间能够增强乘客对整个换乘空间的认知,给寻路中的乘客一个显眼、突出的对照,便于寻路[3];竖向交通是整个换乘空间的关键交通枢纽,有联系换乘空间各区域的作用,竖向交通设计的主旨也是为了强化乘客对换乘空间的认知,帮助乘客更快速、方便地进行换乘。所以,竖向交通在规划时一定要强调可见性,可通过各种指示灯、指示牌来强化乘客对换乘路线的认识,减低其在较为复杂错乱的换乘空间中查找与判别换乘路径的压力水平,并且可见性强的竖向交通也能增强换乘空间的疏散速率。
2.流线组织
根据调查发现,单向通行的换乘通道的通过速率高出双向通道四分之一之多。所以,流线组织应该强化单向通行组织,尽量规避空间流线的交叉现象,在整个人员流通的路线中要使各分流的换乘流线呈单向流动。
3.通过效率
关于通过效率方面可利用合理布置自动扶梯以及提升垂直电梯的容量这两个举措来强化通过效率,自动扶梯具备着较强的通过能力,其通过能力为楼梯的三倍之多,并且还有定向、定速传输的性能,在换乘空间合理安排好自动扶梯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指引流线的作用,足够数量的自动扶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站台的乘客分布不均的现象。而在一些换乘的高度差距较大的地铁换乘空间内,可建设能够帮助乘客一次性到达换乘地点的长自动扶梯,最大程度地减轻乘客在换乘时的变换次数;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铁换乘车站就十分有必要扩大垂直电梯的容量,如城市火车站这样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地铁换乘的空间就需要保证能容纳足够多的人流量,可以加设或扩大垂直电梯的容量,这样能有效避免人群拥堵以及携带大量行李的旅客延缓自动扶梯通过速度的现象。
(二)植入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的植入则是为了乘客在换乘时能够更加舒适、更加愉悦,通过将文化因素融入到地铁换乘空间中,能打造出一个更具特色、更深入人心的换乘环境,优化乘客的换乘空间体验。将各地的文化特点引入到换乘空间的设计中,将换乘空间细腻化,深化地铁在城市发展中兼具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全面优化换乘空间的品质,具体可利用壁画、雕塑、灯光等方面来植入当地文化因素[4],另外,文化因素的植入还要注意与整个换乘空间的整体划一性,不可太过惹眼而忽视最主要的换乘功能,以提升空间品质和人们的出行体验
(三)設施的完善
关于换乘空间设施的完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个层面指的是相关设施的充足设置,换乘空间应该设置有足够的座椅、查询机器等基础的设施,并完善各类疏通通道;第二层则指的是这些设施与地铁换乘空间整体语言、风格的和谐化,除了最基础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以外,设施还应该与整个换乘空间统一,一同传递、表达信息,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换乘空间,可以从设施的用料与表面图案入手,与整体空间相配合,另外还要注意这些设施的通用性,各种通道以及设施要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结束语
要想城市地铁持续稳定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的优化换乘空间的使用体验,本文旨在为换乘体验的优化提供一些实际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对换乘空间体验的优化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严东.地铁大空间地下多线换乘站建筑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02):233-235.
[2]鄢婷.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25):39-40.
[3]姚洪桃.城市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探究[J].低碳世界,2016(09):206-207.
[4]王冰冰,肖迎,王珊.基于扎根理论的地铁换乘空间步行通达性影响因子研究[J].建筑学报,2018(37):129-134.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