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的学习需要让法律走进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索与发现生活中的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指导其法治行为,促进学生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案学法”是小学生学习法律的有效途径之一,精选典型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在法治专册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选取典型案例,这样法治教育才有可能入脑入心。
【关键词】以案学法;法治教育;生活中的法律
全国从2019年秋学期开始正式使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的首次亮相,就备受关注,法治专册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绝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再加上法律概念抽象严谨,法律条文晦涩难懂,使得一线老师明显感受到教学的难度与压力。但是法治专册并非简单的法律知识教学,而是重在向小学生传递法治理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堅定捍卫者。为了避免小学生在学习法律过程中出现枯燥无味、单纯说教等现象,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案例,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与生活的关联性。实践证明,“以案学法”架起了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的桥梁,成为小学生学习法律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照本宣科:选择教材共性案例
法治教育专册中所呈现的案例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既围绕教学目标,又尽可能贴近儿童日常生活。案例中的典型场景,不仅具有共性,且熟悉的场景易使学生回忆和联想,易与学生生活认知产生共鸣或冲突,有利于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意识,因此,教材提供的共性案例,应当作为教师的教学首选,我们“照本宣科”也无妨。
围绕学习活动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编写的一个重大突破,纵观整册教材,每一课中都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图片与提示,力图把比较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常识连接在一起,可见编者的用心。这些案例场景的设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着眼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此次教学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推理到法律的教材案例,能让学生有了“生活之中处处有法律”的初步认同。因此,这种基于学生生活,颇具共性,能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参与学习的教材案例,应当成为法治课堂教学的首选资源。
二、寻求突破:筛选生活真实案例
1.热点新闻案例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法律内容,需要教师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此时,往往会选择社会热点新闻,因为其影响力大、广受关注,易暴露学生的认知不足。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的法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概念,树立法治意识。
热点新闻可以为法治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留心社会,更要基于教学目标,从中筛选出与法治学习内容高度契合的、典型的、权威的新闻案例。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信息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
2.真实生活案例
“以案说法”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就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真实的生活案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晦涩的“法言法语”,将其转化为“童言童语”,还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引发他们知法、守法的情感共鸣。
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部分教学为例:
师:未成年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吗?我们来看一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
(出示案例:某中学15周岁学生陈某因口角对隔壁班的何某心生不满,纠集16周岁袁某,和14周岁刘某、13周岁谢某、夏某尾随放学回家的何某,将其逼迫至僻静处,对其做出伤害的行为,并拍下视频发到朋友圈。)
师:此案中不同的违法人员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请大家依据素材袋的相关法律说明,绘制思维导图,厘清案件中每个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行为程度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学品析:本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违法人员年龄层次多,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年满16周岁的,有年满14周岁的,有不满14周岁的。学生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后清晰认识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会根据行为本身、年龄节点,受到父母、学校的管教,更有甚者会由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当然,教师还可以适时补充“政府收容、法院追究监护人责任”等几种处罚类型,学生心中的守法意识就更坚定了。)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甄选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法治教育真实发生。
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也需要系统培养,法治专册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普法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要明确这一阶段法治教育的定位,将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精心挑选各类法治典型案例,让法治教学真正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明珠小学 吴晓丽
【关键词】以案学法;法治教育;生活中的法律
全国从2019年秋学期开始正式使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的首次亮相,就备受关注,法治专册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绝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再加上法律概念抽象严谨,法律条文晦涩难懂,使得一线老师明显感受到教学的难度与压力。但是法治专册并非简单的法律知识教学,而是重在向小学生传递法治理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堅定捍卫者。为了避免小学生在学习法律过程中出现枯燥无味、单纯说教等现象,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案例,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与生活的关联性。实践证明,“以案学法”架起了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的桥梁,成为小学生学习法律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照本宣科:选择教材共性案例
法治教育专册中所呈现的案例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既围绕教学目标,又尽可能贴近儿童日常生活。案例中的典型场景,不仅具有共性,且熟悉的场景易使学生回忆和联想,易与学生生活认知产生共鸣或冲突,有利于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意识,因此,教材提供的共性案例,应当作为教师的教学首选,我们“照本宣科”也无妨。
围绕学习活动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编写的一个重大突破,纵观整册教材,每一课中都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图片与提示,力图把比较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常识连接在一起,可见编者的用心。这些案例场景的设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着眼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此次教学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推理到法律的教材案例,能让学生有了“生活之中处处有法律”的初步认同。因此,这种基于学生生活,颇具共性,能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参与学习的教材案例,应当成为法治课堂教学的首选资源。
二、寻求突破:筛选生活真实案例
1.热点新闻案例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法律内容,需要教师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此时,往往会选择社会热点新闻,因为其影响力大、广受关注,易暴露学生的认知不足。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的法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概念,树立法治意识。
热点新闻可以为法治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留心社会,更要基于教学目标,从中筛选出与法治学习内容高度契合的、典型的、权威的新闻案例。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信息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
2.真实生活案例
“以案说法”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就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真实的生活案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晦涩的“法言法语”,将其转化为“童言童语”,还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引发他们知法、守法的情感共鸣。
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部分教学为例:
师:未成年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吗?我们来看一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
(出示案例:某中学15周岁学生陈某因口角对隔壁班的何某心生不满,纠集16周岁袁某,和14周岁刘某、13周岁谢某、夏某尾随放学回家的何某,将其逼迫至僻静处,对其做出伤害的行为,并拍下视频发到朋友圈。)
师:此案中不同的违法人员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请大家依据素材袋的相关法律说明,绘制思维导图,厘清案件中每个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行为程度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学品析:本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违法人员年龄层次多,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年满16周岁的,有年满14周岁的,有不满14周岁的。学生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后清晰认识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会根据行为本身、年龄节点,受到父母、学校的管教,更有甚者会由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当然,教师还可以适时补充“政府收容、法院追究监护人责任”等几种处罚类型,学生心中的守法意识就更坚定了。)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甄选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法治教育真实发生。
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也需要系统培养,法治专册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普法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要明确这一阶段法治教育的定位,将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精心挑选各类法治典型案例,让法治教学真正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明珠小学 吴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