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概括当前教学环境变革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设计了以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和共同体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微观经济学学习环境,继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路径。以期对信息化时代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有所推动。
关键词:环境变革;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与行为之一的学习活动也随之改变,正在从数字化学习向泛在学习迈进。然而,这一趋势却对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高等学校的财经类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处在变革节点上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多角度、多策略构建先进、科学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范式。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环境的变化
(一)知识的全新界定。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知识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认识。知识的内涵不断丰富,知识的外延也趋于扩大,无论从创造、储存以及传播方式看,知识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内涵上看,当今,知识超越了传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类,扩大到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和再创造的应用范畴。从性质上看,知识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与静态的经验积累,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从形态上看,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趋于数字化、多样化。从增长方式上看,知识的共享性推动了其创造与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以上特点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迅速缩短,进一步引发了知识观与学习观的改变。知识的全新界定致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举步维艰。如何实现从低阶的“学会”向高阶的“会学”升级,已然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革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促使人类信息传播与交流实现了零距离和及时化,并且成为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这一现象表现为学习者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便捷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已成为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而非以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既革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命,又成为满足新时代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方式升级的动力源。
(三)新媒介的出现。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地位与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超越了传统物质实体的教学媒介,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基于单调、枯燥而又乏味的语言、文字符号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进一步形成知识理解与建构。
(四)公共开放教育平台的兴起。一方面,国际性MOOCs兴起,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发展趋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一方面,我国政府也支持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开放,通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及近两年崛起的“慕课中国”使得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一现象严重威胁了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生存,导致了“课堂反转”,也引发了对“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受到自身已有的认知、技能、动机等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课题,并知晓意义的建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以知识为中心。为了促进学习者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要素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学习环境要素协同作用的着眼点是理解和灵活运用,而非记忆。所以,掌握学习者的个体特点与独特需求,设计并提出能够实现的学习课题是成功设计学习环境的关键。
(三)以评价为中心。评价做为控制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在以后的学习中予以修正,更关注学习前与学习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学习者都应该在恰当的时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前馈和反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化理解。
(四)以学习社群为中心。学习作为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者往往受其所属社群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设计学习环境要求形成高质量的学习者社群,这一有助于确保学习者“学习权”的前沿概念,使学习者在学习社群中能够分享理想,建构新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革新教学资源形态。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随着环境的变化具有延续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共同参与、动态建构的方式来实现。
(二)创新学习组织方式。创新学习组织方式的根本在于将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升级为多种组织形式优化组合以及教与学两要素多重结合,形成多向信息传递与分享的互动式、混沌的、自组织学习环境。
(三)更新学习活动方式。信息化时代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习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外相结合等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经典与前沿兼顾,精专与博览结合,面对开发的学习环境开展开放资源的查询式学习,参与学术研究的参与式学习,专业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微主题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创设支持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修形式的深度学习,促进其自律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为应对学习环境变化而开展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该如何评价呢?显然,应构建与新型教学方式配套的评价体系,监控学习过程和质量,推动建构主义学习范式的实施。因此,传统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评价方法应让位于质性与量化结合,学习行为发展与学习成效并重,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且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反思性评价方式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105.
[2] 石洛祥,赵 彬,王文博.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5):77-81.
关键词:环境变革;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与行为之一的学习活动也随之改变,正在从数字化学习向泛在学习迈进。然而,这一趋势却对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高等学校的财经类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处在变革节点上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多角度、多策略构建先进、科学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范式。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环境的变化
(一)知识的全新界定。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知识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认识。知识的内涵不断丰富,知识的外延也趋于扩大,无论从创造、储存以及传播方式看,知识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内涵上看,当今,知识超越了传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类,扩大到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和再创造的应用范畴。从性质上看,知识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与静态的经验积累,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从形态上看,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趋于数字化、多样化。从增长方式上看,知识的共享性推动了其创造与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以上特点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迅速缩短,进一步引发了知识观与学习观的改变。知识的全新界定致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举步维艰。如何实现从低阶的“学会”向高阶的“会学”升级,已然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革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促使人类信息传播与交流实现了零距离和及时化,并且成为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这一现象表现为学习者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便捷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已成为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而非以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既革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命,又成为满足新时代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方式升级的动力源。
(三)新媒介的出现。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地位与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超越了传统物质实体的教学媒介,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基于单调、枯燥而又乏味的语言、文字符号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进一步形成知识理解与建构。
(四)公共开放教育平台的兴起。一方面,国际性MOOCs兴起,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发展趋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一方面,我国政府也支持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开放,通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及近两年崛起的“慕课中国”使得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一现象严重威胁了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生存,导致了“课堂反转”,也引发了对“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受到自身已有的认知、技能、动机等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课题,并知晓意义的建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以知识为中心。为了促进学习者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要素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学习环境要素协同作用的着眼点是理解和灵活运用,而非记忆。所以,掌握学习者的个体特点与独特需求,设计并提出能够实现的学习课题是成功设计学习环境的关键。
(三)以评价为中心。评价做为控制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在以后的学习中予以修正,更关注学习前与学习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学习者都应该在恰当的时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前馈和反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化理解。
(四)以学习社群为中心。学习作为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者往往受其所属社群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设计学习环境要求形成高质量的学习者社群,这一有助于确保学习者“学习权”的前沿概念,使学习者在学习社群中能够分享理想,建构新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革新教学资源形态。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随着环境的变化具有延续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共同参与、动态建构的方式来实现。
(二)创新学习组织方式。创新学习组织方式的根本在于将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升级为多种组织形式优化组合以及教与学两要素多重结合,形成多向信息传递与分享的互动式、混沌的、自组织学习环境。
(三)更新学习活动方式。信息化时代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习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外相结合等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经典与前沿兼顾,精专与博览结合,面对开发的学习环境开展开放资源的查询式学习,参与学术研究的参与式学习,专业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微主题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创设支持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修形式的深度学习,促进其自律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为应对学习环境变化而开展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该如何评价呢?显然,应构建与新型教学方式配套的评价体系,监控学习过程和质量,推动建构主义学习范式的实施。因此,传统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评价方法应让位于质性与量化结合,学习行为发展与学习成效并重,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且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反思性评价方式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105.
[2] 石洛祥,赵 彬,王文博.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5):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