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陕西榆林古城在老街改造和榆溪河河滨公园建设中先后多次发现崇祯通宝背“榆”、背“制”、背“制奉”小平铜钱。早在2004年春榆林籍民工在位于榆林古城西的榆溪河清理河底沉沙时挖出一批背“榆”崇祯通宝小平钱,其钱品相极佳,刚一面世泉友一片哗然,疑为仿品。这批钱尚未流通,直径约在25mm上下,重量在4-5g左右,面文字体较统一
,但笔划稍有区别,背面的榆字多为勾榆(“榆”字木字旁一竖略勾),钱体呈现出明钱铸币特有的后期加工时的原始痕迹。是年五月民工李氏兄弟在榆林古城老街芝圃上巷一民房拆迁施工中,分别在灶台下,房基边挖出一大一小两罐藏币,其中大罐内为清末及民国钱币,有银元16枚,机制铜币470余枚。房基边挖出的小罐中有两串约230余枚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铜钱。其品相较差,锈迹严重,钱径大小不一,钱轻薄者居多,背榆及勾榆兼有,其中有三枚背“制”钱,六枚背“制奉”钱。
2007年七月中旬,榆林古城内瓦窑沟巷数家百年以上明清古宅大院相继开工翻修,一天,意外挖出一批古钱币,除绝大部分为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钱外,其中还夹有崇祯通宝背“制”、背“制奉”小平钱37枚,别无它钱,总数量可观(插四下)。这批钱品相中上,坑口较好,朱砂红斑生坑绿锈,流通与未曾流通钱参半,个别带有毛边的钱径超过26mm。
2004年至2009年的几年中,除上述发现的崇祯通宝背“榆”钱币外,榆林市神木县、子洲县境内先后两次发现数十枚至几百枚不等的崇祯背“榆”钱币,也相继由榆林泉友转让与我。
由此可见,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钱铸地确系陕西榆林。不仅如此,还发现和初步认定: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钱与崇祯通宝背“制”、背“制”奉小平钱面文书法完全一致(见拓片),而且背“榆”、背“制”、制“奉钱”相对集中在同一地域多次出现,这并不是偶然的。它很有可能改变对崇祯通宝背“制”、“制奉”小平钱在其它地方铸造的说法,确立其原铸造地为陕西榆林的推论。
崇祯元年(1628),开铸崇祯通宝钱。背文分天干记年文,记重文,记局记地文,记事文等。崇祯通宝背“榆”钱属记地钱,崇祯通宝背“制”、“制奉”属记事钱。
(责任编辑 高聪明)
,但笔划稍有区别,背面的榆字多为勾榆(“榆”字木字旁一竖略勾),钱体呈现出明钱铸币特有的后期加工时的原始痕迹。是年五月民工李氏兄弟在榆林古城老街芝圃上巷一民房拆迁施工中,分别在灶台下,房基边挖出一大一小两罐藏币,其中大罐内为清末及民国钱币,有银元16枚,机制铜币470余枚。房基边挖出的小罐中有两串约230余枚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铜钱。其品相较差,锈迹严重,钱径大小不一,钱轻薄者居多,背榆及勾榆兼有,其中有三枚背“制”钱,六枚背“制奉”钱。
2007年七月中旬,榆林古城内瓦窑沟巷数家百年以上明清古宅大院相继开工翻修,一天,意外挖出一批古钱币,除绝大部分为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钱外,其中还夹有崇祯通宝背“制”、背“制奉”小平钱37枚,别无它钱,总数量可观(插四下)。这批钱品相中上,坑口较好,朱砂红斑生坑绿锈,流通与未曾流通钱参半,个别带有毛边的钱径超过26mm。
2004年至2009年的几年中,除上述发现的崇祯通宝背“榆”钱币外,榆林市神木县、子洲县境内先后两次发现数十枚至几百枚不等的崇祯背“榆”钱币,也相继由榆林泉友转让与我。
由此可见,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钱铸地确系陕西榆林。不仅如此,还发现和初步认定:崇祯通宝背“榆”小平钱与崇祯通宝背“制”、背“制”奉小平钱面文书法完全一致(见拓片),而且背“榆”、背“制”、制“奉钱”相对集中在同一地域多次出现,这并不是偶然的。它很有可能改变对崇祯通宝背“制”、“制奉”小平钱在其它地方铸造的说法,确立其原铸造地为陕西榆林的推论。
崇祯元年(1628),开铸崇祯通宝钱。背文分天干记年文,记重文,记局记地文,记事文等。崇祯通宝背“榆”钱属记地钱,崇祯通宝背“制”、“制奉”属记事钱。
(责任编辑 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