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线路、变电所、低压网络的防雷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述,还对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其它技术措施作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电网;防雷;可靠性
0.前言
农村电网一般由35kV送电线路、35kV变电所及10kV配电网和0.4kV用电网络组成,其绝缘等级不高,在雷雨季节,经常因雷害事故而造成大面积停电,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农村电网防雷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工作。
雷击通常分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直接放电的现象叫直接雷击。在送电线路附近,雷云对地放电时,因电磁感应而产生强大的电动势对送电线路造成的冲击叫感应雷击。在雷电直击于架空线路后,雷电波将以光速沿线路向两侧流动,这种在导线上流动的雷电波叫雷电侵入波。在农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切实加强防雷,可以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
1.35kV送电线路防雷
(1)防止直击雷。架空送电线路最有效的保护,是采用接地的避雷线,并且避雷线的保护角愈小,其遮蔽效果越好(一般应小于20°),但随着线路电压等级的降低,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的比重增加较大。35kV线路一般不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只在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段架设1~2km避雷线(如线路很短,两段进线保护段架设避雷线后所剩不多,且供电性质又十分重要的除外)。
考虑到35kV系统是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也就是说35kV线路允许单相接地短时运行,那么在线路设计时,应把无避雷线部分线路尽量采用导线三角型排列方式,使最上面一相导线充当避雷线的作用。架设避雷线的进线段,应尽量采用导线水平排列的门型杆塔,因双避雷线对雷电流有分流作用,可降低雷击杆顶的电位,使雷击跳闸率减少。若其间有单杆双杆交替,因单双避雷线的过渡点与导线由三角形排列向水平排列的过渡点在施工过程中难以保证同一,会造成导线过渡点附近的保护角过大,而增大绕击机会。同时,双避雷线在杆顶还要互相联结并分别装设接地引下线。
要正确认识《规范》规定的1~2km的进线段保护距离,这是指一般而言,不能死搬硬套。一般雷暴日超过40天的多雷地区,进线段应达3km或更长一点,并且还要提高进线段水泥电杆的耐雷水平(在进线段要多加一片绝缘子),尽量减少雷击造成的闪络。
水泥电杆的避雷线、横担和绝缘子固定部分,应有可靠的连接和接地,在雷雨季节土壤干燥时,其接地电阻在不连避雷线测量应小于30Ω。同时也要重视无避雷线的杆塔接地。无避雷线的水泥电杆、金属杆塔的接地电阻虽然一般不限制,但在年均雷暴日超过40天的地区,接地电阻也不宜超过30Ω。
(2)防止感应雷(反击)。不能把进线段的避雷线引到变电所的出线龙门架上,只能引到线路的终端杆塔处。同时也要加强线路的绝缘,即每串绝缘子要多加一个,特别是在多雷地区。另一方面,还要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防止雷击时塔顶的电位使线路绝缘发生反击。
对35kV输电线路个别较弱的杆塔或设备,如线路交叉档、大跨越档、特殊高的杆塔和换位杆塔,要加装保护间隙和加强绝缘,万一这类杆塔发生雷击损坏,检修十分困难,势必造成长时间停电。
2.35kV变电所的防雷
(1)防止直击雷。一般35kV线路避雷线不引到屋外配电装置的门型架构上,而是将避雷线终止在线路终端杆塔上。从线路终端杆塔到屋外配电装置架构之间线路的直击雷保护,应在屋外配电装置的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内。如在35kV终端杆塔上设立避雷针,必须将这基杆塔的绝缘提高到110kV水平,且终端杆塔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5Ω,以防发生反击事故,威胁变电所内设备安全。
对于变电所内的主控室和35kV及以下的屋内配电装置,必须用独立避雷针保护。
屋外配电装置一般都采用避雷针作为直击雷保护装置,但为了节约投资,如果经过验算,当避雷针上落雷时,不致使电气设备遭到反击,才可以将避雷针装在变电所的架构、照明灯塔或其它房屋建筑上,否则要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
避雷针除应与接地网连接外,还应在附近加装集中接地装置,避雷针与接地网的连线点到变压器与接地网的连结点沿着接地体的地中距离不得小于15m。
(2)防止雷电侵入波。变电所对侵入波的保护主要依靠母线上装设阀型避雷器或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必须认真选择,要尽可能靠近主设备,当然也要兼顾其它的设备。当避雷器至主变压器的电气距离超过允许值时,应在变压器附近再增装一组避雷器,才能保护主设备的安全。另外,还要注意做好整个变电所的绝缘配合工作。
3.10kV配电网的防雷
配电网中杆塔的平均高度要比送电线路的杆塔低,线路的周围可能受到建筑物和树木的遮蔽,当然遭受直击雷的机会也相对少一些,但另一方面又由于配电网绝缘水平较低(因电压等级低),线间距离也较小,遭受直击雷很容易跳闸,即有容易发生雷害事故的一面。运行经验证明,配电网的雷害事故约占整个电力系统雷害事故的70%~80%。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配电网的防雷保护,才能提高供电的可能性。
(1)防直击雷。因配电线路点多面宽线长,线路不可能用避雷线或避雷針作直击保护,再者配电线路也是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档距也很小,故导线容易做到三角形排列,最上面的导线可起到避雷线作用,最好在最上面导线的绝缘子上每隔6~7基装设一个接地的保护间隙。为提高配电网防直击雷水平,要从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入手,采用瓷横担或高一级的绝缘子。
(2)防感应雷。对10kV配电线路的绝缘弱点,如个别金属杆塔、特别高的杆塔、个别铁横担、带拉线的杆塔和终端杆处,应装设避雷器进行保护。
对配电线路上的所有电气设备,如配电变压器、柱上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应根据其重要性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设备,如避雷器或保护间隙,并做到台台设备有防雷保护,不存在任何空白点。
4.0.4kV用电网的防雷
低压用电线路绝缘水平低,最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对低压用电线路的防雷保护问题要充分重视,应在必要的地点加装低压避雷器或击穿保险,以防止雷电侵入波进入室内,引起人身或设备事故。对重要用户,在低压线进户前50m处要装一组低压避雷器外,进户后还要再安装一组低压避雷器。一般用户,只要对进户前支持导线的绝缘子铁脚进行可靠接地即可(接地电阻小于30Ω)。在多雷地区,凡直接与架空线相连的电能表宜加装保护间隙。
5.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其它技术措施
为提高农村电网的可靠性,保证线路不间断供电,除加强防雷保护的技术管理工作和对避雷器勤于检测外,还应从技术上采取措施:
(1)对35kV送电线路,要选用足够遮断容量的断路器,采用自动重合闸装置(对没有操作电源的手动断路器,要装用机械重合闸装置)。为提高重合闸的成功率,还应尽可能采用速动的继电保护。
(2)对10kV配电线路,也应尽可能采用重合闸装置,最好条条线路有重合,为防止导线被短路电流烧伤或烧断,应将继电保护的动作时间尽量压缩。为缩小故障范围,配电线路的支线上要装设一组熔断器。
(3)在35kV线路或10kV配电网的电容电流分别大于30A和10A时,应装设消弧线圈。
(4)接地装置除满足防雷要求外,还应注意均压问题,防止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引起事故。
【关键词】农村电网;防雷;可靠性
0.前言
农村电网一般由35kV送电线路、35kV变电所及10kV配电网和0.4kV用电网络组成,其绝缘等级不高,在雷雨季节,经常因雷害事故而造成大面积停电,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农村电网防雷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工作。
雷击通常分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直接放电的现象叫直接雷击。在送电线路附近,雷云对地放电时,因电磁感应而产生强大的电动势对送电线路造成的冲击叫感应雷击。在雷电直击于架空线路后,雷电波将以光速沿线路向两侧流动,这种在导线上流动的雷电波叫雷电侵入波。在农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切实加强防雷,可以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
1.35kV送电线路防雷
(1)防止直击雷。架空送电线路最有效的保护,是采用接地的避雷线,并且避雷线的保护角愈小,其遮蔽效果越好(一般应小于20°),但随着线路电压等级的降低,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的比重增加较大。35kV线路一般不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只在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段架设1~2km避雷线(如线路很短,两段进线保护段架设避雷线后所剩不多,且供电性质又十分重要的除外)。
考虑到35kV系统是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也就是说35kV线路允许单相接地短时运行,那么在线路设计时,应把无避雷线部分线路尽量采用导线三角型排列方式,使最上面一相导线充当避雷线的作用。架设避雷线的进线段,应尽量采用导线水平排列的门型杆塔,因双避雷线对雷电流有分流作用,可降低雷击杆顶的电位,使雷击跳闸率减少。若其间有单杆双杆交替,因单双避雷线的过渡点与导线由三角形排列向水平排列的过渡点在施工过程中难以保证同一,会造成导线过渡点附近的保护角过大,而增大绕击机会。同时,双避雷线在杆顶还要互相联结并分别装设接地引下线。
要正确认识《规范》规定的1~2km的进线段保护距离,这是指一般而言,不能死搬硬套。一般雷暴日超过40天的多雷地区,进线段应达3km或更长一点,并且还要提高进线段水泥电杆的耐雷水平(在进线段要多加一片绝缘子),尽量减少雷击造成的闪络。
水泥电杆的避雷线、横担和绝缘子固定部分,应有可靠的连接和接地,在雷雨季节土壤干燥时,其接地电阻在不连避雷线测量应小于30Ω。同时也要重视无避雷线的杆塔接地。无避雷线的水泥电杆、金属杆塔的接地电阻虽然一般不限制,但在年均雷暴日超过40天的地区,接地电阻也不宜超过30Ω。
(2)防止感应雷(反击)。不能把进线段的避雷线引到变电所的出线龙门架上,只能引到线路的终端杆塔处。同时也要加强线路的绝缘,即每串绝缘子要多加一个,特别是在多雷地区。另一方面,还要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防止雷击时塔顶的电位使线路绝缘发生反击。
对35kV输电线路个别较弱的杆塔或设备,如线路交叉档、大跨越档、特殊高的杆塔和换位杆塔,要加装保护间隙和加强绝缘,万一这类杆塔发生雷击损坏,检修十分困难,势必造成长时间停电。
2.35kV变电所的防雷
(1)防止直击雷。一般35kV线路避雷线不引到屋外配电装置的门型架构上,而是将避雷线终止在线路终端杆塔上。从线路终端杆塔到屋外配电装置架构之间线路的直击雷保护,应在屋外配电装置的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内。如在35kV终端杆塔上设立避雷针,必须将这基杆塔的绝缘提高到110kV水平,且终端杆塔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5Ω,以防发生反击事故,威胁变电所内设备安全。
对于变电所内的主控室和35kV及以下的屋内配电装置,必须用独立避雷针保护。
屋外配电装置一般都采用避雷针作为直击雷保护装置,但为了节约投资,如果经过验算,当避雷针上落雷时,不致使电气设备遭到反击,才可以将避雷针装在变电所的架构、照明灯塔或其它房屋建筑上,否则要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
避雷针除应与接地网连接外,还应在附近加装集中接地装置,避雷针与接地网的连线点到变压器与接地网的连结点沿着接地体的地中距离不得小于15m。
(2)防止雷电侵入波。变电所对侵入波的保护主要依靠母线上装设阀型避雷器或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必须认真选择,要尽可能靠近主设备,当然也要兼顾其它的设备。当避雷器至主变压器的电气距离超过允许值时,应在变压器附近再增装一组避雷器,才能保护主设备的安全。另外,还要注意做好整个变电所的绝缘配合工作。
3.10kV配电网的防雷
配电网中杆塔的平均高度要比送电线路的杆塔低,线路的周围可能受到建筑物和树木的遮蔽,当然遭受直击雷的机会也相对少一些,但另一方面又由于配电网绝缘水平较低(因电压等级低),线间距离也较小,遭受直击雷很容易跳闸,即有容易发生雷害事故的一面。运行经验证明,配电网的雷害事故约占整个电力系统雷害事故的70%~80%。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配电网的防雷保护,才能提高供电的可能性。
(1)防直击雷。因配电线路点多面宽线长,线路不可能用避雷线或避雷針作直击保护,再者配电线路也是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档距也很小,故导线容易做到三角形排列,最上面的导线可起到避雷线作用,最好在最上面导线的绝缘子上每隔6~7基装设一个接地的保护间隙。为提高配电网防直击雷水平,要从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入手,采用瓷横担或高一级的绝缘子。
(2)防感应雷。对10kV配电线路的绝缘弱点,如个别金属杆塔、特别高的杆塔、个别铁横担、带拉线的杆塔和终端杆处,应装设避雷器进行保护。
对配电线路上的所有电气设备,如配电变压器、柱上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应根据其重要性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设备,如避雷器或保护间隙,并做到台台设备有防雷保护,不存在任何空白点。
4.0.4kV用电网的防雷
低压用电线路绝缘水平低,最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对低压用电线路的防雷保护问题要充分重视,应在必要的地点加装低压避雷器或击穿保险,以防止雷电侵入波进入室内,引起人身或设备事故。对重要用户,在低压线进户前50m处要装一组低压避雷器外,进户后还要再安装一组低压避雷器。一般用户,只要对进户前支持导线的绝缘子铁脚进行可靠接地即可(接地电阻小于30Ω)。在多雷地区,凡直接与架空线相连的电能表宜加装保护间隙。
5.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其它技术措施
为提高农村电网的可靠性,保证线路不间断供电,除加强防雷保护的技术管理工作和对避雷器勤于检测外,还应从技术上采取措施:
(1)对35kV送电线路,要选用足够遮断容量的断路器,采用自动重合闸装置(对没有操作电源的手动断路器,要装用机械重合闸装置)。为提高重合闸的成功率,还应尽可能采用速动的继电保护。
(2)对10kV配电线路,也应尽可能采用重合闸装置,最好条条线路有重合,为防止导线被短路电流烧伤或烧断,应将继电保护的动作时间尽量压缩。为缩小故障范围,配电线路的支线上要装设一组熔断器。
(3)在35kV线路或10kV配电网的电容电流分别大于30A和10A时,应装设消弧线圈。
(4)接地装置除满足防雷要求外,还应注意均压问题,防止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引起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