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世界文化正在快速的交融,西方文化承载的价值观正被我国大学生逐渐汲取和内化。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快速发展的不稳定时期,多数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有不足,在这个时期,急需端正的、具有航标功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与引导。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心理学视角,积极探索了影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因素。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8-0063-02
作者简介:王玮,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
一、内化的含义
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项目审核通过的内化(Internalization)的含义为: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与逐渐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急需端正的、具有航标功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介入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
三、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因素
本研究认为内化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系统的、深度的学习过程。根据《普通心理学》上的观点,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心理过程的产生、进行和结束,离不开人的动机。而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需要与动机是影响核心价值观内化的一个因素。
内化是深度的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提出了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4点:1.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应该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信息关联起来。2.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3.学习是合作性的:建构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4.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他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那里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
根据以上理论观点,本研究认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现简单阐述如下:
(一)个人方面因素
1.动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目前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多数停留在生硬的灌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或者停留在是否能拿到学分的层面。这些做法或者让大学生产生高远的需要,这种被动的需要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效果欠佳。
2.情感上接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在情感上接纳,或者最起码不抵触或反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笔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一提到带有政治味道的词语时,许多学生或者周围人的第一反应是抵触,这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人文环境有关。
3.个人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各异。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交流与讨论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效、有趣。所以考虑与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会促进内化的进程。
(二)环境方面因素
外在环境与学习者的内在环境相互结合,才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内化更需如此。
1.观察与模仿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在间接经验学习中,观察与模仿是学习者常用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常常使学习者主动自觉的学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同学们多多利用观察与模仿的方法,发挥环境的作用。
2.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有助于推进学习的产生与深化。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创造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需要大学生自觉的传承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内化过程中,我们应同时考虑外在环境和学生内在环境等因素,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及践行。
[ 参 考 文 献 ]
[1]蓝善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2):21-22.
[2]纪海英,郭本禹.心理科学,2006,29(1):225-227.
[3]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杨琴,吴起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原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8-0063-02
作者简介:王玮,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
一、内化的含义
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项目审核通过的内化(Internalization)的含义为: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与逐渐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急需端正的、具有航标功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介入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
三、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因素
本研究认为内化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系统的、深度的学习过程。根据《普通心理学》上的观点,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心理过程的产生、进行和结束,离不开人的动机。而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需要与动机是影响核心价值观内化的一个因素。
内化是深度的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提出了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4点:1.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应该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信息关联起来。2.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3.学习是合作性的:建构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4.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他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那里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
根据以上理论观点,本研究认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现简单阐述如下:
(一)个人方面因素
1.动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动机产生的基础是需要,目前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多数停留在生硬的灌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或者停留在是否能拿到学分的层面。这些做法或者让大学生产生高远的需要,这种被动的需要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效果欠佳。
2.情感上接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在情感上接纳,或者最起码不抵触或反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笔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一提到带有政治味道的词语时,许多学生或者周围人的第一反应是抵触,这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人文环境有关。
3.个人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各异。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交流与讨论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效、有趣。所以考虑与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会促进内化的进程。
(二)环境方面因素
外在环境与学习者的内在环境相互结合,才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内化更需如此。
1.观察与模仿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在间接经验学习中,观察与模仿是学习者常用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常常使学习者主动自觉的学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同学们多多利用观察与模仿的方法,发挥环境的作用。
2.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有助于推进学习的产生与深化。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创造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需要大学生自觉的传承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内化过程中,我们应同时考虑外在环境和学生内在环境等因素,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及践行。
[ 参 考 文 献 ]
[1]蓝善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2):21-22.
[2]纪海英,郭本禹.心理科学,2006,29(1):225-227.
[3]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杨琴,吴起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原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