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3-01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痛经女大学生应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并与用芬必得胶囊治疗36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两组治疗前比较(P=0.32>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30min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12h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痛经;耳穴压豆联合艾灸;临床观察;女大学生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本病为妇科常见病,病情复杂,反复性大,治疗较为棘手,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时止痛对于治疗本病有重要意义,笔者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我校痛经的女大学生36例,并与用芬必得胶囊治疗的36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3年6月在淮阴师范学院医务室就诊的痛经女大学生72例,按就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d,最长4d。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痛经的诊断依据: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以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为主穴,伴恶心呕吐加胃穴;伴头痛、头晕加枕穴;伴气血不足乏力者加脾穴贴压,耳廓区域先进行常规消毒再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贴压在所选定的耳穴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压贴药处,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7次,每次按压10~20下,按压强度以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佳。每次于月经前3~5天开始上述治療,贴压一侧耳穴,疼痛重者亦可取双侧耳穴,隔1~3天更换1次,经期结束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同时用艾灸盒(边长20cm、高10cm之木框,顶覆盖2层钢丝网,网格大小为lmm见方)上置艾绒温灸下腹部,火力以患者感受温热并能耐受为宜,艾灸时间30min以上,于行经前1天或当天治疗,每天1次,经期结束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对照组
给予芬必得胶囊300mg温水送服,每天早晚各1次,痛经时服用,至单次月经来潮痛经消失为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1],即用一条10cm的VAS标尺,正面有0~10之间游动标尺,背面有0~10数字。让患者在游动标尺之间标出自己疼痛的位置,观察者记下背面的数字。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各标记1次。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3.3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VAS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两组治疗前比较(P:0.32>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30min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12h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4.1 西医认为痛经与血内前列腺素F2含量增高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有关[2],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从而减轻消除疼痛[3],常用药物为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因而有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中医则通过天然药物或中医独特疗法治疗痛经,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2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病因复杂,多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异常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不外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胞宫失养,“不荣则痛”。耳穴压豆治疗痛经效果满意,其机理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概括地说明了耳和全身经络的关系。用耳穴压豆治疗痛经,目的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联络全身经脉和相关的脏腑,达到使经脉调和,气血流通,冲任胞宫得以濡养而痛经得除的目的。此外,王不留行乃味甘苦,性平,能入冲任两经血分,用它贴在耳穴上,能行血通经,调冲任,以助于痛经的解除,是妇科一良药也。配合下腹部艾灸,下腹部为胞宫所在之处,分布有任脉、带脉、冲脉以及足三阴经,主要的穴位有关元、中极、子宫,其中关元穴为任脉、脾、肾、肝四脉交会穴,是人身元气之根,三焦之气所出之处,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理血暖宫的作用,中极穴可疏经行气、化瘀散寒,且中极通于胞宫,具有调理冲任,温通胞脉之功,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具有调经理气,是治疗胞宫疾病的要穴。综上所述,综合运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利用穴位,药物、艾灸热力的多重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研究表明,虽然采用西药和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均有效,但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对患者的症状和疼痛改善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维军.维化机械刺激结合VAS评分法在疼痛诊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25(2):215-216
[2] 金孟梓.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2(47):121
[3] 侯秀军.调肝汤治疗原发性痛经5O例[J].陕西中医,2010,31(7):808—809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痛经女大学生应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并与用芬必得胶囊治疗36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两组治疗前比较(P=0.32>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30min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12h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痛经;耳穴压豆联合艾灸;临床观察;女大学生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本病为妇科常见病,病情复杂,反复性大,治疗较为棘手,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时止痛对于治疗本病有重要意义,笔者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我校痛经的女大学生36例,并与用芬必得胶囊治疗的36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3年6月在淮阴师范学院医务室就诊的痛经女大学生72例,按就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d,最长4d。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痛经的诊断依据:①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以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为主穴,伴恶心呕吐加胃穴;伴头痛、头晕加枕穴;伴气血不足乏力者加脾穴贴压,耳廓区域先进行常规消毒再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贴压在所选定的耳穴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压贴药处,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7次,每次按压10~20下,按压强度以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佳。每次于月经前3~5天开始上述治療,贴压一侧耳穴,疼痛重者亦可取双侧耳穴,隔1~3天更换1次,经期结束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同时用艾灸盒(边长20cm、高10cm之木框,顶覆盖2层钢丝网,网格大小为lmm见方)上置艾绒温灸下腹部,火力以患者感受温热并能耐受为宜,艾灸时间30min以上,于行经前1天或当天治疗,每天1次,经期结束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对照组
给予芬必得胶囊300mg温水送服,每天早晚各1次,痛经时服用,至单次月经来潮痛经消失为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1],即用一条10cm的VAS标尺,正面有0~10之间游动标尺,背面有0~10数字。让患者在游动标尺之间标出自己疼痛的位置,观察者记下背面的数字。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各标记1次。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3.3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VAS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12h,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两组治疗前比较(P:0.32>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30min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12h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4.1 西医认为痛经与血内前列腺素F2含量增高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有关[2],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从而减轻消除疼痛[3],常用药物为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因而有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中医则通过天然药物或中医独特疗法治疗痛经,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2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病因复杂,多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异常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不外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胞宫失养,“不荣则痛”。耳穴压豆治疗痛经效果满意,其机理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概括地说明了耳和全身经络的关系。用耳穴压豆治疗痛经,目的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联络全身经脉和相关的脏腑,达到使经脉调和,气血流通,冲任胞宫得以濡养而痛经得除的目的。此外,王不留行乃味甘苦,性平,能入冲任两经血分,用它贴在耳穴上,能行血通经,调冲任,以助于痛经的解除,是妇科一良药也。配合下腹部艾灸,下腹部为胞宫所在之处,分布有任脉、带脉、冲脉以及足三阴经,主要的穴位有关元、中极、子宫,其中关元穴为任脉、脾、肾、肝四脉交会穴,是人身元气之根,三焦之气所出之处,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理血暖宫的作用,中极穴可疏经行气、化瘀散寒,且中极通于胞宫,具有调理冲任,温通胞脉之功,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具有调经理气,是治疗胞宫疾病的要穴。综上所述,综合运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利用穴位,药物、艾灸热力的多重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研究表明,虽然采用西药和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均有效,但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对患者的症状和疼痛改善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维军.维化机械刺激结合VAS评分法在疼痛诊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25(2):215-216
[2] 金孟梓.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2(47):121
[3] 侯秀军.调肝汤治疗原发性痛经5O例[J].陕西中医,2010,31(7):80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