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件测试结果显示网速快如“火箭”,但实际情况却是网速慢如“牛车”,我们对此深表无奈。“我的网速究竟是多少?”继去年底国内独立第三方调查机构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指称中国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宽带都是“假宽带”,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之后,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聚焦网络宽带服务问题,重拾“假宽带”这枚石子,投击舆论池水,溅起千成层浪。
“假宽带”假在何处?
所谓“假宽带”,央视沿用DCCI的说法,是指我国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所使用的宽带的实际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用户所用宽带的实际平均上网速度,超过一半以上都达不到标定网速。“名义宽带速率”其实是一个理论速率或者说是上限速率,即运营商广告宣传上标称可以提供给用户的带宽数字,比如以包月或包年计算的2M、4M、10M、20M等。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带宽,用户实际下载速率值却要用这个数字除以8获得,也就是说10M带宽下载速率应达到1.25M/秒左右。
根据该调查报告显示,多数用户办理的固网宽带的带宽为2M或4M。2M宽带用户理论上应享有每秒256K的网速,4M宽带用户理论上应享有每秒512K的网速,但根据清华大学网络中心测算,我国固网宽带用户达到的实际带宽仅仅是标称带宽的55%,更有网民购买了6M的宽带服务,上网高峰期获得的实际下载带宽只有0.29M,还不到标称带宽的40%。
“假宽带”是消费欺诈
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5.41亿人,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56%。在消费者花高价买了宽带服务之后,却发现网速并没有明显提升。
实际上,用户办理的通常所说的4M宽带,并不是指传输速度肯定保证达到4M, 而是指运营商允许你达到最高的速度是4M。用户少的时候,传输速率快,用户多,就像高速公路堵车,速度下降。各大宽带提供商为了充分利用宽带资源,会计算出一个上网在线比率,并会在标准配置基础上增多配置用户。例如,一个小区有100M的带宽,每户10M,本来只能分配给10户,再假设按上网在线比率每天5户不上网,运营商就会分给15户甚至更多。
上网高峰时期,如果再使用路由器实现“一拖N”,带宽就明显不足。由于在线比率没有统一规定,运营商往往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因此一些小的运营商为抢占更多业务,往往不顾在线比率或提高设备扩容,导致宽带不足。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造成“假宽带”现象,中国现在普遍的宽带服务都是ADSL铜缆宽带,它会受到物理线路、网络路由、电脑处理能力、下载网站处理能力的影响。
问题在于,面对这样的“失真宽带”,用户往往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受到传输损耗、服务器响应慢等因素影响,还是因为被宽带运营商所“欺骗”。而运营商也可以拿前面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欺骗,导致用户难以发现真正问题之所在,很多人是看了央视报道,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
测速软件助纣为虐
北京市的苏小姐由于嫌4兆宽带网速慢,便在今年3月9号花2100元钱,购买了包月的6兆宽带。然而,钱花出去半年多了,至今网速都没有快起来。“本都是很卡,一般比如说我要是看一个东西,我得先缓冲,缓冲5到10分钟,然后能看个5到10分钟,然后再缓冲,再看。”苏小姐甚至觉得家里的6兆宽带和之前安装的3兆宽带网速相差不大。像苏小姐一样怀疑宽带网速有问题的用户不在少数。
那么,消费者一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网速呢状况呢?宽带服务商还建议怀疑网速有问题的用户,可以用网上公开的一些测速试软件检测去网速。用户测试后发现,尽管宽带用起来很慢,但测试显示的网速却并不低。有些测试结果竟然比用户所购买的宽带所标称的网速还要高出很多。宽带公司独享宽带的承诺,再加上用网上公开的网速测试软件测出来的网速并不低的印证结果,并不能彻底消除用户对网速慢的质疑。
专家称,比如一首普通的MP3歌曲,用6兆带宽的宽带来下载,通常只需要6秒左右就能下载完毕,宽带越大,下载速度也就越快。
那么,苏小姐家所购买的6兆宽带,事实上到底是多大的带宽呢?对于一般住宅小区宽带来说,白天时段是非上网高峰期,专业技术人员对苏小姐家的宽带进行了第一次专业测试,结果发现,苏小姐家的带宽最高的时候只有3M,最低的时候甚至不到1M。这说明她使用的宽带,并非是服务商之前承诺的独享宽带,而是共享宽带:多个用户共享一条宽带,上网的人越多网速越慢。
那么,网络上免费的测速软件测试出的宽带速度又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教授诸葛建伟表示:2SP测速方法存在着一个设计上的缺陷、一些在线测速器等免费网速测试软件几乎都不可靠,测试结果可以轻易地被多种方法干扰。原本不到10兆的宽带,一经测试甚至会变成高达几百兆的宽带。测速软件俨然以成为了一个骗人的道具。
物不美,价亦不廉
宽带不宽,缩水严重,慢也就罢了,可却收着真金白银的使用费。应该说,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最集中写照。当然,慢和贵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的网速慢和资费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人们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前提之上的,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来支付数倍于发展国家的上网资费,这显然是网民不可承受之重。
据调查发现,宽带费用方面,全国固网宽带用户上网1M带宽每月费用实际折合13.1美元,中国大陆网民实际每月为1Mbps宽带的支出是越南的3倍,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中国香港的469倍。
有人会说,我国现在还处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各种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持续投入,所以网速慢一点和资费高一点在所难免,以后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而还有另一种声音是,中国幅员辽阔,网络建设跟不上情有可原,而网费高还在于一级宽带运营商有很大一部分成本还得支付专利费。
事实上,中国各地的上网费用并不统一。一般来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上网费用要贵得多,基本都在100元/月以上,而有的比较偏远的地方,网费则只有几十块钱。按理说,使用的人数越多,服务和运营的成本应该越低才是。假如在中国宽带的成本高的话,那么应该网费都一样高,可是各地不一的网费,刚好反映了以成本高来说事,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我们再来跟其它国家对比,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的网络环境比起韩国来却差许多。如果说要支付专利费的话,韩国等国也需要支付,所以,说是因为要支付专利成本从而导致网费高,也说不通。幅员辽阔,确实会铺设更多的网络,增加成本,但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这些国家都很辽阔,可是网速都比中国高得多,资费占收入比也比中国低很多。
打破垄断才是根本
中国互联网多年来发展迅猛,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9.9%。如此巨大成就的支撑居然是“龟速”与高资费,真不知是该感谢互联网魅力无穷还是感谢中国网民温良厚道?
在很多国家,互联网及宽带也被重新定位,被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宽带已经变成了像自来水一样的公共服务,甚至有的国家提出宽带可以不收钱。如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玛德·图雷将其“看作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就像道路和水一样”;而联合国有关委员会宣告,宽带接入是一项基本人权,同医疗、住房、食品一样须予以保障;芬兰和爱沙尼亚则立法规定,享有互联网接入是基本人权。
中国宽带到底怎么了?问题究竟出在哪?
据电信专家分析,我国电信企业的利润高于20%,但在电信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利润不到1%。分析人士指出,我国高额电信资费带来的高额利润与垄断暴利,已造成了对社会福利的剥夺。
中国式“假宽带”背后的根源问题,正是垄断,真正难以撼动的是垄断企业的利益分配格局。我国宽带运营体系中,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属于一级宽带运营商,这两家公司业务重心一北一南,垄断了全国的宽带骨干网。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宽带竟然跟高速公路工程一样,也存在层层转包。许多大大小小的二级、三级宽带运营商,以及小区宽带运营商。他们只能从上一级宽带运营商手里集中购买一定数量的宽带,然后再转售给宽带用户。电信和联通给中小宽带运营商的带宽价格非常高,要保证1万名用户享受到6兆带宽的接入,那他们仅上缴给一级运营商的成本就达到了2700多万元。以北京的一家二级承包商为例,6兆的宽带标价为1050元/年。如果有1万用户购买了6兆宽带,这家宽带运营商的年业务收入为1050万元。成本2700万元,收入1050万元,那这些宽带公司不把1万个用户变成几万个用户,难道等着破产?因此变催生了“虚胖”宽带。
而当我们转过头去看它们的网络建设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才是根本。一个国家互联网行业竞争越激烈,网速就越高、价格就越低,这也是市场价格机制的反映。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宽带网络都是由极为少数的几个大型电信公司建设,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一种天然垄断。这些公司当然不愿意和其它的公司一起共享基础设施。而离中国不远的韩国,拥有世界最快的网速,网络环境备受称赞,它同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是由政府强制下令,要求共享宽带资源。引入更多的企业参加网络建设,良好的的竞争体制,才是打破垄断的途径。
有专家建议,不仅要增加骨干运营商加强市场竞争,还要增加骨干网互联互通节点数量,同时加强对宽带资费的监管,禁止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当然,宽带发展仅靠运营商推动是难以发生本质改变的,政府必须高调参与进来,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让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还将宽带服务的质量问题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对于频频曝出的‘假宽带’事件,国家应该严厉打击,因为这是一种欺诈行为。虽然网速上不去的现状不能立即解决,但用不法手段来欺骗用户获利的行为是不应该的。
对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宽带提速将作为工信部明年工作的重点,并推动上网资费进一步下调。由于国内宽带多为ADSL或拨号的宽带,工信部将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扩大覆盖范围。计划到2015年城市家庭带宽达到20M,农村家庭达到4M。同时工信部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假宽带”假在何处?
所谓“假宽带”,央视沿用DCCI的说法,是指我国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所使用的宽带的实际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用户所用宽带的实际平均上网速度,超过一半以上都达不到标定网速。“名义宽带速率”其实是一个理论速率或者说是上限速率,即运营商广告宣传上标称可以提供给用户的带宽数字,比如以包月或包年计算的2M、4M、10M、20M等。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带宽,用户实际下载速率值却要用这个数字除以8获得,也就是说10M带宽下载速率应达到1.25M/秒左右。
根据该调查报告显示,多数用户办理的固网宽带的带宽为2M或4M。2M宽带用户理论上应享有每秒256K的网速,4M宽带用户理论上应享有每秒512K的网速,但根据清华大学网络中心测算,我国固网宽带用户达到的实际带宽仅仅是标称带宽的55%,更有网民购买了6M的宽带服务,上网高峰期获得的实际下载带宽只有0.29M,还不到标称带宽的40%。
“假宽带”是消费欺诈
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5.41亿人,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56%。在消费者花高价买了宽带服务之后,却发现网速并没有明显提升。
实际上,用户办理的通常所说的4M宽带,并不是指传输速度肯定保证达到4M, 而是指运营商允许你达到最高的速度是4M。用户少的时候,传输速率快,用户多,就像高速公路堵车,速度下降。各大宽带提供商为了充分利用宽带资源,会计算出一个上网在线比率,并会在标准配置基础上增多配置用户。例如,一个小区有100M的带宽,每户10M,本来只能分配给10户,再假设按上网在线比率每天5户不上网,运营商就会分给15户甚至更多。
上网高峰时期,如果再使用路由器实现“一拖N”,带宽就明显不足。由于在线比率没有统一规定,运营商往往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因此一些小的运营商为抢占更多业务,往往不顾在线比率或提高设备扩容,导致宽带不足。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造成“假宽带”现象,中国现在普遍的宽带服务都是ADSL铜缆宽带,它会受到物理线路、网络路由、电脑处理能力、下载网站处理能力的影响。
问题在于,面对这样的“失真宽带”,用户往往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受到传输损耗、服务器响应慢等因素影响,还是因为被宽带运营商所“欺骗”。而运营商也可以拿前面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欺骗,导致用户难以发现真正问题之所在,很多人是看了央视报道,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
测速软件助纣为虐
北京市的苏小姐由于嫌4兆宽带网速慢,便在今年3月9号花2100元钱,购买了包月的6兆宽带。然而,钱花出去半年多了,至今网速都没有快起来。“本都是很卡,一般比如说我要是看一个东西,我得先缓冲,缓冲5到10分钟,然后能看个5到10分钟,然后再缓冲,再看。”苏小姐甚至觉得家里的6兆宽带和之前安装的3兆宽带网速相差不大。像苏小姐一样怀疑宽带网速有问题的用户不在少数。
那么,消费者一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网速呢状况呢?宽带服务商还建议怀疑网速有问题的用户,可以用网上公开的一些测速试软件检测去网速。用户测试后发现,尽管宽带用起来很慢,但测试显示的网速却并不低。有些测试结果竟然比用户所购买的宽带所标称的网速还要高出很多。宽带公司独享宽带的承诺,再加上用网上公开的网速测试软件测出来的网速并不低的印证结果,并不能彻底消除用户对网速慢的质疑。
专家称,比如一首普通的MP3歌曲,用6兆带宽的宽带来下载,通常只需要6秒左右就能下载完毕,宽带越大,下载速度也就越快。
那么,苏小姐家所购买的6兆宽带,事实上到底是多大的带宽呢?对于一般住宅小区宽带来说,白天时段是非上网高峰期,专业技术人员对苏小姐家的宽带进行了第一次专业测试,结果发现,苏小姐家的带宽最高的时候只有3M,最低的时候甚至不到1M。这说明她使用的宽带,并非是服务商之前承诺的独享宽带,而是共享宽带:多个用户共享一条宽带,上网的人越多网速越慢。
那么,网络上免费的测速软件测试出的宽带速度又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教授诸葛建伟表示:2SP测速方法存在着一个设计上的缺陷、一些在线测速器等免费网速测试软件几乎都不可靠,测试结果可以轻易地被多种方法干扰。原本不到10兆的宽带,一经测试甚至会变成高达几百兆的宽带。测速软件俨然以成为了一个骗人的道具。
物不美,价亦不廉
宽带不宽,缩水严重,慢也就罢了,可却收着真金白银的使用费。应该说,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最集中写照。当然,慢和贵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的网速慢和资费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人们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前提之上的,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来支付数倍于发展国家的上网资费,这显然是网民不可承受之重。
据调查发现,宽带费用方面,全国固网宽带用户上网1M带宽每月费用实际折合13.1美元,中国大陆网民实际每月为1Mbps宽带的支出是越南的3倍,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中国香港的469倍。
有人会说,我国现在还处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各种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持续投入,所以网速慢一点和资费高一点在所难免,以后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而还有另一种声音是,中国幅员辽阔,网络建设跟不上情有可原,而网费高还在于一级宽带运营商有很大一部分成本还得支付专利费。
事实上,中国各地的上网费用并不统一。一般来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上网费用要贵得多,基本都在100元/月以上,而有的比较偏远的地方,网费则只有几十块钱。按理说,使用的人数越多,服务和运营的成本应该越低才是。假如在中国宽带的成本高的话,那么应该网费都一样高,可是各地不一的网费,刚好反映了以成本高来说事,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我们再来跟其它国家对比,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的网络环境比起韩国来却差许多。如果说要支付专利费的话,韩国等国也需要支付,所以,说是因为要支付专利成本从而导致网费高,也说不通。幅员辽阔,确实会铺设更多的网络,增加成本,但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这些国家都很辽阔,可是网速都比中国高得多,资费占收入比也比中国低很多。
打破垄断才是根本
中国互联网多年来发展迅猛,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9.9%。如此巨大成就的支撑居然是“龟速”与高资费,真不知是该感谢互联网魅力无穷还是感谢中国网民温良厚道?
在很多国家,互联网及宽带也被重新定位,被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宽带已经变成了像自来水一样的公共服务,甚至有的国家提出宽带可以不收钱。如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玛德·图雷将其“看作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就像道路和水一样”;而联合国有关委员会宣告,宽带接入是一项基本人权,同医疗、住房、食品一样须予以保障;芬兰和爱沙尼亚则立法规定,享有互联网接入是基本人权。
中国宽带到底怎么了?问题究竟出在哪?
据电信专家分析,我国电信企业的利润高于20%,但在电信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利润不到1%。分析人士指出,我国高额电信资费带来的高额利润与垄断暴利,已造成了对社会福利的剥夺。
中国式“假宽带”背后的根源问题,正是垄断,真正难以撼动的是垄断企业的利益分配格局。我国宽带运营体系中,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属于一级宽带运营商,这两家公司业务重心一北一南,垄断了全国的宽带骨干网。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宽带竟然跟高速公路工程一样,也存在层层转包。许多大大小小的二级、三级宽带运营商,以及小区宽带运营商。他们只能从上一级宽带运营商手里集中购买一定数量的宽带,然后再转售给宽带用户。电信和联通给中小宽带运营商的带宽价格非常高,要保证1万名用户享受到6兆带宽的接入,那他们仅上缴给一级运营商的成本就达到了2700多万元。以北京的一家二级承包商为例,6兆的宽带标价为1050元/年。如果有1万用户购买了6兆宽带,这家宽带运营商的年业务收入为1050万元。成本2700万元,收入1050万元,那这些宽带公司不把1万个用户变成几万个用户,难道等着破产?因此变催生了“虚胖”宽带。
而当我们转过头去看它们的网络建设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才是根本。一个国家互联网行业竞争越激烈,网速就越高、价格就越低,这也是市场价格机制的反映。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宽带网络都是由极为少数的几个大型电信公司建设,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一种天然垄断。这些公司当然不愿意和其它的公司一起共享基础设施。而离中国不远的韩国,拥有世界最快的网速,网络环境备受称赞,它同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是由政府强制下令,要求共享宽带资源。引入更多的企业参加网络建设,良好的的竞争体制,才是打破垄断的途径。
有专家建议,不仅要增加骨干运营商加强市场竞争,还要增加骨干网互联互通节点数量,同时加强对宽带资费的监管,禁止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当然,宽带发展仅靠运营商推动是难以发生本质改变的,政府必须高调参与进来,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让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还将宽带服务的质量问题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对于频频曝出的‘假宽带’事件,国家应该严厉打击,因为这是一种欺诈行为。虽然网速上不去的现状不能立即解决,但用不法手段来欺骗用户获利的行为是不应该的。
对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宽带提速将作为工信部明年工作的重点,并推动上网资费进一步下调。由于国内宽带多为ADSL或拨号的宽带,工信部将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扩大覆盖范围。计划到2015年城市家庭带宽达到20M,农村家庭达到4M。同时工信部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行业,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