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在校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参考资料。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全面构建动态更新机制,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招生渠道和办学规模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单招学生和转校学生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建立心理档案则是高职院校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其管理应用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基本信息;二是动态的反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信息。
学生基本情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所在专业班级、联系方式、民族籍贯等;二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既往病史、身体状况、血型等;三是家庭状况,如父母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影响学生个人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主要社会关系等;四是学习生活情况,如在班级的任职情况、专业认识情况。
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动态资料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如每学期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状况、个人行为习惯;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本情况,如人格、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这些特征一般通过参加学生进行相关量表测试得到参考结果,如EPQ人格测试(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等,档案建设者通过科学分析测试结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出建议;三是学生在某个时间段的心理健康水平测定,如是否遇到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困难等心理困惑,这部分资料主要通过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四是学习心理分析,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学习困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从而提供可靠依据和干预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五是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职业能力自评量表等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六是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包括来访者咨询时间、次数、原因、症状、方法、过程、效果及回访跟踪记录等。
二、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料与参考依据,如何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之后所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建档各环节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要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这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的任务与目的,设立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与查阅,明确管理体制规范做到运作有序。同时,要遵循心理档案建设的原则。
(二)全面构建动态更新机制
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以确保能够动态的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有效的开展教育与咨询工作。一般来说,在新生入学后着手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构建更新机制,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综合情况随时更新档案内容。首先要做到常规更新,学生进入高校后受环境、人际关系、学习、个人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也会面临不同的成长危机,心理健康档案的常规更新可在每学年或者每学期的固定时间进行;其次是做到实时更新,这主要针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者遭遇变故的同学,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感情受挫等,实时更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辅导员的日常观察、班级班干部和心理委员的了解等;再次,各系部和班级必须建立畅通有效的心理危机反饋机制,掌握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更新,提高其应用价值。
(三)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从事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要熟悉和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较丰富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经验。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最有效的途径是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其次是加强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如选派骨干学习进修、组织团队到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进行座谈等。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各阶段的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不断创新,才可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服务功能,推动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问题及伦理规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高群.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2013(9).
[3]施秀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管理体系初探[J].科学管理,2016(4).
[4]李华.浅谈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2009(5).
作者简介:
宋炜弘(1977—),女,汉族,河北景县人,讲师,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晓燕(1982—),女,汉族,山东青州人,讲师,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
本文系甘肃省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4]GHB033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招生渠道和办学规模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单招学生和转校学生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建立心理档案则是高职院校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其管理应用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基本信息;二是动态的反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信息。
学生基本情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所在专业班级、联系方式、民族籍贯等;二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既往病史、身体状况、血型等;三是家庭状况,如父母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影响学生个人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主要社会关系等;四是学习生活情况,如在班级的任职情况、专业认识情况。
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动态资料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如每学期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状况、个人行为习惯;二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本情况,如人格、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这些特征一般通过参加学生进行相关量表测试得到参考结果,如EPQ人格测试(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等,档案建设者通过科学分析测试结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出建议;三是学生在某个时间段的心理健康水平测定,如是否遇到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困难等心理困惑,这部分资料主要通过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四是学习心理分析,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学习困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从而提供可靠依据和干预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五是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职业能力自评量表等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六是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包括来访者咨询时间、次数、原因、症状、方法、过程、效果及回访跟踪记录等。
二、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料与参考依据,如何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之后所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建档各环节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要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这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管理的任务与目的,设立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与查阅,明确管理体制规范做到运作有序。同时,要遵循心理档案建设的原则。
(二)全面构建动态更新机制
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以确保能够动态的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有效的开展教育与咨询工作。一般来说,在新生入学后着手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构建更新机制,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综合情况随时更新档案内容。首先要做到常规更新,学生进入高校后受环境、人际关系、学习、个人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也会面临不同的成长危机,心理健康档案的常规更新可在每学年或者每学期的固定时间进行;其次是做到实时更新,这主要针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者遭遇变故的同学,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感情受挫等,实时更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辅导员的日常观察、班级班干部和心理委员的了解等;再次,各系部和班级必须建立畅通有效的心理危机反饋机制,掌握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更新,提高其应用价值。
(三)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从事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要熟悉和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较丰富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经验。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最有效的途径是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其次是加强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如选派骨干学习进修、组织团队到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进行座谈等。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各阶段的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不断创新,才可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服务功能,推动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问题及伦理规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高群.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2013(9).
[3]施秀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管理体系初探[J].科学管理,2016(4).
[4]李华.浅谈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2009(5).
作者简介:
宋炜弘(1977—),女,汉族,河北景县人,讲师,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晓燕(1982—),女,汉族,山东青州人,讲师,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
本文系甘肃省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4]GHB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