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高;教育界对此问题高度关注。本文就学生认知风格、教学内容介绍了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的尝试,为后续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
[4]宋秀明.论高职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及施教策略.科技信息职校论坛,2009,29:275-277.
[5]林昌秀.激励方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4(39):274-276.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
[4]宋秀明.论高职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及施教策略.科技信息职校论坛,2009,29:275-277.
[5]林昌秀.激励方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4(39):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