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桂林分公司 541002
摘要:园林的发展作为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其主要任务逐渐体现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上来,并产生巨大的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原理,分析了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前言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其核心是用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并真正达到城市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1.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
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定义的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1)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美化环境,创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声,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平衡。
(3)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通过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能够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要求,从而形成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2.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要点
2.1地方性
地方性原理主要是强调生态设计必须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地方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只有对地方性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才可能真正做到设计与自然条件相和谐。地方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是当地人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和生活实践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当地环境适应性,我们不但可以在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中得到许多设计方面的有益启示,而且还能使设计更加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一个成功的生态设计必然是建立在透彻了解和分析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方面有许多实例,例如云南哈尼族人的村寨选址在山坡,上有丛林涵养水源,河流流经村寨,又能灌溉山下的梯田,很好地体现了适应场所的生态设计[1]。
(2)适应场所的自然过程
对于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尊重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的模仿和仅仅拘泥于形式,虽然它们能够给予设计者启示,但是生态设计的最终依据是场所的自然过程。了解场所的自然过程,如阳光、水、风、土壤等,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将它们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确保自然为园林景观系统服务,使园林景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设计才能称为生态设计。
(3)当地材料的选择
对生态园林设计而言,材料主要是指植物材料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在植物方面,选用当地的乡土物种不但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而且也能够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就地取材和节省开支的目的。当然我们在进行园林生态设计时也应该注意不能排斥对当地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具有较大的观赏、生态价值的外来物种。现在城市中存在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因为建筑材料选择不当所引起的,充分选用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利用当地材料甚至场地原有的建筑材料也是生态设计原理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方面。
2.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1)保护
设计者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足够重视,特别是优秀自然文化遗产,例如自然水系、山林、湿地系统及文化古迹等。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生态设计要求设计必须建立在保护、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过度使用甚至破坏是绝对不允许的。对于可再生资源,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这种再生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因此对它们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应该采取保本取息的利用方式,适度开发利用[2]。
(2)再利用
生态设计要求重视对废弃物的重新利用,使其服务于新的功能,这样即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有效地处理废物,做到一举两得。如图1公园设计时,都充分利用了原有材料。
图1公园场地中原有材料的利用
(3)再生
在现代城市园林系统中,“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物,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而生态设计的要求是使其形成闭合循环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实施循环利用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系统的生态效益。
2.3充分结合自然环境
(1)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動性
自然具有自组织性和自我设计的能力,当一个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它就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且自然的这种自组织性和能动性是人类的设计能力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自我设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系统。现在许多生态设计中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以生态工程设计为例,它一改原有的取代自然理念,利用自然的结构和工程来进行设计,例如建立仿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土壤和植物进行污水处理等。
(2)生物多样性
适当增加园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强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对生物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和对乡土生物的保护。生态设计是在人类生存环境设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设计。在生态设计原理指导下设计的园林景观应该是具有丰富物种、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可持续景观的园林景观系统[3]。 2.4显露自然
显露自然是传统园林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设计原理中,显露自然原理除了具有让自然风貌展现于城市之中的含义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过程,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增强生态意识,具有很高的科普教育功能。如成都市的活水公园利用人造湿地系统,展示的“死水”变“活水”的生态过程(图2)。如今,这一原理已经越来越被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重视,如雨洪的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与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相结合,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园林景观。
图2活水公园的水体处理系统
3.节约型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是构成生态园林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园林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览的要求。植物配置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自然界的气息融进人们的游览空间,同时还应考虑到园林特有的环境和固有的功能。在植物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空间处理
除了中心绿地以外,其他功能绿地的植物配置,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大小的空间。另外,植物与植物组合时,应避免空间琐碎的分隔,力求形成整体效果。
3.2线形变化
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水平向曲折变化、林冠线的垂直向起伏变化等手法,既分隔园林与外界城市联系,又成为内部生态园林的背景。突出林缘线曲折变化手法有:①花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的低矮、枝密、叶茂,如金丝桃、金丝梅、金钟花、海桐、迎春、黄馨、火棘、郁李、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花境曲线。②丛植球型植物:在绿地边缘配置一些修剪成球型的树丛,藉以增加林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①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池杉、落羽杉、铅笔柏,龙柏,桧柏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②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相近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使其节奏感适中[4]。
3.3季相变化
生态园林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者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及位置都会对物种的生存和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斑块在景观中的关键位置可以对控制生态过程产生重要的作用。廊道是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廊道的连续性、廊道的数目和宽度也会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景观镶嵌体受基质的异质性、质地的粗细状况的影响,导致景观的多样性的差异。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但应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确定体现季相变化中的特色。
3.4基调树的统一
要充分考虑到生态位和植物他感作用。一个生态位显然不能满足生态园林的需求,因此,生态位数目需丰富,物种多样性也相应增加,构成复杂稳定的网络和生态系统,但植物他感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园林绿地常通过行道树、背景基调树统一,使之在变化中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3.5植物群落与块面效果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根据生态园林观点,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黄土不见天,形成一个富有层次的植物群落。而在这群落中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块面效果,植物的种类不宜过多,而开花、低矮、耐修剪的花灌木应占较大的比例,如郁李、金钟花、贴梗海棠、月季、桂花等,当这些植物开花时,形成各种颜色的大色块。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求块面效果而不顾植物生长规律和工程造价,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的后果。
4.结语
在当代生态形势下,从多样性价值体系即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出发,以植物材料去组织不同空间满足其多功能、多效益,才是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精髓。因此要改变以往只采用纯观赏植物造景,今后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因地制宜的发挥植物的多种效应,创造不同类型的園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况平,艾丽皎,王萍,余居华,王胜.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1).
[2]刘卫伟.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以桂林园博园为例进行分析[J].现代园艺.2014(04).
[3]邓安平,罗言云,陈放,王胜华.城镇密集区节约型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北方园艺.2012(19).
[4]刘亮东.生态园林设计理念在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22)
作者简介:
唐波(1983.9—),男,广西桂林人,中级工程师,本科,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摘要:园林的发展作为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其主要任务逐渐体现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上来,并产生巨大的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原理,分析了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前言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其核心是用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并真正达到城市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1.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
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定义的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1)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美化环境,创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声,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平衡。
(3)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通过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能够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要求,从而形成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2.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要点
2.1地方性
地方性原理主要是强调生态设计必须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地方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只有对地方性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才可能真正做到设计与自然条件相和谐。地方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是当地人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和生活实践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当地环境适应性,我们不但可以在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中得到许多设计方面的有益启示,而且还能使设计更加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一个成功的生态设计必然是建立在透彻了解和分析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方面有许多实例,例如云南哈尼族人的村寨选址在山坡,上有丛林涵养水源,河流流经村寨,又能灌溉山下的梯田,很好地体现了适应场所的生态设计[1]。
(2)适应场所的自然过程
对于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尊重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的模仿和仅仅拘泥于形式,虽然它们能够给予设计者启示,但是生态设计的最终依据是场所的自然过程。了解场所的自然过程,如阳光、水、风、土壤等,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将它们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确保自然为园林景观系统服务,使园林景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设计才能称为生态设计。
(3)当地材料的选择
对生态园林设计而言,材料主要是指植物材料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在植物方面,选用当地的乡土物种不但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而且也能够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就地取材和节省开支的目的。当然我们在进行园林生态设计时也应该注意不能排斥对当地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具有较大的观赏、生态价值的外来物种。现在城市中存在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因为建筑材料选择不当所引起的,充分选用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利用当地材料甚至场地原有的建筑材料也是生态设计原理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方面。
2.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1)保护
设计者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足够重视,特别是优秀自然文化遗产,例如自然水系、山林、湿地系统及文化古迹等。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生态设计要求设计必须建立在保护、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过度使用甚至破坏是绝对不允许的。对于可再生资源,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这种再生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因此对它们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应该采取保本取息的利用方式,适度开发利用[2]。
(2)再利用
生态设计要求重视对废弃物的重新利用,使其服务于新的功能,这样即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有效地处理废物,做到一举两得。如图1公园设计时,都充分利用了原有材料。
图1公园场地中原有材料的利用
(3)再生
在现代城市园林系统中,“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物,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而生态设计的要求是使其形成闭合循环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实施循环利用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系统的生态效益。
2.3充分结合自然环境
(1)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動性
自然具有自组织性和自我设计的能力,当一个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它就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且自然的这种自组织性和能动性是人类的设计能力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自我设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系统。现在许多生态设计中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以生态工程设计为例,它一改原有的取代自然理念,利用自然的结构和工程来进行设计,例如建立仿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土壤和植物进行污水处理等。
(2)生物多样性
适当增加园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强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对生物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和对乡土生物的保护。生态设计是在人类生存环境设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设计。在生态设计原理指导下设计的园林景观应该是具有丰富物种、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可持续景观的园林景观系统[3]。 2.4显露自然
显露自然是传统园林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设计原理中,显露自然原理除了具有让自然风貌展现于城市之中的含义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过程,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增强生态意识,具有很高的科普教育功能。如成都市的活水公园利用人造湿地系统,展示的“死水”变“活水”的生态过程(图2)。如今,这一原理已经越来越被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重视,如雨洪的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与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相结合,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园林景观。
图2活水公园的水体处理系统
3.节约型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是构成生态园林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园林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览的要求。植物配置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自然界的气息融进人们的游览空间,同时还应考虑到园林特有的环境和固有的功能。在植物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空间处理
除了中心绿地以外,其他功能绿地的植物配置,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大小的空间。另外,植物与植物组合时,应避免空间琐碎的分隔,力求形成整体效果。
3.2线形变化
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水平向曲折变化、林冠线的垂直向起伏变化等手法,既分隔园林与外界城市联系,又成为内部生态园林的背景。突出林缘线曲折变化手法有:①花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的低矮、枝密、叶茂,如金丝桃、金丝梅、金钟花、海桐、迎春、黄馨、火棘、郁李、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花境曲线。②丛植球型植物:在绿地边缘配置一些修剪成球型的树丛,藉以增加林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①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池杉、落羽杉、铅笔柏,龙柏,桧柏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②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相近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使其节奏感适中[4]。
3.3季相变化
生态园林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者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及位置都会对物种的生存和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斑块在景观中的关键位置可以对控制生态过程产生重要的作用。廊道是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廊道的连续性、廊道的数目和宽度也会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景观镶嵌体受基质的异质性、质地的粗细状况的影响,导致景观的多样性的差异。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但应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确定体现季相变化中的特色。
3.4基调树的统一
要充分考虑到生态位和植物他感作用。一个生态位显然不能满足生态园林的需求,因此,生态位数目需丰富,物种多样性也相应增加,构成复杂稳定的网络和生态系统,但植物他感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园林绿地常通过行道树、背景基调树统一,使之在变化中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3.5植物群落与块面效果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根据生态园林观点,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黄土不见天,形成一个富有层次的植物群落。而在这群落中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块面效果,植物的种类不宜过多,而开花、低矮、耐修剪的花灌木应占较大的比例,如郁李、金钟花、贴梗海棠、月季、桂花等,当这些植物开花时,形成各种颜色的大色块。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求块面效果而不顾植物生长规律和工程造价,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的后果。
4.结语
在当代生态形势下,从多样性价值体系即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出发,以植物材料去组织不同空间满足其多功能、多效益,才是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精髓。因此要改变以往只采用纯观赏植物造景,今后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因地制宜的发挥植物的多种效应,创造不同类型的園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况平,艾丽皎,王萍,余居华,王胜.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1).
[2]刘卫伟.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以桂林园博园为例进行分析[J].现代园艺.2014(04).
[3]邓安平,罗言云,陈放,王胜华.城镇密集区节约型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北方园艺.2012(19).
[4]刘亮东.生态园林设计理念在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22)
作者简介:
唐波(1983.9—),男,广西桂林人,中级工程师,本科,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