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恋33天》获得3.46亿票房,很多人总结说是营销的胜利,但我个人非常清楚,是电影本身的打动人心赢得了观众。在好的内容面前,任何营销都只是锦上添花。”伯乐营销总裁张文伯在这部影片之后,一时声名大噪。尽管在接受采访时,张文伯试图强调作品本身的力量,仍无法掩盖《失恋33天》在营销环节上的里程碑意义。
一切内容都可以成为话题
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取得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是张文伯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有效性的体现是让那些平时并不太关注娱乐新闻的观众也可以接受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张文伯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电影营销归根到底要落在口碑营销上,在新媒体上做话题。”对于张文伯来说,与电影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成为热门话题,“我们的活动是话题,我们的艺人本身是话题,这是做电影营销的核心所在。早在上映之前,《失恋33天》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炒得火热。营销团队围绕失恋主题,邀请普通人讲述自己失恋故事,并将这一系列视频投放在开心网、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观众还未进入影院,就已把自己的感情经历深深代入,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
早年创办影行天下的时候,张文伯就对宣传推广持有清晰的支持态度,“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产品,既需要生产,也需要销售。宣传推广就是体现销售的价值”。张文伯认为宣传是一件有专业价值的事,必须成为产业链中独立存在的一部分。《将爱情进行到底》、《失恋33天》等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正是在张文伯和他的团队的宣传下,获得了极佳的票房。对于为什么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话题,张文伯认为这是目前最适合国产影片的营销方式,尤其适合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好莱坞影片采取的是高举高打的方式,因为他们的财力非常雄厚。举个例子,可能好莱坞一部2亿美金的影片,市场营销费用达到30%,就是6000万美金可以做广告投放,而国产影片的30%投放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必须转移阵地,向成本更低的社交媒体进行转化。”
那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讨论,就一定能带来高票房吗?张文伯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来,社交媒体上的话题量、阅读量、讨论量,并不能与影片票房挂钩。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可以帮助团队与影片的目标消费群体做互动和沟通,完成情感连接。“很多人晚上睡觉前有个习惯,就是刷,刷热门。这就体现了你制造话题的价值,如果你的话题很成功,能够进入热门区的话,就获得了更多跟用户接触的机会,其实这就是你要做话题根本的原因。”张文伯对《爸爸去哪儿》这一类的电影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给观众提供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更多是超越电影本身的可以让你参与的、让你吐槽的、让你议论的各种可能性,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也符合今天互联网产品体验式消费的特征。”
全案营销挖掘电影价值
在张文伯的观念里,一部电影可以分为开发、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要挖掘营销的价值,就必须在开发阶段引入。“现在的问题是轻制作,更轻营销。”张文伯强调,营销应直指销售,真正的营销绝不仅仅是宣传,而是从每一个环节切入电影产业链,特别是前期开发阶段。“重视营销,是说在一部影片的开发阶段,项目的主导者就应该建立营销思维,对未来的宣传策略有完整概念,对市场表现有基本判断。”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就非常重视开发环节,他们利用基于Twitter的数据分析系统来预测票房,对每一个具体的场景怎样盈利都有清晰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张文伯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营销理念,而《101次求婚》为他送来了验证理念的机会。“除了帮他们做宣传服务,我们也跟一些导演一起开发项目,从一个故事大纲开始,一起去选演员,构思故事的桥段、价值观等等。”这是他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全程主导一部电影从开发到上映的全过程。“《101次求婚》在我心里的营销价值要更高,因为在这个项目里,不再只是服务方,而是以制片人身份来主导策划这个项目,从找导演、找演员、定预算到定档期所有的事儿,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去操作的。”
这部电影的成功,让张文伯深信专业的营销理念对于影片的意义,也促使他二度创业,成立了伯乐营销。张文伯说,他希望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高的效率,去实践自己的营销理念。“如果说过去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做好一部电影的营销,那么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营销好一部电影。”
张文伯目前运营的伯乐营销,已成功全案营销过《匆匆那年》、《重返20岁》、《无人区》等影片,《捉妖记》更是得意之作。在他眼里,内容和渠道是电影营销的两大关键点。所有的营销的基础,就在于对电影内容和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它包括对于影片的理解,本体的分析,再去创造更多的创新内容,然后去寻找到匹配这些的渠道,找到适合让他们获得更好传播效果的渠道,把这些做好后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而渠道更多的是指媒体选择,张文伯强调要及时知觉媒体环境的变化,“经验主义在今天的营销当中绝对是最害人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策略制定的方向性错误。”
一切内容都可以成为话题
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取得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是张文伯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有效性的体现是让那些平时并不太关注娱乐新闻的观众也可以接受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张文伯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电影营销归根到底要落在口碑营销上,在新媒体上做话题。”对于张文伯来说,与电影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成为热门话题,“我们的活动是话题,我们的艺人本身是话题,这是做电影营销的核心所在。早在上映之前,《失恋33天》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炒得火热。营销团队围绕失恋主题,邀请普通人讲述自己失恋故事,并将这一系列视频投放在开心网、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观众还未进入影院,就已把自己的感情经历深深代入,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
早年创办影行天下的时候,张文伯就对宣传推广持有清晰的支持态度,“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产品,既需要生产,也需要销售。宣传推广就是体现销售的价值”。张文伯认为宣传是一件有专业价值的事,必须成为产业链中独立存在的一部分。《将爱情进行到底》、《失恋33天》等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正是在张文伯和他的团队的宣传下,获得了极佳的票房。对于为什么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话题,张文伯认为这是目前最适合国产影片的营销方式,尤其适合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好莱坞影片采取的是高举高打的方式,因为他们的财力非常雄厚。举个例子,可能好莱坞一部2亿美金的影片,市场营销费用达到30%,就是6000万美金可以做广告投放,而国产影片的30%投放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必须转移阵地,向成本更低的社交媒体进行转化。”
那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讨论,就一定能带来高票房吗?张文伯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来,社交媒体上的话题量、阅读量、讨论量,并不能与影片票房挂钩。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可以帮助团队与影片的目标消费群体做互动和沟通,完成情感连接。“很多人晚上睡觉前有个习惯,就是刷,刷热门。这就体现了你制造话题的价值,如果你的话题很成功,能够进入热门区的话,就获得了更多跟用户接触的机会,其实这就是你要做话题根本的原因。”张文伯对《爸爸去哪儿》这一类的电影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给观众提供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更多是超越电影本身的可以让你参与的、让你吐槽的、让你议论的各种可能性,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也符合今天互联网产品体验式消费的特征。”
全案营销挖掘电影价值
在张文伯的观念里,一部电影可以分为开发、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要挖掘营销的价值,就必须在开发阶段引入。“现在的问题是轻制作,更轻营销。”张文伯强调,营销应直指销售,真正的营销绝不仅仅是宣传,而是从每一个环节切入电影产业链,特别是前期开发阶段。“重视营销,是说在一部影片的开发阶段,项目的主导者就应该建立营销思维,对未来的宣传策略有完整概念,对市场表现有基本判断。”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就非常重视开发环节,他们利用基于Twitter的数据分析系统来预测票房,对每一个具体的场景怎样盈利都有清晰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张文伯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营销理念,而《101次求婚》为他送来了验证理念的机会。“除了帮他们做宣传服务,我们也跟一些导演一起开发项目,从一个故事大纲开始,一起去选演员,构思故事的桥段、价值观等等。”这是他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全程主导一部电影从开发到上映的全过程。“《101次求婚》在我心里的营销价值要更高,因为在这个项目里,不再只是服务方,而是以制片人身份来主导策划这个项目,从找导演、找演员、定预算到定档期所有的事儿,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去操作的。”
这部电影的成功,让张文伯深信专业的营销理念对于影片的意义,也促使他二度创业,成立了伯乐营销。张文伯说,他希望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高的效率,去实践自己的营销理念。“如果说过去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做好一部电影的营销,那么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营销好一部电影。”
张文伯目前运营的伯乐营销,已成功全案营销过《匆匆那年》、《重返20岁》、《无人区》等影片,《捉妖记》更是得意之作。在他眼里,内容和渠道是电影营销的两大关键点。所有的营销的基础,就在于对电影内容和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它包括对于影片的理解,本体的分析,再去创造更多的创新内容,然后去寻找到匹配这些的渠道,找到适合让他们获得更好传播效果的渠道,把这些做好后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而渠道更多的是指媒体选择,张文伯强调要及时知觉媒体环境的变化,“经验主义在今天的营销当中绝对是最害人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策略制定的方向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