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来潮去》把中国的历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带到全球场域,且把部分西方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做了最为自然的融合。通过分析一个在中国政府的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长达百年之久的机构(海关),方德万令人信服地证明,不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人们无法理解近代中国。
变迁
上海的几番姿态
当我1986年初次踏入上海时,它的建筑仿佛是远逝时代的废墟。20世纪前半叶霓虹灯光照耀下的那些别墅、银行、饭店,虽依然存在,却都已年久失修。窗框锈迹斑斑,抹灰成屑。名人诺埃尔·考沃德和萧伯纳1930年代下榻的极为奢侈的饭店,到我们1980年代中期入住时,却变得晚上会被老鼠吵醒。上海富人曾住过的乡村别墅风格的豪宅,在1949年后,分割成了许多独立空间,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和卫生间则需共用。上海已不再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而变成了一个单调乏味、尘土飞扬和灰蒙蒙的、人口拥挤的地方。
即使是在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中期,上海的衰老仍然证明了以下观点的正确性,即外国的影响是短暂的,而改变中国的力量主要存在于农村。共产党通过动员农民、顺应中国自身的变化,取得了胜利。1949年后,除少数国外同道和苏联专家被安排住在北京的友谊宾馆,其余所有外国人均遭遣返。不久后,苏联专家也被送走了。作为对这一系列巨变的反映,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成为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始建于1927年的上海海关大钟,敲响的不再是西敏寺大笨钟的曲调,而是“代表毛泽东思想的《东方红》”。
又过了25年,把现今中国兴起的主因归于农村革命的叙事,变得不再那么有说服力。曾经逝去的过往如今以强势之姿回归,包括它原有的城市特色和外国的面向。人们可以再次听到上海海关钟楼敲响西敏寺曲,只不过因为交通的嘈杂而显得有些微弱。原来位于外滩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重新为银行物业所用,改成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上海再次吸引各式各色的人汇聚,又开始筹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流行音乐会,吸引了巨大人流,就像昔日的上海赛马场,富人赛马,穷人赛狗。这个城市与外国相关的历史也不再被视为羞耻的过往,而成了人们饶有兴味的探索对象。咖啡桌上的书籍,回忆着1949年之前的往事,各种书店里摆满了重印的1949年之前的老上海地图。在晚清和民国建筑式样的饭店里,穿着旗袍的女侍者来回穿梭。商务、商店和银行,都在炫耀1949年之前的那段光辉历史。当今的中国海关,提起1949年之前的往事,也充满自豪。因为与外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半期有所联系而繁盛的其他城市,如广州、天津、武汉、厦门、宁波、大连等,其情况与上海大致相同,也都再次崛起;尽管现在往来于中外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已经由飞机取代了轮 船。
边界政权
国中之国
中国海关,这一机构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动乱中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赢得政权中结束。这一个世纪中,无论沿海还是内陆地区,海关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个重要机构。最初,海关的职责仅仅是对外国轮船运到的货物估税,甚至还没有征税。不久之后,海关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超越了一个单纯的税收机构。近代海关建设灯塔、设置航标、竖起信标、管理港口,这些设施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代海关还资助外交使臣出访,促进中国参与博览会和世界会议组织,把中国带入一个由主权民族国家和跨国际组织所建构的新世界外交秩序。近代海关还督办同文馆,提供自由教育,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和法律著作。1895年后,海关深深地涉入中国的外债事务。海关干预中国外交,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它让中国免遭瓜分。到1911年,海关税收占据北京政府总税收的1/3至1/2已长达二十年。辛亥革命后,海关延揽了关税的实际征收,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从1914年起,海关首脑,即总税务司,又必然地负责起了中国的内债事务。
简而言之,海关证明了它是持续耐久的,因为它渡过了1912年专制王朝的崩溃、民国初期的内战和1920年代末期国民党的崛起。它甚至在中日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尽管最后几乎是气息奄奄的状态。
近代海关在制度上是非常奇特的,形式上它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机构,总税务司及其下属都是中国政府的官员,并向中国监督汇报。不但总税务司可以完全控制海关,而且在1943年之前,这个职位一直都由英国人担任,其后才由一位美国人接续。近代海关促进了中外贸易,并带动了像上海这样近代城市的兴起。近代海关的高级职员都是外国人,他们来自所有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该机构同样雇用了许多中国人,最初仅是低级职位,但从1920年代起,随着不再新聘外国职员,中国人逐渐占据了较多高级职位。近代海关的全球性特征,也导致了尴尬局面的发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由于总税务司人在英国,他的职务由当时担任总务科秘书的日籍税务司岸本广吉代理。在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要求下,他对海关全体职员发布抵抗自己日本同胞的命令。我认为,最好把近代海关看成是一个边界政权,它有双重含义。其一,这个边界政权有自己的一套制度、规则、实践、官职以及在边界监管货物交易、船只往返、人员进出的规程。其二,它自身还是一个在边界地带的“王国”:它是一个“国中之国”。
海关的历史贯穿整个近代史
形塑各个统治政权的形态
近代海关以相当独立的姿态,在介于脆弱的中国和过度扩张的欧洲帝国的前线之间运筹帷幄。当中国面对欧洲帝国所带来的新式贸易、外交和战争而感到束手无策时,近代海关趁机而入、扩张自己。在这里,我借用《千高原》一书中的一个词汇—官僚主义式的根茎。这个词汇的意思是,在一个实体里,凡事都是互通互联的,而且它也向四面八方到处蔓延,哪里有空隙就往哪里去;它本身既有多种面向,也可以复制。
在分析和描述近代海关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我首先要强调的是总税务司的角色。由于他们是该机构的独裁者,其看法和政策对海关历史的形成至为关键。其次,我要强调决裂点和转折点。海关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海关对1937年抗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就没有准备。再者,从事这项研究时,我所获得的一个意外之感是财政、银行和债券市场对形塑中国近代历史是多么重要,而这一点在过去经常是从革命和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诠释的。
从介于太平天国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全球化,其特征包括对外贸易加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沿海、沿江大量港口城市的兴起,激烈的文化变动,大的社会转变还有在公共事务体系中世俗自由管理模式的盛行。近代海关在这一个世纪中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所提供的监管加速了中国的国际贸易,以及支持了涵括中国、欧洲、亚洲和美国在内的跨国人际网络。近代海关不但支持中国以平等的民族国家身份加入新的外交体系,同时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海关职员在他们私人闲暇的时间,是翻译者、语言学家和学者,通过他们的活动,中国在国际文化和学术组织中得以占有一席之地。海关的历史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并且触及许多面向,进而影响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崛起。
新书速递
孤独的城市
作者:[英]奥利维娅·莱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定价:55.00元
作者展开了一场对“城市里特有的孤独感”的讨论。空间上的亲密状态无法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孤独,甚至还会加深疏离感。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一栋栋高楼中,人们可以看见彼此,却无法产生真正的亲密关系。
建筑改变日本
作者:[日]伊东丰雄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定价:58.00元
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对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催发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反思。一栋新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焕发人与自然依存的光辉?
投敌者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定价:42.00元
本书讲述了二战中一位普通德国士兵两次“变节”的过程。小说延续作者一貫的主题:对战时人们职责与良心的追问。人物在极端冲突中以其不断行动来回答作品所提出的终极问题。
变迁
上海的几番姿态
当我1986年初次踏入上海时,它的建筑仿佛是远逝时代的废墟。20世纪前半叶霓虹灯光照耀下的那些别墅、银行、饭店,虽依然存在,却都已年久失修。窗框锈迹斑斑,抹灰成屑。名人诺埃尔·考沃德和萧伯纳1930年代下榻的极为奢侈的饭店,到我们1980年代中期入住时,却变得晚上会被老鼠吵醒。上海富人曾住过的乡村别墅风格的豪宅,在1949年后,分割成了许多独立空间,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和卫生间则需共用。上海已不再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而变成了一个单调乏味、尘土飞扬和灰蒙蒙的、人口拥挤的地方。
即使是在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中期,上海的衰老仍然证明了以下观点的正确性,即外国的影响是短暂的,而改变中国的力量主要存在于农村。共产党通过动员农民、顺应中国自身的变化,取得了胜利。1949年后,除少数国外同道和苏联专家被安排住在北京的友谊宾馆,其余所有外国人均遭遣返。不久后,苏联专家也被送走了。作为对这一系列巨变的反映,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成为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始建于1927年的上海海关大钟,敲响的不再是西敏寺大笨钟的曲调,而是“代表毛泽东思想的《东方红》”。
又过了25年,把现今中国兴起的主因归于农村革命的叙事,变得不再那么有说服力。曾经逝去的过往如今以强势之姿回归,包括它原有的城市特色和外国的面向。人们可以再次听到上海海关钟楼敲响西敏寺曲,只不过因为交通的嘈杂而显得有些微弱。原来位于外滩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重新为银行物业所用,改成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上海再次吸引各式各色的人汇聚,又开始筹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流行音乐会,吸引了巨大人流,就像昔日的上海赛马场,富人赛马,穷人赛狗。这个城市与外国相关的历史也不再被视为羞耻的过往,而成了人们饶有兴味的探索对象。咖啡桌上的书籍,回忆着1949年之前的往事,各种书店里摆满了重印的1949年之前的老上海地图。在晚清和民国建筑式样的饭店里,穿着旗袍的女侍者来回穿梭。商务、商店和银行,都在炫耀1949年之前的那段光辉历史。当今的中国海关,提起1949年之前的往事,也充满自豪。因为与外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半期有所联系而繁盛的其他城市,如广州、天津、武汉、厦门、宁波、大连等,其情况与上海大致相同,也都再次崛起;尽管现在往来于中外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已经由飞机取代了轮 船。
边界政权
国中之国
中国海关,这一机构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动乱中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赢得政权中结束。这一个世纪中,无论沿海还是内陆地区,海关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个重要机构。最初,海关的职责仅仅是对外国轮船运到的货物估税,甚至还没有征税。不久之后,海关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超越了一个单纯的税收机构。近代海关建设灯塔、设置航标、竖起信标、管理港口,这些设施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代海关还资助外交使臣出访,促进中国参与博览会和世界会议组织,把中国带入一个由主权民族国家和跨国际组织所建构的新世界外交秩序。近代海关还督办同文馆,提供自由教育,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和法律著作。1895年后,海关深深地涉入中国的外债事务。海关干预中国外交,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它让中国免遭瓜分。到1911年,海关税收占据北京政府总税收的1/3至1/2已长达二十年。辛亥革命后,海关延揽了关税的实际征收,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从1914年起,海关首脑,即总税务司,又必然地负责起了中国的内债事务。
简而言之,海关证明了它是持续耐久的,因为它渡过了1912年专制王朝的崩溃、民国初期的内战和1920年代末期国民党的崛起。它甚至在中日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尽管最后几乎是气息奄奄的状态。
近代海关在制度上是非常奇特的,形式上它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机构,总税务司及其下属都是中国政府的官员,并向中国监督汇报。不但总税务司可以完全控制海关,而且在1943年之前,这个职位一直都由英国人担任,其后才由一位美国人接续。近代海关促进了中外贸易,并带动了像上海这样近代城市的兴起。近代海关的高级职员都是外国人,他们来自所有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该机构同样雇用了许多中国人,最初仅是低级职位,但从1920年代起,随着不再新聘外国职员,中国人逐渐占据了较多高级职位。近代海关的全球性特征,也导致了尴尬局面的发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由于总税务司人在英国,他的职务由当时担任总务科秘书的日籍税务司岸本广吉代理。在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要求下,他对海关全体职员发布抵抗自己日本同胞的命令。我认为,最好把近代海关看成是一个边界政权,它有双重含义。其一,这个边界政权有自己的一套制度、规则、实践、官职以及在边界监管货物交易、船只往返、人员进出的规程。其二,它自身还是一个在边界地带的“王国”:它是一个“国中之国”。
海关的历史贯穿整个近代史
形塑各个统治政权的形态
近代海关以相当独立的姿态,在介于脆弱的中国和过度扩张的欧洲帝国的前线之间运筹帷幄。当中国面对欧洲帝国所带来的新式贸易、外交和战争而感到束手无策时,近代海关趁机而入、扩张自己。在这里,我借用《千高原》一书中的一个词汇—官僚主义式的根茎。这个词汇的意思是,在一个实体里,凡事都是互通互联的,而且它也向四面八方到处蔓延,哪里有空隙就往哪里去;它本身既有多种面向,也可以复制。
在分析和描述近代海关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我首先要强调的是总税务司的角色。由于他们是该机构的独裁者,其看法和政策对海关历史的形成至为关键。其次,我要强调决裂点和转折点。海关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海关对1937年抗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就没有准备。再者,从事这项研究时,我所获得的一个意外之感是财政、银行和债券市场对形塑中国近代历史是多么重要,而这一点在过去经常是从革命和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诠释的。
从介于太平天国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全球化,其特征包括对外贸易加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沿海、沿江大量港口城市的兴起,激烈的文化变动,大的社会转变还有在公共事务体系中世俗自由管理模式的盛行。近代海关在这一个世纪中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所提供的监管加速了中国的国际贸易,以及支持了涵括中国、欧洲、亚洲和美国在内的跨国人际网络。近代海关不但支持中国以平等的民族国家身份加入新的外交体系,同时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海关职员在他们私人闲暇的时间,是翻译者、语言学家和学者,通过他们的活动,中国在国际文化和学术组织中得以占有一席之地。海关的历史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并且触及许多面向,进而影响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崛起。
新书速递
孤独的城市
作者:[英]奥利维娅·莱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定价:55.00元
作者展开了一场对“城市里特有的孤独感”的讨论。空间上的亲密状态无法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孤独,甚至还会加深疏离感。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一栋栋高楼中,人们可以看见彼此,却无法产生真正的亲密关系。
建筑改变日本
作者:[日]伊东丰雄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定价:58.00元
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对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催发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反思。一栋新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焕发人与自然依存的光辉?
投敌者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定价:42.00元
本书讲述了二战中一位普通德国士兵两次“变节”的过程。小说延续作者一貫的主题:对战时人们职责与良心的追问。人物在极端冲突中以其不断行动来回答作品所提出的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