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校管理;留守儿童;现
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已十分普遍,在农村,则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笔者认为,要教育好他们,需要家长、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缺乏指导,学习成绩欠佳。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不高,要求不严,在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另一方面,委托监护人对其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多是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担当。这一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和农活,这使得他们不但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而且也无法给予留守儿童以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2.自由散漫,存在认知偏差。在留守儿童的监护过程中,委托监护人多是一味放纵,百般溺爱,会尽力满足其物质需要,但却很少能够关注其内心世界,对其行为更是缺乏有效引导。此外,这部分儿童的家长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产生一种愧疚心理,他们常通过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讨好孩子,这种行为极易使孩子产生“读书无用”、“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等错误认识。
3.情感饥饿,引发心理障碍。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却被迫与父母分开,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委托监护人也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其情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引发他们焦虑、自闭、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4.行为不良,缺乏自律意识。留守儿童和委托监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只要不犯大错,委托监护人对他们的行为一般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学校和家庭之间在衔接上存在“真空”,致使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此外,部分留守儿童自律意识很差,同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其伤人或被伤害情况在校内外时有发生。
二、教育策略
1.明确责任,加强交流。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与学校、社会共同把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好。一方面,应加强与委托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主动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予以指导,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要全面、细致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及心理变化,并明确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与期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谅解家长的所作所为。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写信、打电话、视频聊天等。
2.科学管理,关爱学生。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要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鼓励、帮助,在学习上予以优先辅导,生活上予以优先照顾,活动上予以优先安排;各班级应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要全面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采取科学的教育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对于他们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并加以耐心引导和教育;定期家访并举办监护人座谈会,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深入交流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形成家校合力;开展心理咨询,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3.创造环境,促进成长。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仅靠家长和学校还远远不够,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专门指导机构等,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编辑:孟刚
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已十分普遍,在农村,则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笔者认为,要教育好他们,需要家长、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缺乏指导,学习成绩欠佳。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不高,要求不严,在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另一方面,委托监护人对其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多是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担当。这一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和农活,这使得他们不但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而且也无法给予留守儿童以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2.自由散漫,存在认知偏差。在留守儿童的监护过程中,委托监护人多是一味放纵,百般溺爱,会尽力满足其物质需要,但却很少能够关注其内心世界,对其行为更是缺乏有效引导。此外,这部分儿童的家长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产生一种愧疚心理,他们常通过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讨好孩子,这种行为极易使孩子产生“读书无用”、“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等错误认识。
3.情感饥饿,引发心理障碍。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却被迫与父母分开,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委托监护人也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其情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引发他们焦虑、自闭、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4.行为不良,缺乏自律意识。留守儿童和委托监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只要不犯大错,委托监护人对他们的行为一般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学校和家庭之间在衔接上存在“真空”,致使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此外,部分留守儿童自律意识很差,同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其伤人或被伤害情况在校内外时有发生。
二、教育策略
1.明确责任,加强交流。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与学校、社会共同把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好。一方面,应加强与委托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主动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予以指导,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要全面、细致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及心理变化,并明确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与期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谅解家长的所作所为。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写信、打电话、视频聊天等。
2.科学管理,关爱学生。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要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鼓励、帮助,在学习上予以优先辅导,生活上予以优先照顾,活动上予以优先安排;各班级应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要全面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采取科学的教育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对于他们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并加以耐心引导和教育;定期家访并举办监护人座谈会,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深入交流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形成家校合力;开展心理咨询,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3.创造环境,促进成长。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仅靠家长和学校还远远不够,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专门指导机构等,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