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准确而全面地定义了什么是写作。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师如何指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以“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写作,就像是新生婴儿一样,都是从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进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 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话可写。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呢?首先,学生肚子里“墨水”不够多,自然写不出文章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适当地补充课外阅读,在博览中拓宽语言积累。积累语言,并不是局限于“读”,而应该有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很多种,可以是摘抄型、提纲型、感受型、想象型读书笔记,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只有是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情,他才不会“无米下锅”,无话可写,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才更加富有灵性。最后,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体验,不打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学生营造写作“气场”,不限制孩子思维的发散,多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达,更要创新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以“交流”丰富作文内容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创作“变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之后,教师应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让自己的思维听得见——即让自己听得见、让同学听得见、让老师听得见。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系统编排,整个单元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写作,具有连贯性。在教学了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之后,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就藏在生活的点滴当中,那么,教师可引导孩子去回忆:在你父母的爱还藏在生活的哪些细节中?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的细节,教师可创设多种学习形式,如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起更多的共鸣,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父母的爱的细微之处。学生通过倾听、回忆、表达,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有话想说,才会有内容可写。
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创设口语交际与写作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从“说”慢慢过渡到“写”。
三、以“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师在习作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授人以渔”。
1.仿写
仿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针对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仿写绘本是不错的选择。绘本的语言大多数是较为精炼、生动幽默的,有时候又富有诗意,与细腻精美的画面相得益彰。例如《老鼠,小心!》中“无人叩响的房门左晃右摇,每当大风呼啸,仿佛就要倾倒似的。”“如日落般安静,一个影子悄悄潜行。”这些语言的细腻,是学生写作最好的素材。当然,情节中涉及的“一波三折”写法,也是学生仿写的素材。仿写是一个慢慢填补孩子语言上的空白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丰富的词语等展开仿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跟孩子共读,积累,让孩子的写作语言变得鲜活起来。
2.补白
補白,是对积累的语言、习得的方法的一种迁移实践。补白,通常是是对课文情节进行合理的补白,也可抓住关键词补白,亦可抓结尾、抓课文插图补白。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以及多年后英子的来信思考:英子在向大家深深鞠躬时会想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开展相应的“内心独白式”补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关注细节
学生总是担心习作字数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对细节的关注不足。学生可通过插图、文字的细节大胆地想象,从细小线索去发现情节,根据表情和动作去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充实习作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把句子变“胖”、变“活”。例如,以下三个句子:①张三说:“我真的做不到”。②张三无可奈何地说:“我真的做不到”。③张三耸耸肩,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我真的做不到”,三个句子对比之后不难发现第三个句子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的添加,使整体的画面感更强了,句子不仅“胖”了,也“活”了。
在习作的世界里,每一个文字都应该是能呼吸的,它们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表达与创作,18世纪的意大利法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说道:“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师应尊重、呵护这颗“天生的诗人”的种子,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让他们能在“写作”这片大草原上自由的驰骋。
一、以“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写作,就像是新生婴儿一样,都是从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进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 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话可写。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呢?首先,学生肚子里“墨水”不够多,自然写不出文章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适当地补充课外阅读,在博览中拓宽语言积累。积累语言,并不是局限于“读”,而应该有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很多种,可以是摘抄型、提纲型、感受型、想象型读书笔记,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只有是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情,他才不会“无米下锅”,无话可写,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才更加富有灵性。最后,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体验,不打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学生营造写作“气场”,不限制孩子思维的发散,多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达,更要创新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以“交流”丰富作文内容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创作“变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之后,教师应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让自己的思维听得见——即让自己听得见、让同学听得见、让老师听得见。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系统编排,整个单元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写作,具有连贯性。在教学了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之后,孩子认识到父母的爱就藏在生活的点滴当中,那么,教师可引导孩子去回忆:在你父母的爱还藏在生活的哪些细节中?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的细节,教师可创设多种学习形式,如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起更多的共鸣,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父母的爱的细微之处。学生通过倾听、回忆、表达,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有话想说,才会有内容可写。
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创设口语交际与写作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从“说”慢慢过渡到“写”。
三、以“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师在习作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授人以渔”。
1.仿写
仿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针对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仿写绘本是不错的选择。绘本的语言大多数是较为精炼、生动幽默的,有时候又富有诗意,与细腻精美的画面相得益彰。例如《老鼠,小心!》中“无人叩响的房门左晃右摇,每当大风呼啸,仿佛就要倾倒似的。”“如日落般安静,一个影子悄悄潜行。”这些语言的细腻,是学生写作最好的素材。当然,情节中涉及的“一波三折”写法,也是学生仿写的素材。仿写是一个慢慢填补孩子语言上的空白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丰富的词语等展开仿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跟孩子共读,积累,让孩子的写作语言变得鲜活起来。
2.补白
補白,是对积累的语言、习得的方法的一种迁移实践。补白,通常是是对课文情节进行合理的补白,也可抓住关键词补白,亦可抓结尾、抓课文插图补白。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以及多年后英子的来信思考:英子在向大家深深鞠躬时会想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开展相应的“内心独白式”补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关注细节
学生总是担心习作字数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对细节的关注不足。学生可通过插图、文字的细节大胆地想象,从细小线索去发现情节,根据表情和动作去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充实习作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把句子变“胖”、变“活”。例如,以下三个句子:①张三说:“我真的做不到”。②张三无可奈何地说:“我真的做不到”。③张三耸耸肩,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我真的做不到”,三个句子对比之后不难发现第三个句子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的添加,使整体的画面感更强了,句子不仅“胖”了,也“活”了。
在习作的世界里,每一个文字都应该是能呼吸的,它们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表达与创作,18世纪的意大利法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说道:“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师应尊重、呵护这颗“天生的诗人”的种子,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让他们能在“写作”这片大草原上自由的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