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其重要作用不可小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充分发挥不同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朗读 默读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亦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的确,阅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其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关于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充分发挥不同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朗读实践,读出文章情味理趣
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因此,众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读”占鳌头。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阅读方法中,“朗读”更为传统、更为实用、更为行之有效。“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精美的课文,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涵咏,才能品味出其语言文字的美妙,领悟出其思想情感的细腻,鉴赏出篇章结构的严谨。总之,感知文章内容靠朗读,理解句子内涵靠朗读,欣赏文章语言靠朗读,记忆精彩段落靠朗读,写作文章也靠朗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了“朗读”这个手段,要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朗读习惯。感情朗读是一种“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思于心、入于脑”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对于阅读教学尤其对于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来说,是功不可没的。朗读可以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朗读先求准确,再求生动。“准确”是指读音标准、节奏无误、语调规范;“生动”是指能体会文字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恰当的语气语调形象地传达出来。朗读提倡自然,不矫情做作、拿腔捏调。一篇课文,只有引导学生去朗读(诵读)、去涵咏、去揣摩、去感悟,才能读出情味,读出理趣,才能欣赏出文章的美妙之处,才能得到启迪,引发共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对所教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从作者介绍到时代背景的讲述,从分析词句讲到理清文章结构,从总结写作特点到概括主题思想,繁琐的分析、讲解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用自己的声音感知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好比面对一桌美味佳肴,学生只能远观而不能亲自品尝,只能察其色而不能品其味。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能拒绝朗读,缺失了朗读,语文教学就会黯然失色。
二、注重默读训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习惯
朗读便于传情、便于记忆,而默读便于思考、便于感悟。默读同朗读一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默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交流,促进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理解语言内涵。这是因为“默读”不需出声,没有发音动作,它是视觉接受语言符号信息之后,直接传输给大脑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有利于捕捉到更多的信息。默读这种阅读方式还能够促进学生读、思结合,促进学生用心与文本直接交流、对话,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流连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能够让学生沉浸于静心思考与独立感悟的语文学习境界之中。学生在默读过程中遇到描写精彩的语段,可以停下来反复咀嚼、品味;读到疑惑之处,可以用心揣摩、思考,享受阅读乐趣……总之,默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默读这种阅读方式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默读”训练不可或缺,默读作用功不可没。关于默读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体现出阅读的实效性;二是有利于学生潜心会文,体现出阅读的自主性;三是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体现出阅读的个性化。
三、实现精读与略读的相互配合,增强阅读效果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为此,他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的概念。他认为“精读”的要求“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努力去理解每一篇选文的精蕴,认真去揣摩每一篇选文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于是,他主张建立“精读”与“略读”两种阅读课型。笔者认为,叶先生的这种阅读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仍有着鲜活的指导意义。执教一篇课文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地阅读、分析,而应该根据编者的意图和教材的特点,锁定重点语段,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对于次要内容则要进行“略读”,粗知大意和梗概即可。“精读”在于欣赏、玩味,领略句子内涵及表现形式的恰当、美妙;“略读”在于迅速捕捉信息,得其纲要,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精读与略读的相互配合,可以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期待等机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差异,提高指导阅读的水平,真正让学生有效投入到阅读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实践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不断提高自主感悟能力,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童丽.以读为本,读中感悟[J].新课程(下),2012(03).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8).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朗读 默读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亦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的确,阅读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其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关于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充分发挥不同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朗读实践,读出文章情味理趣
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因此,众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读”占鳌头。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阅读方法中,“朗读”更为传统、更为实用、更为行之有效。“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精美的课文,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涵咏,才能品味出其语言文字的美妙,领悟出其思想情感的细腻,鉴赏出篇章结构的严谨。总之,感知文章内容靠朗读,理解句子内涵靠朗读,欣赏文章语言靠朗读,记忆精彩段落靠朗读,写作文章也靠朗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了“朗读”这个手段,要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朗读习惯。感情朗读是一种“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思于心、入于脑”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对于阅读教学尤其对于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来说,是功不可没的。朗读可以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朗读先求准确,再求生动。“准确”是指读音标准、节奏无误、语调规范;“生动”是指能体会文字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恰当的语气语调形象地传达出来。朗读提倡自然,不矫情做作、拿腔捏调。一篇课文,只有引导学生去朗读(诵读)、去涵咏、去揣摩、去感悟,才能读出情味,读出理趣,才能欣赏出文章的美妙之处,才能得到启迪,引发共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对所教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从作者介绍到时代背景的讲述,从分析词句讲到理清文章结构,从总结写作特点到概括主题思想,繁琐的分析、讲解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用自己的声音感知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好比面对一桌美味佳肴,学生只能远观而不能亲自品尝,只能察其色而不能品其味。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能拒绝朗读,缺失了朗读,语文教学就会黯然失色。
二、注重默读训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习惯
朗读便于传情、便于记忆,而默读便于思考、便于感悟。默读同朗读一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默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交流,促进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理解语言内涵。这是因为“默读”不需出声,没有发音动作,它是视觉接受语言符号信息之后,直接传输给大脑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有利于捕捉到更多的信息。默读这种阅读方式还能够促进学生读、思结合,促进学生用心与文本直接交流、对话,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流连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能够让学生沉浸于静心思考与独立感悟的语文学习境界之中。学生在默读过程中遇到描写精彩的语段,可以停下来反复咀嚼、品味;读到疑惑之处,可以用心揣摩、思考,享受阅读乐趣……总之,默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默读这种阅读方式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默读”训练不可或缺,默读作用功不可没。关于默读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体现出阅读的实效性;二是有利于学生潜心会文,体现出阅读的自主性;三是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体现出阅读的个性化。
三、实现精读与略读的相互配合,增强阅读效果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为此,他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的概念。他认为“精读”的要求“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努力去理解每一篇选文的精蕴,认真去揣摩每一篇选文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于是,他主张建立“精读”与“略读”两种阅读课型。笔者认为,叶先生的这种阅读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仍有着鲜活的指导意义。执教一篇课文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地阅读、分析,而应该根据编者的意图和教材的特点,锁定重点语段,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对于次要内容则要进行“略读”,粗知大意和梗概即可。“精读”在于欣赏、玩味,领略句子内涵及表现形式的恰当、美妙;“略读”在于迅速捕捉信息,得其纲要,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精读与略读的相互配合,可以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期待等机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差异,提高指导阅读的水平,真正让学生有效投入到阅读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实践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不断提高自主感悟能力,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童丽.以读为本,读中感悟[J].新课程(下),2012(03).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