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担负起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用相融;教学理念;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二者所说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抓住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说到底还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当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一、遵循规律,将“用”融于教学理念中
(一)重“运用表达”,轻“理解分析”
语文教学除了抓好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还要把语言的表达运用、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训练。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不变的,要提高语言运用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就得相应地降低“理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在理解、分析课文的头上狠狠地砍上一刀”,减少教师的活动量,坚决摒弃喋喋不休地讲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微言大义地发挥、挖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深奥的分析理解要堅决地降下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二)淡化语文知识性,突出语文工具性
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将“用”融入教法转化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说,钢铁是“学习”熔化的,钢铁是“运用”炼成的。语文能力同样如此,不仅要在学习中学,更要在运用中练。
第一,语言训练从“学习”转向“运用”。如《燕子》一课中第一自然段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教法:1.让学生读课文,学习抓住特点;2.口述语段,运用“抓”的特点。
第二,内容理解从“学习”转向“运用”。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教材提示:“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我觉得学生难以画出来。教法:1.找出关键词语,画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句子和表示细丝变化的词(初运用);2.演一演,理解往上爬的原理;3.揣摩品味,内化语言,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第三,学法指导从“学习”转向“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语言材料,使课文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榜样,这样学生必能对阅读材料进行表达的迁移。许多语文老师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做过不少尝试,总结出美化语言的方法:巧用多种修辞、善用各种句式、注重细节描写、精心选用字词等。这些方法固然不错,但如果不能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就会使教学流于肤浅,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表达才会越有神。”
三、不失时机,将“用”融于课堂生成中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课文《争吵》刚教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做准备,王佳琳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委屈地说:“老师,金海把我的钢笔摔坏了。”“摔坏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起她的钢笔,仔细一看,只见她的钢笔头有点歪了。“走,找他问问去。”我拿着参考资料和她向教室走去。来到教室门前,我把金海叫出来问道:“你为啥把王佳琳的钢笔摔坏?”他争辩道:“没有,我是跑过时不小心碰到地上的。”“你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金海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嘛!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双方发生争吵的情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金海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碰坏了别人的钢笔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金海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王佳琳,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来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金海表现得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与王佳琳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王佳琳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四、活用教材,将“用”融于语言训练中
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点进行练习设计,能促使学生与文本语言相生相长。《花的勇气》一文中,可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绘小花色彩、形态和数量的词语,通过朗读体会小花的美丽、可爱及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感受作者观察描写的有序、细致,并尝试积累运用。《笋芽儿》一文写道:“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教师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笋芽儿钻出地面还看到了什么?”只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练习,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立足文本语言,不仅感受了文中语言的形象、细腻和有序表达,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结构,是训练学生“句、段”学习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五年级语文《莫高窟》就是一篇典型的训练范例,里面出现基本的段落形式:总分结构,还有一些基本句式,如比喻句、排比句,学习此文后,可以仿写一篇家乡风景的习作;注重对一些特定事物的描写方法。又如《泉城》(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第一自然段,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绘济南泉水的形态特点,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读读,而后进行仿寫。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有的像飞翔的小鸟,有的犹如活泼的小猫,有的仿佛奔驰的骏马,有的宛如威武的狮子……”学习和掌握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句式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笔。
五、巧妙设计,将“用”融于语言积累中
从阅读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口语能力,还是作文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基础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法。学生学习知识,应该是为了运用,如果不是这样,知识永远是死的,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全面素养的提高将毫无用处。
如《大瀑布的葬礼》,为积累文中描写瀑布壮观景色的优美文段,我在教学中架设了三级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同化。
1.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壮观景象,想象画面,感受其美。
2.运用语言,感受语言,让学生用“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震耳欲聋,从天而降,世外桃源,流连忘返”等语言描述瀑布美景。
3.借助语言,落实内化,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大海》。
学习了好几个歇后语以后,我出了个题目:“班上的李敏同学被老师叫进了办公室,此刻,她的心情是什么?”请同学们用一个歇后语来形容李敏的心情。因为我们已经背诵并且默写过所有的书上出现的歇后语了,我对此满有把握。可是,没想到的是,竟有好几个同学填写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或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很多老师自以为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明白,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学习知识,没有理解自己背的是什么,没有理解这些歇后语可以用在哪些合适的地方。老师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到他们能否顺利地接受,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让他们懂得这些歇后语的真正含义。
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担负起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用相融;教学理念;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二者所说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抓住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说到底还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当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一、遵循规律,将“用”融于教学理念中
(一)重“运用表达”,轻“理解分析”
语文教学除了抓好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还要把语言的表达运用、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训练。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不变的,要提高语言运用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就得相应地降低“理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在理解、分析课文的头上狠狠地砍上一刀”,减少教师的活动量,坚决摒弃喋喋不休地讲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微言大义地发挥、挖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深奥的分析理解要堅决地降下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二)淡化语文知识性,突出语文工具性
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将“用”融入教法转化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说,钢铁是“学习”熔化的,钢铁是“运用”炼成的。语文能力同样如此,不仅要在学习中学,更要在运用中练。
第一,语言训练从“学习”转向“运用”。如《燕子》一课中第一自然段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教法:1.让学生读课文,学习抓住特点;2.口述语段,运用“抓”的特点。
第二,内容理解从“学习”转向“运用”。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教材提示:“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我觉得学生难以画出来。教法:1.找出关键词语,画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句子和表示细丝变化的词(初运用);2.演一演,理解往上爬的原理;3.揣摩品味,内化语言,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第三,学法指导从“学习”转向“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语言材料,使课文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榜样,这样学生必能对阅读材料进行表达的迁移。许多语文老师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做过不少尝试,总结出美化语言的方法:巧用多种修辞、善用各种句式、注重细节描写、精心选用字词等。这些方法固然不错,但如果不能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就会使教学流于肤浅,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表达才会越有神。”
三、不失时机,将“用”融于课堂生成中
《争吵》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课文《争吵》刚教完,班内就发生了争吵。站在办公桌前,我正为下节课做准备,王佳琳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委屈地说:“老师,金海把我的钢笔摔坏了。”“摔坏了没有?”我连忙转过身,拿起她的钢笔,仔细一看,只见她的钢笔头有点歪了。“走,找他问问去。”我拿着参考资料和她向教室走去。来到教室门前,我把金海叫出来问道:“你为啥把王佳琳的钢笔摔坏?”他争辩道:“没有,我是跑过时不小心碰到地上的。”“你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行!”看着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伸着脖子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平静地对金海说:“咱们刚学完了《争吵》,你俩就争吵起来了,很及时嘛!课堂上咱们认真地讨论过遇到双方发生争吵的情况时,应该怎样做呢?”“想对方的可爱。如果是自己错了,就主动向对方道歉。”金海对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进一步和颜悦色地问,“碰坏了别人的钢笔就应该向人家主动道歉。”“我错了,老师。”金海立刻醒悟过来,接着把头转向王佳琳,真诚地说:“对不起!”“没关系。”两个孩子脸上马上没有了怒容。
走进教室,我立刻改变了这节课原来的计划,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刚才,金海表现得不错!学了《争吵》一课,虽然刚与王佳琳发生了争吵,但老师一提醒,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王佳琳认了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这样做。这节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四、活用教材,将“用”融于语言训练中
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点进行练习设计,能促使学生与文本语言相生相长。《花的勇气》一文中,可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绘小花色彩、形态和数量的词语,通过朗读体会小花的美丽、可爱及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感受作者观察描写的有序、细致,并尝试积累运用。《笋芽儿》一文写道:“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教师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笋芽儿钻出地面还看到了什么?”只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练习,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立足文本语言,不仅感受了文中语言的形象、细腻和有序表达,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结构,是训练学生“句、段”学习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五年级语文《莫高窟》就是一篇典型的训练范例,里面出现基本的段落形式:总分结构,还有一些基本句式,如比喻句、排比句,学习此文后,可以仿写一篇家乡风景的习作;注重对一些特定事物的描写方法。又如《泉城》(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第一自然段,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绘济南泉水的形态特点,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读读,而后进行仿寫。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有的像飞翔的小鸟,有的犹如活泼的小猫,有的仿佛奔驰的骏马,有的宛如威武的狮子……”学习和掌握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句式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笔。
五、巧妙设计,将“用”融于语言积累中
从阅读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口语能力,还是作文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基础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法。学生学习知识,应该是为了运用,如果不是这样,知识永远是死的,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全面素养的提高将毫无用处。
如《大瀑布的葬礼》,为积累文中描写瀑布壮观景色的优美文段,我在教学中架设了三级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同化。
1.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壮观景象,想象画面,感受其美。
2.运用语言,感受语言,让学生用“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震耳欲聋,从天而降,世外桃源,流连忘返”等语言描述瀑布美景。
3.借助语言,落实内化,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大海》。
学习了好几个歇后语以后,我出了个题目:“班上的李敏同学被老师叫进了办公室,此刻,她的心情是什么?”请同学们用一个歇后语来形容李敏的心情。因为我们已经背诵并且默写过所有的书上出现的歇后语了,我对此满有把握。可是,没想到的是,竟有好几个同学填写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或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很多老师自以为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明白,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学习知识,没有理解自己背的是什么,没有理解这些歇后语可以用在哪些合适的地方。老师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到他们能否顺利地接受,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让他们懂得这些歇后语的真正含义。
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担负起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