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具体地讲,是指教学内容来自生活,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
二、《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使教学本质回归生活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习惯,从经验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2.关注社会,使教学资源源于生活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推进学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教学的唯一课堂,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
如《新朋友 新伙伴》中,设计出小朋友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介绍的机会,让孩子在做游戏的情景中去大胆而又开心的完成对自己的介绍,在儿童自我介绍的时候老师通过轻声的话语帮助胆怯害羞的孩子克服自身的局限,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通过在生活中对自己好朋友的观察,然后将你的观察融入到你的画中去,教师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后,可通过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最后教师引领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3.强化情感,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
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他们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如教材中第一单元的《我背上了新书包》,教师就可以及时的利用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学校有着新的体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让孩子认识新的学习环境,理解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角色的变化、熟悉校园环境、并逐步做到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生活、新的朋友、新的桌椅、新的书本……通过特定的模拟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4.创设情景,使教学主体体验生活
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能够找到自己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共鸣,能够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这样也就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而这种参与的快乐又大大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
5.知行合一,使教学效果服务生活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要源于生活,要为儿童的现在及以后的生活服务,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以促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主动寻找实践场所,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奠基。
例如,如《平安回家》这一课中,就可以通过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仔细的观察一些交通标志并了解其含义,学会看标志行动,让孩子在看中学,在学中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引起孩子的思考。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不规定几个人为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构思去自由组织小组,自由分工的形式来表演红绿灯亮时的做法,以及看见不通的交通标志时,如果你是驾驶员该怎样做的情景,如果你是行人过马路时该怎么做得情景。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去帮助孩子怎样合作互助的完成开展活动,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为让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创造有效的条件,从而体现出了教学的开放性。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具体地讲,是指教学内容来自生活,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
二、《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使教学本质回归生活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习惯,从经验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2.关注社会,使教学资源源于生活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推进学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教学的唯一课堂,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
如《新朋友 新伙伴》中,设计出小朋友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介绍的机会,让孩子在做游戏的情景中去大胆而又开心的完成对自己的介绍,在儿童自我介绍的时候老师通过轻声的话语帮助胆怯害羞的孩子克服自身的局限,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通过在生活中对自己好朋友的观察,然后将你的观察融入到你的画中去,教师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后,可通过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最后教师引领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3.强化情感,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
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他们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如教材中第一单元的《我背上了新书包》,教师就可以及时的利用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学校有着新的体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让孩子认识新的学习环境,理解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角色的变化、熟悉校园环境、并逐步做到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生活、新的朋友、新的桌椅、新的书本……通过特定的模拟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4.创设情景,使教学主体体验生活
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能够找到自己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共鸣,能够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这样也就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而这种参与的快乐又大大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
5.知行合一,使教学效果服务生活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要源于生活,要为儿童的现在及以后的生活服务,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以促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主动寻找实践场所,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奠基。
例如,如《平安回家》这一课中,就可以通过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仔细的观察一些交通标志并了解其含义,学会看标志行动,让孩子在看中学,在学中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引起孩子的思考。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不规定几个人为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构思去自由组织小组,自由分工的形式来表演红绿灯亮时的做法,以及看见不通的交通标志时,如果你是驾驶员该怎样做的情景,如果你是行人过马路时该怎么做得情景。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去帮助孩子怎样合作互助的完成开展活动,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为让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创造有效的条件,从而体现出了教学的开放性。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