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形势逐渐乐观。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传播模式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传播方式由戏曲演出、博物馆等线下宣传逐步扩大到线上交互。此外,数字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网络与数字化发展成为全球文化传播新的方式,文化传播总体呈现出“数字化”趋势。
关键词:戏曲文化 保护与传播 数字化 立体化保护
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傳播现状
(一)传统戏曲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
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使得追随大众审美的当代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新的传播方式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
1.戏曲文化类网站的传播现状
根据调查,戏曲的网络服务在互联网上是相对较少的。我们对现有的戏曲网站展开了分类对比,根据戏曲网站特点及访问量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权威网站,如戏剧网、中国戏曲网、央视网等。此类网站因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多样性,访问量偏高,同时因为过于严肃的风格,导致实际的传播性效果不是很好;第二类是知名大型网站,以吹月网、神州戏曲网等为代表。此类网站服务性能较强,模块分明,配色清晰活泼,实用性大于第一类网站;第三类则是小众网站,以隔三差五戏曲网为例。这类网站内容无主题性,及时性较差,存在较大排版问题。
由此可见,戏曲文化传播网站之间水平差距较大且各有缺点,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2.戏曲文化类手机软件的传播现状
目前在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戏曲类手机软件有“戏缘”“戏曲多多”“妈妈的戏曲”“黄梅迷”等。“戏曲多多”“妈妈的戏曲”包含戏曲剧种丰富,以视频传播为主,附加娱乐、广场舞、健康养生等功能分类。这类以中老年为主要目标群体的手机软件目标指向明确、功能较少、设计感弱、实用性强。而“戏缘”这类互动性较强的手机软件,除了提供戏曲视频的功能以外,还具有直播、名家剧团、唱戏、戏友圈、商城等功能。另一些下载量较低的戏曲类软件经常出现功能设置不全、闪退、加载失败的状况且设计感极低、广告植入量过度,用户评价较差。质量较高、用户满意度较高的戏曲类手机软件数量较少,并且目标群众范围较小。
3.戏曲文化在自媒体的传播
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它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导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微博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交平台,戏曲在该平台的传播远远不及新的潮流文化传播。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纳为:微博主体用户对戏曲的关注度较低,戏曲的传播力度不够等。与微博相比,微信的传播接纳度要高很多,微信在我国是从老至幼都在用的平台,操作更加简单。戏曲类微信公众号较多,且原创文章较多,针对的用户群体较为明确。
(二)传统戏曲文化的线下传播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戏曲艺术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的戏剧和曲艺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类别,它具有“非遗”的传播特性,是活态流变并依靠人类口头传播的,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近年来,人们为这些活态文化开发非遗馆、旅游产业、文创产品等项目来保护和发展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目前国内的戏曲博物馆数量在逐渐增多,“北京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等都在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些戏曲博物馆多数以文物展品成列为主,通过实物展示来说明和介绍展品背后的戏曲故事,加以配合新媒体的运用,多角度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少数几个博物馆会设有“演出剧场”不定期进行戏曲演出,此外还设有学术研究室、教育培训室等。例如位于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目前,像广州粤剧博物馆这样全方位保护和传播戏曲文化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了,大家开始意识到多种方式保护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除了设置戏曲博物馆,中国各地区“戏剧艺术节”“曲艺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例如,2018年10月,第五届当代小剧场京剧艺术节在繁星戏剧村举行。像这种小剧场形式的曲艺节在全国有很多,曲艺节期间不仅会出演传统的戏曲,也会出现经过创新改编的现代戏。曲艺节在宣扬传统的戏曲文化的同时加入创新元素,与时俱进,在地区范围内产生非常积极的传播效果。
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方法
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中华传统文化全球传播呈现出“数字化”趋势。传统的传播模式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与数字化發展为全球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方式。
(一)“敦煌壁画”“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目前,由敦煌研究院主导,多方联手进行了敦煌数字化工程虚拟莫高窟’的建设。“数字洞窟”通过数字展示技术让游客置身其中全方位的近距离体会敦煌文化的魅力,数字化技术让敦煌艺术在得以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更加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建设上也有较大的投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故宫博物馆开始使用数字影像式、触控交互式、手持终端交互式等数字媒体的传播方式。”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在数字化的博物馆内,游客可以实时了解每件照片背后的信息,通过数字地图可以游览故宫每一栋建筑,通过VR影院可以体验古人生活,通过“数字屏风”可以试穿古代服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管理、保护与传播的效率。
(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方式
1.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原有的陈列方法、优化戏曲文化的“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也增加观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求知兴趣。像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数字化手段的形式一样,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戏曲文化的结合也可以让观众体验到新鲜有趣的传播方式。 2.新媒体与传统戏曲文化的结合
游戏、动漫和影视在当代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把传统戏曲文化与游戏和影视等有机结合。例如,把戏曲元素加入游戏中,玩家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戏曲文化,制作关于戏曲文化的动画电影可以通过娱乐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到戏曲背后的故事。
总而言之,当今人们的沟通方式、教育模式、娱乐方法都发生了改变,数字化传播方式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得到更好传播。
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立体化保护
就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而言,整体、全面的保护核心是活的继承,使它可适应生活和生产,与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匹配,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
(一)数据库和博物馆的建立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依赖于每一个具体的措施,相对独立和分散。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高科技方式,对中国戏曲文化进行系统和的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其次是建设中国戏曲艺术博物馆,既可以是实体博物馆,也可以是网络数字化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系统性收藏和保存,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亲身体验,交流互动,增加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保护。
(二)互动型演出活动的开展
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演出,组织特色节庆活动,推动戏曲文化的数字化创作与制作。戏曲文化的艺术节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并了解到戏曲艺术,组织特色节庆活动能让观众参与其中体验戏曲文化艺术,扩展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将戏曲文化进行数字化娱乐化的创作与制作,使之可以融入到影视、游戏、动画、表演等当代娱乐化活动之中,是保护戏曲艺术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
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可积极展开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展示。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结语
中國传统的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各部门都开始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进行实体保护,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一些保护措施。传统的方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新的媒体方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传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楠.北京故宫藏绘画艺术的数字媒体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7.
[2]刘正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戏曲文化 保护与传播 数字化 立体化保护
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傳播现状
(一)传统戏曲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
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使得追随大众审美的当代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新的传播方式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
1.戏曲文化类网站的传播现状
根据调查,戏曲的网络服务在互联网上是相对较少的。我们对现有的戏曲网站展开了分类对比,根据戏曲网站特点及访问量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权威网站,如戏剧网、中国戏曲网、央视网等。此类网站因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多样性,访问量偏高,同时因为过于严肃的风格,导致实际的传播性效果不是很好;第二类是知名大型网站,以吹月网、神州戏曲网等为代表。此类网站服务性能较强,模块分明,配色清晰活泼,实用性大于第一类网站;第三类则是小众网站,以隔三差五戏曲网为例。这类网站内容无主题性,及时性较差,存在较大排版问题。
由此可见,戏曲文化传播网站之间水平差距较大且各有缺点,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2.戏曲文化类手机软件的传播现状
目前在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戏曲类手机软件有“戏缘”“戏曲多多”“妈妈的戏曲”“黄梅迷”等。“戏曲多多”“妈妈的戏曲”包含戏曲剧种丰富,以视频传播为主,附加娱乐、广场舞、健康养生等功能分类。这类以中老年为主要目标群体的手机软件目标指向明确、功能较少、设计感弱、实用性强。而“戏缘”这类互动性较强的手机软件,除了提供戏曲视频的功能以外,还具有直播、名家剧团、唱戏、戏友圈、商城等功能。另一些下载量较低的戏曲类软件经常出现功能设置不全、闪退、加载失败的状况且设计感极低、广告植入量过度,用户评价较差。质量较高、用户满意度较高的戏曲类手机软件数量较少,并且目标群众范围较小。
3.戏曲文化在自媒体的传播
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它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导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微博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交平台,戏曲在该平台的传播远远不及新的潮流文化传播。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纳为:微博主体用户对戏曲的关注度较低,戏曲的传播力度不够等。与微博相比,微信的传播接纳度要高很多,微信在我国是从老至幼都在用的平台,操作更加简单。戏曲类微信公众号较多,且原创文章较多,针对的用户群体较为明确。
(二)传统戏曲文化的线下传播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戏曲艺术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的戏剧和曲艺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类别,它具有“非遗”的传播特性,是活态流变并依靠人类口头传播的,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近年来,人们为这些活态文化开发非遗馆、旅游产业、文创产品等项目来保护和发展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目前国内的戏曲博物馆数量在逐渐增多,“北京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等都在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些戏曲博物馆多数以文物展品成列为主,通过实物展示来说明和介绍展品背后的戏曲故事,加以配合新媒体的运用,多角度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少数几个博物馆会设有“演出剧场”不定期进行戏曲演出,此外还设有学术研究室、教育培训室等。例如位于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目前,像广州粤剧博物馆这样全方位保护和传播戏曲文化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了,大家开始意识到多种方式保护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除了设置戏曲博物馆,中国各地区“戏剧艺术节”“曲艺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例如,2018年10月,第五届当代小剧场京剧艺术节在繁星戏剧村举行。像这种小剧场形式的曲艺节在全国有很多,曲艺节期间不仅会出演传统的戏曲,也会出现经过创新改编的现代戏。曲艺节在宣扬传统的戏曲文化的同时加入创新元素,与时俱进,在地区范围内产生非常积极的传播效果。
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方法
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中华传统文化全球传播呈现出“数字化”趋势。传统的传播模式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与数字化發展为全球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方式。
(一)“敦煌壁画”“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目前,由敦煌研究院主导,多方联手进行了敦煌数字化工程虚拟莫高窟’的建设。“数字洞窟”通过数字展示技术让游客置身其中全方位的近距离体会敦煌文化的魅力,数字化技术让敦煌艺术在得以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更加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建设上也有较大的投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故宫博物馆开始使用数字影像式、触控交互式、手持终端交互式等数字媒体的传播方式。”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在数字化的博物馆内,游客可以实时了解每件照片背后的信息,通过数字地图可以游览故宫每一栋建筑,通过VR影院可以体验古人生活,通过“数字屏风”可以试穿古代服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管理、保护与传播的效率。
(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方式
1.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许多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原有的陈列方法、优化戏曲文化的“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也增加观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求知兴趣。像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数字化手段的形式一样,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戏曲文化的结合也可以让观众体验到新鲜有趣的传播方式。 2.新媒体与传统戏曲文化的结合
游戏、动漫和影视在当代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把传统戏曲文化与游戏和影视等有机结合。例如,把戏曲元素加入游戏中,玩家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戏曲文化,制作关于戏曲文化的动画电影可以通过娱乐化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到戏曲背后的故事。
总而言之,当今人们的沟通方式、教育模式、娱乐方法都发生了改变,数字化传播方式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得到更好传播。
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立体化保护
就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而言,整体、全面的保护核心是活的继承,使它可适应生活和生产,与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匹配,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
(一)数据库和博物馆的建立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依赖于每一个具体的措施,相对独立和分散。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高科技方式,对中国戏曲文化进行系统和的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其次是建设中国戏曲艺术博物馆,既可以是实体博物馆,也可以是网络数字化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系统性收藏和保存,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亲身体验,交流互动,增加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保护。
(二)互动型演出活动的开展
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演出,组织特色节庆活动,推动戏曲文化的数字化创作与制作。戏曲文化的艺术节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并了解到戏曲艺术,组织特色节庆活动能让观众参与其中体验戏曲文化艺术,扩展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将戏曲文化进行数字化娱乐化的创作与制作,使之可以融入到影视、游戏、动画、表演等当代娱乐化活动之中,是保护戏曲艺术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
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传统戏曲文化创新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可积极展开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展示。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结语
中國传统的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各部门都开始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进行实体保护,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一些保护措施。传统的方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新的媒体方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传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楠.北京故宫藏绘画艺术的数字媒体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7.
[2]刘正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