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三同志永远活在我心中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x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铭三同志是一位智慧长者,是我的好上级和尊敬的师长。1979年8月2日,他走完了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惊回首,30年在眨眼间过去了,但我与铭三同志相识、相随、相知的近6年岁月,仍宛然在目,思之泫然。
  1971年底,铭三同志到新成立的吕梁地区工作,任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当时由部队支左军人任书记),我们就认识了。不过,我们之间第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已经到了1973年的春天。当时我和地委宣传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王鸣歧一起参加铭三召集的一个小型座谈会。在座的多是农口的领导,主题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政策问题。当时,基层的问题很多,生产停顿,干群矛盾突出,发言者对基层干部颇多指责。铭三突然点名说:“裕怀,你在农村住了3年多,你说说!”我略加思索,讲了一个观点:基层干部,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唯一组织资源。政策路线正确时,干好事的是他们;政策路线错误时,干坏事、祸害老百姓的可能也是他们,或者与他们直接有关。除了他们,我们在农村不可能找到别的替代力量。现在抓落实政策,组织农业生产,还得靠他们。铭三投来赞许的眼光予以鼓励。他是在观察我,考量我。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经验丰富、思想深刻的智慧长者。也就是在这次,我第一次听到他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谈话。他说:“农村的问题很多,但研究农村问题的人很少。农民没有积极性,农民穷,吕梁也富不了。我们地委领导机关,不管你考虑落实政策也好,干部选拔也好,都不能忘记农民!忘记了农民,那就是数典忘祖!”他又说:“痛定不思痛,还会有大痛!”这些话就像一块磁石,以巨大的力量吸引了我。铭三同志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对世界一切新生事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和敏感。他把年轻人看作一群精灵稚气的孩子,以长者的慈祥,智者的包容对待新调入地委工作的知青人员的一切。铭三善用辨证法,如臂使指,可以将复杂的事物抽丝剥茧,提炼到理性上去认识。
  当时军队支左,“军官管经济,胆子大,办法少”,决策往往和实际有距离。在地、县两级党政领导核心内部,团结合作、协调配合、推动工作的状况也比较差,支左的同志作决策,地方的同志不表态。针对这一问题,铭三在干部中反复强调:“团结是领导班子的生命,是我们有力量的保证。团结搞好了,讲话才有人听,做事才有威望。同志间相互宽容是维系团结的纽带。要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多姿多彩的个性,谅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揽权、不争功、不诿过,团结共事就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团结出了问题,一把手就是最大的失职。懂团结是一种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善于团结是党性修养的要求,也是品德高尚的标志。”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地、县两级班子较好地处理了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的关系,稳定了全区工作的大局。
  铭三同志要求各级干部要拒绝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要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他说,言皆出自肺腑才有感召力,才能说服人。他强调,一定要有站着说话的勇气,这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魄力和魅力的体现。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了各行各业进行整顿的要求。铭三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梳理各种问题,为整顿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时,省委为了充实和加强军队干部撤走后的地委班子,将李玉明同志从省委机关调任吕梁地委副书记。地委为了充实离石县的班子,决定调我任离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
  在决定了我的工作去向后,铭三找我谈话,他说:“地委对你的工作安排有两个考虑,第一是可以留地委任宣传部长,第二是到县里先任副书记,实际上是常务工作,锻炼一段时间后再主持县委工作。考虑到你的年龄(39岁)、学历等,还是到县里历练一段好。在我们国家,县是一个最完整的行政单元,也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单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是培养锤炼人才的大课堂。只要深入群众多问多想,就能学到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就能懂得国情、民情,就能学到治国理政的真本领。这个岗位干好了,发展的路子会更宽,也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希望。离石是吕梁地委所在地,学习的机会更多一点。县委书记田根栋农民出身,长期任县长,有工作经验,熟悉农业、财贸和县政府的全面工作,要虚心向他学习,支持他的工作。”
  他的这番教诲令我十分感动。我10年以后的发展,证明铭三同志的眼光是长远的,他言中了。他成就了我人生的转折。近40年过去了,他的话仍言犹在耳,我永生难以忘怀!他的话是耐想的,他的文字是耐读的,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这就是铭三同志特有的个性。
  


  到离石县委工作半个多月后,我去向铭三同志汇报县委关于整顿工作的建议。最后他告诫我:第一,多做工作,少揽权;第二,对其他同事的工作应多支持,少设卡。当然要把关,把关是为了支持别的同志搞好工作,这是出发点。把关时,有些问题可以依靠集体来做。他一再叮嘱我:“不要讲没有准备的话,要讲就要讲好。这不仅是指大会讲话,就是小会,包括领导核心的会,也是如此。”我说,我有信心。铭三同志立刻接着说:“有信心,也要加小心。”迄今思之,他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干好工作没有信心不行,不加小心也不行。这两条,我在后来的工作中都十分注意。
  从这一年的7月中、下旬开始,吕梁地委安排动员进行各行各业的整顿。铭三在报告中宣布,整顿工作主要是地、县两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和思想作风的整顿。组织整顿主要是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加强两级领导班子,要安排精通业务工作的干部参加领导班子工作,支持他们大胆放手地抓业务工作。而思想作风方面的整顿,时间需要更长一些,任务也更为艰巨。思想作风的整顿,要求我们认清各条战线政治工作的原则,认识到政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服务,要划清正确与错误的农村工作政策的界限,划清正确与错误的干部政策的界限。
  铭三同志的讲话,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干部群众,都说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大会,再也不能批判“唯生产力论”了。吕梁地委发动的整顿,从7月中旬开始,至11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掀起而被迫中断,虽然只有短短4个月,但是正气和正义得到伸张。这对吕梁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回忆往事,使我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铭三同志的党性、个性、政治智慧和思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对农村工作的思考、设想和付诸实施的努力。他要求“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想问题。这是工作作风问题,也是思想路线问题。只有眼睛向下,思想才能符合辨证唯物主义。”“了解上边精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上’,正是为了‘下’。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以实为准,不以‘风’为准。从实际出发最有生命力”。这是他几十年一贯的务实作风。针对吕梁山区十年九旱、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他很早就提出了系统治理的思路。实践证明,他的这些思路至今还在他工作过的雁北、吕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点:
  其一,积极倡导推动山区林业建设。他要求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荒沟,要一代接一代、一届接一届地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抓出成效,使吕梁山区绿起来。他要求:一要选择好树种,做到因地制宜;二要广泛动员、明确责任、有奖有罚、奖惩兑现;三要领导带头,严密组织,让群众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各县各公社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来吕梁以前,他在雁北工作时,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在风沙区植树造林不松懈,创造了大泉山的经验和右玉县绿起来、金沙滩面貌大变的经验。至今雁北人民仍然怀念这位身先士卒、植树造林的老书记。
  


  其二,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山区诸多矛盾的结合点,风沙、旱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贫困等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民。铭三同志坚决反对毁林开荒,他强调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他重视离石水土保持研究所(省水利厅派出机构)研究人员的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支持他们通过培训的方式向基层干部普及水土保持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又接受他们的意见,组织水保专业队,在沟道中进行淤地造坝、在山头上植树造林的试验,收到了成效。离石王家沟之所以成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成功典型,与铭三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他要求吕梁山区9县把水土保持列为水利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常年抓,不懈怠。逐步唤醒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很好地结合起来。坚持10年、20年,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这是吕梁人民治山治水的奋斗目标,也是对黄河减沙变清应作的历史贡献。
  其三,亲自抓山区的水源工程建设。铭三同志认为水源工程建设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水利投资利在当代,泽惠千秋。在黄土高原区,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是生命之水。他安排水利部门把全区可以建水库的主要流域加以规划,按水量与城市供水、农田灌溉要求排序,提出一个分期分批实现的意见。然后把前期工作搞扎实,投资概算、工期力求大体准确,误差尽量小一点。然后便根据规划组织实施,首先抓了离石县库容1700万立方的吴城水库开工建设,并支持进行高压水冲泥沙填坝的科学试验。
  到了1975年7月,吴城水库工程后期进入支付结算时资金断链,铭三同志亲自出马,带领我和地区水利局长乔贵江直接到省找省革委刘开基副主任进行汇报,及时争取到省水利建设资金的支持,保证了吴城水库的顺利建成。我们还按他的交代,同时把横泉水库、文峪河二库的建设规模、效益测算和投资概算,一并向刘开基副主任作简要的汇报,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在抓水源工程的同时,铭三同志还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特点,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以治旱改土为中心,平川抓水,山区改土,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具体说,有两个“坚持不懈”是带有战略性的、必须长期抓下去的根本措施:一是坚持不懈地开源节流,兴修水源工程,并把重点放在渠系配套、田面平整、节水灌溉上。二是坚持不懈地建设梯、坝、滩、垣为主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省委、省政府提出过人均2亩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这两个“坚持不懈”正是吕梁地区有针对性地实现这一目标的得力措施。
  其四,他提出科技兴牧,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具体要求是:品种要优种化、多样化;畜禽疫病防治要经常化、普遍化;饲养要研究饲料结构,提高饲料报酬。
  铭三同志勤勤任事,谦谦待人。他任地委第一书记、地委书记,在一个岗位上前后工作20余年,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功德感人,他的工作作风也很有特点,很值得学习。他做任何重要决策,始终坚持两条原则:
  第一、一定要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不单凭听听汇报、看看报告就拍板,也不凭以往的老经验决断新问题。
  第二、他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还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有关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尤其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来丰富完善或修正已有的见解和主张,实行民主决策。当年,吕梁地区的汾阳县、兴县、文水县有几位各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劳模,如贾宝执、宋树勋等,他们常年在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铭三同志非常重视这几位同志的意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铭三同志身为地委书记,作风平易近人,像我作为他的晚辈、下属,凡有事需要向他当面汇报、请示工作时,几乎是随时报告随时安排,从来没有误过事。在他面前汇报工作尽管照实去说,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在这样的领导同志手下工作,真是心情舒畅,使人有无限的积极性。
  铭三同志作为党所要求的优秀共产党员,具有合金般的品质,他永远是那样胸怀开阔,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的名位得失。即使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从未流露过一句带有情绪的言论。他心里想的总是工作,是大局,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他最后的岁月里,在京住院时,胡耀邦同志曾在1977年10月下旬与他长谈过一次,更增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他和我最后的话别时还说:“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希望,你要努力学习。”
  铭三同志虽然离开我们30年了,可是他的为人,他优良的工作作风,一直影响着我们,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活在我心中。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感怀,也让人遥想,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2009年3月10日)
   (责编 丁杰)
其他文献
巨款被劫    1950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福安中心支行将55亿人民币调拨给福鼎县支行,交由张辉等人组织押运回福鼎。当时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押运车,这笔款由9个民夫分9担挑运,每担重50余公斤。7月31日,在福安地区部队的护送下,和人民银行福鼎县支行业务员张辉以及福鼎县公安局派出的6名公安押运武装队一同从福鼎城关出发,穿越闽浙交界山区,走了7天7夜的路,7月29日到达福安地区。于8月1日上
期刊
他们戴着面具,在刀尖上跳舞。他们是《潜伏》中的余则成、《暗算》中的钱之江,是《007》中的詹姆斯·邦德……翻开历史,这些人物并非完全虚构,他们是“深海”吴石、“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风流倜傥的达斯科·波波夫。    “深海”吴石    1950年6月10日,戒备森严的台北街头笼罩着恐怖肃杀的气氛。青年公园水门外,马场町刑场,4名五花大绑的犯人被强令一字排开跪下,从左到右分别是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
期刊
在浑源县最南端浑源、灵丘、繁峙三县交界处的恒山脚下,有一个古老的城垣王庄堡镇。全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有3980户15243人,总耕地面积49000亩,唐河、马尾河贯穿其间,交通便利,水资源充足,无霜期125天,气候相对温暖,当地有栽植果树的传统,有水果之乡的美誉。王庄堡据于“两口一关”——即西河口、团城口、平型关之间,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王庄堡城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
期刊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是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    中国监察制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秦前的萌芽时期、秦朝至清朝的封建制度时期、清末至民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制度时期及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制度时期。本文所指的“中国古代”主要是指第二个时期。  (一)、萌芽时
期刊
2008年深秋时节,笔者从上海出发,借道新安江,踏上古徽州地界,顺天目山脉走势过浙皖边界昱岭关,进入黄山山脉,盘旋于老竹岭峻险山道。半个山坡淡黄色的杭白菊时而扑入视野,与巉岩绝壁映衬,造设了一种壮烈的情调。  胡适是上世纪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最有影响、又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之一。徽谚有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12岁的胡适,就是沿着这条徽杭古道走出皖南大山的
期刊
孔子一生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只有31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73岁。    一、孔子非常注重饮食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意思是鱼、肉败坏,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是应时的鲜味,不吃,不按规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调味作料不对,不吃。  “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酒不限量,但
期刊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历史之谜。百余年来,专家们对此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他败于不得人心,有的说他败于骄傲自满,有的说他败于腐化堕落等等,都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这些答案都不能解释一个问题:李自成占领北京时,他的军队浩浩荡荡100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与清军一触即溃,而且从此一蹶不振?  军队的战斗力为何突然这么低下呢?是这支部队的军纪涣散吗
期刊
深造    1943年2月2日,时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接中央电报,要苏北区党委和三师选调一批年轻有为、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前线和地方团以上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深造,准备迎接全国大反攻。  黄师长立即组织和抽调师属各旅和苏北区团以上干部数十人准备去中央党校学习。  鉴于日寇正大举猖狂地“扫荡”并“驻剿”盐阜区,黄师长指示:去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除师直、八旅(
期刊
“蒙特罗斯号”停靠安特卫普港时,我在《大陆每日邮报》上读到对克里本和埃塞尔的通缉令。有报道说他们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馆里被人发现,但很快又消失了。  当船离开港口向魁北克航行时,我无意中朝甲板张望,恰巧看到在救生艇旁边站着两个人。其中的一个紧紧抓住另一个的手臂。  我佯装散步朝他们走去,年长的那个人鼻梁两侧留有明显的痕迹,那是长期戴眼镜造成的;他的络腮胡子似乎刚剃掉,只留着一撮小胡子。另一个年轻人不
期刊
公元1946年4月14日——29日    我们集合,准备出发,但是由于空袭频繁,指挥官直到凌晨才下达出发的命令。俘虏营的大门最后一次为我们打开了,门外有一些当地的平民,大多数是妇女,在等着,请求我们把他们带走。有一个女人抱住了乔治·哈姆莱特的脖子,亲吻着他,求他把她带走。然而,我们谁也没有答应,大家列队离开了棚屋和铁丝网。就连那些与我们一道行进的看守也很高兴西去。由于他们害怕突进的俄国部队,因此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