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从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姿,到旭日初升的红色朝霞,从大江南北的青山绿水,到奇花异草的五彩缤纷,无不体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多彩……人们对于颜色的向往自古有之,但古代人主要是用天然染料染色的。由于天然染料产量极低,所以在古代是异常珍贵的。
满朝朱紫贵——一个时代的写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之一,从紫草中提取紫色染料进行染色就是一个重要的案例。春秋战国时,齐桓公的紫色服装就是用紫草进行染色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意思是说齐桓公当年爱穿紫色服装,从而确立了紫色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那时的齐国, 人们用5匹素绸子去换1匹紫绸子, 甚至都不易换到。
紫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和古代染色的重要原料。李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从其根中可以提取紫色染料,但是由于几百千克紫草才能得到几克紫色染料,因此紫色染料身价百倍,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戴紫色绸缎,以此来显示其高贵。难怪那时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
在日本,紫色同样与古代文化紧密相联。圣德太子规定用紫色制作十二阶冠位中最高位的冠帽。古罗马和腓尼基人使用的“帝王紫”是一种只有帝王们才能享用的天然染料。“帝王紫”是从地中海底的一种海螺中提取的一种紫色染料,据说8000个海螺可以得到1千克紫色染料,因来之不易而十分名贵。
朱元璋的红色情结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偏偏不爱紫色爱红色,他穿的礼服底色都为红色。要说朱元璋对红色的偏好,也许出自他之手的《红木樨》更能说明问题:“月宫移向日宫栽,引的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录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诗中的“轻红”就是“红木樨”的本色,从“轻红”到“丹心”的跳跃则更深化了这种颜色的内涵。
那么,红木樨到底为何物呢?原来,红木樨(红木犀)又称丹桂,是浙江象山的特产和名花。其实,丹桂只是桂花的一种,其花红者为丹桂,黄者为金桂,白者为银桂。象山出产红木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这里的水土气候特别适宜红木樨的栽培生长。桂花异香扑鼻,沁人心脾,独具魅力。因此我国古代把仕途得志者谓之“折桂”,古希腊人戴上桂花编成的“桂冠”,象征着荣誉和骄傲。
朱元璋崇尚红色,自然有他的道理。有人认为,朱元璋姓朱,朱为红色的意思,遂以“朱”为正色了。又因《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说法,所以自此紫色官服被废除了。那么,在当时是用什么染料染出红色“龙袍”的呢?
明代皇家服饰的所有颜色都取自植物,其中红色取自一种叫“苏枋”的常绿小乔木。在我国古代,苏枋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行血祛淤作用,常用于跌打损伤等症的治疗。苏枋的芯材浸液可作为红色染料,其根可作为黄色染料。
很早以前,在我国南方就用苏枋来进行染色了,并且有很高的知名度。说起明代皇家服饰的染色,那里面的讲究是非常多的,并且还得由专门的官员来监制。比如,利用苏枋染色,需要把苏枋煮上三四遍,然后兑进明矾水、绿矾水或胆矾水等,这样才可以对丝线或布料进行染色。这样的染色方法被称为“媒染法”。
那时侯,人们也许便已懂得了利用三原色进行颜色调配的道理了。其一为上述所说的红色,其二为取自栀子果实的明黄色,其三为由马兰或板蓝叶子发酵而得的靛蓝。有了这三原色,其他颜色就好配制了。不过,古人偶尔也会用到其他植物,如咖啡色或黑色可以由石榴汁染成。
穿越历史的“黄袍”
现在我们见识皇帝的黄袍,大多是出自清代。其实,黄色作为皇帝的御用色,并不是从清代开始的。在我国历史上穿黄袍的皇帝还有许多,跨越历史的年代也比较久远。
那么,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袍的皇帝呢?有学者认为,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袍的皇帝。在隋之前的皇帝是根本不穿黄袍的,而且那个时候黄色并不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士兵们也是可以穿黄色衣服的。
大约在唐明皇天宝年间,有人上奏要求把御用设施全部改为黄色,臣下一概不许用黄色。皇帝采纳这一建议后,黄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从此,黄袍成为了皇帝的“职业制服”,士兵们是禁止穿黄衫的。
从宋仁宗开始,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就连黄色也为皇帝所专用。这种制度一直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到了清代,这个规矩似乎就更加严明了。如果有人穿了件黄袍子,或者在自家的墙壁上粉刷了黄色,那可就要大祸临头了。据说清代平定青海叛乱有功的大将军年羹尧,就是因为出门用黄土铺道,并使用过鹅黄色荷包和黄色包袱,而成为判其死罪的罪名之一。
纵观不同朝代皇帝的黄袍,虽然都为黄色,但此黄非彼黄也。原来,清代之前的黄袍被称为“柘黄袍”,而清代的黄袍被称为“明黄袍”。尽管柘黄和明黄都曾经是黄袍的专用色,但这两种颜色其实是不同的:柘黄取之于柘木,而明黄取自栀子的果实。
柘树是我国著名的名贵树种,也是生长极为缓慢的树种之一。它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生长而形成乔木的,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柘树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其心材尤为珍贵和稀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描绘过柘树:这种树木可以用来染黄色或橙色,用它提取的染料叫柘黄,是天子衣服的色彩。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御用之色。
用柘木汁染成的黄色是一种杏黄色,而用栀子等染成的黄色是明黄色。栀子果实中的黄色素为一种直接染料,主要成分为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到清代时,统治者放开了“杏黄之禁”,而将“明黄色”作为帝王的御用之色。
通常,传统的丝绸都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说明染料植物的种类是很多的。常用的植物染料是植物染料品种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大类,除了可作为直接染料应用外,也可采取媒染方法进行染色。直接型植物染料是最多的,像槐花、荩草、鼠李、黄护、麻栋、胡桃、五倍子等都属于直接型植物染料。古代大多是将其与锡、铁、铝、铜等不同盐类进行媒染,以获得丰富多彩的色调。
满朝朱紫贵——一个时代的写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之一,从紫草中提取紫色染料进行染色就是一个重要的案例。春秋战国时,齐桓公的紫色服装就是用紫草进行染色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意思是说齐桓公当年爱穿紫色服装,从而确立了紫色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那时的齐国, 人们用5匹素绸子去换1匹紫绸子, 甚至都不易换到。
紫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和古代染色的重要原料。李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从其根中可以提取紫色染料,但是由于几百千克紫草才能得到几克紫色染料,因此紫色染料身价百倍,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戴紫色绸缎,以此来显示其高贵。难怪那时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
在日本,紫色同样与古代文化紧密相联。圣德太子规定用紫色制作十二阶冠位中最高位的冠帽。古罗马和腓尼基人使用的“帝王紫”是一种只有帝王们才能享用的天然染料。“帝王紫”是从地中海底的一种海螺中提取的一种紫色染料,据说8000个海螺可以得到1千克紫色染料,因来之不易而十分名贵。
朱元璋的红色情结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偏偏不爱紫色爱红色,他穿的礼服底色都为红色。要说朱元璋对红色的偏好,也许出自他之手的《红木樨》更能说明问题:“月宫移向日宫栽,引的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录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诗中的“轻红”就是“红木樨”的本色,从“轻红”到“丹心”的跳跃则更深化了这种颜色的内涵。
那么,红木樨到底为何物呢?原来,红木樨(红木犀)又称丹桂,是浙江象山的特产和名花。其实,丹桂只是桂花的一种,其花红者为丹桂,黄者为金桂,白者为银桂。象山出产红木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这里的水土气候特别适宜红木樨的栽培生长。桂花异香扑鼻,沁人心脾,独具魅力。因此我国古代把仕途得志者谓之“折桂”,古希腊人戴上桂花编成的“桂冠”,象征着荣誉和骄傲。
朱元璋崇尚红色,自然有他的道理。有人认为,朱元璋姓朱,朱为红色的意思,遂以“朱”为正色了。又因《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说法,所以自此紫色官服被废除了。那么,在当时是用什么染料染出红色“龙袍”的呢?
明代皇家服饰的所有颜色都取自植物,其中红色取自一种叫“苏枋”的常绿小乔木。在我国古代,苏枋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行血祛淤作用,常用于跌打损伤等症的治疗。苏枋的芯材浸液可作为红色染料,其根可作为黄色染料。
很早以前,在我国南方就用苏枋来进行染色了,并且有很高的知名度。说起明代皇家服饰的染色,那里面的讲究是非常多的,并且还得由专门的官员来监制。比如,利用苏枋染色,需要把苏枋煮上三四遍,然后兑进明矾水、绿矾水或胆矾水等,这样才可以对丝线或布料进行染色。这样的染色方法被称为“媒染法”。
那时侯,人们也许便已懂得了利用三原色进行颜色调配的道理了。其一为上述所说的红色,其二为取自栀子果实的明黄色,其三为由马兰或板蓝叶子发酵而得的靛蓝。有了这三原色,其他颜色就好配制了。不过,古人偶尔也会用到其他植物,如咖啡色或黑色可以由石榴汁染成。
穿越历史的“黄袍”
现在我们见识皇帝的黄袍,大多是出自清代。其实,黄色作为皇帝的御用色,并不是从清代开始的。在我国历史上穿黄袍的皇帝还有许多,跨越历史的年代也比较久远。
那么,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袍的皇帝呢?有学者认为,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袍的皇帝。在隋之前的皇帝是根本不穿黄袍的,而且那个时候黄色并不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士兵们也是可以穿黄色衣服的。
大约在唐明皇天宝年间,有人上奏要求把御用设施全部改为黄色,臣下一概不许用黄色。皇帝采纳这一建议后,黄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从此,黄袍成为了皇帝的“职业制服”,士兵们是禁止穿黄衫的。
从宋仁宗开始,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就连黄色也为皇帝所专用。这种制度一直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到了清代,这个规矩似乎就更加严明了。如果有人穿了件黄袍子,或者在自家的墙壁上粉刷了黄色,那可就要大祸临头了。据说清代平定青海叛乱有功的大将军年羹尧,就是因为出门用黄土铺道,并使用过鹅黄色荷包和黄色包袱,而成为判其死罪的罪名之一。
纵观不同朝代皇帝的黄袍,虽然都为黄色,但此黄非彼黄也。原来,清代之前的黄袍被称为“柘黄袍”,而清代的黄袍被称为“明黄袍”。尽管柘黄和明黄都曾经是黄袍的专用色,但这两种颜色其实是不同的:柘黄取之于柘木,而明黄取自栀子的果实。
柘树是我国著名的名贵树种,也是生长极为缓慢的树种之一。它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生长而形成乔木的,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柘树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其心材尤为珍贵和稀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描绘过柘树:这种树木可以用来染黄色或橙色,用它提取的染料叫柘黄,是天子衣服的色彩。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御用之色。
用柘木汁染成的黄色是一种杏黄色,而用栀子等染成的黄色是明黄色。栀子果实中的黄色素为一种直接染料,主要成分为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到清代时,统治者放开了“杏黄之禁”,而将“明黄色”作为帝王的御用之色。
通常,传统的丝绸都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说明染料植物的种类是很多的。常用的植物染料是植物染料品种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大类,除了可作为直接染料应用外,也可采取媒染方法进行染色。直接型植物染料是最多的,像槐花、荩草、鼠李、黄护、麻栋、胡桃、五倍子等都属于直接型植物染料。古代大多是将其与锡、铁、铝、铜等不同盐类进行媒染,以获得丰富多彩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