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激情

来源 :中华少年·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去评判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教育对象完成从知到行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条件。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中则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收效,因此,语文课中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热爱祖国语言 理解艺术形象 陶冶情操 激发情感
  
  语文教师首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万里,上下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精彩的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情。
  二、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小说。文中讲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开始痴迷于葫芦,后来由于父亲和教员的严厉压制,而最终与葫芦断绝一切关系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文章为了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突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个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品味本处细节描写,然后再请两个擅长表演的同学到台上进行表演。两个同学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情,让其他同学忍俊不禁,有捧腹大笑的,有笑出眼泪的,有笑的前仰后合的……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痴情。
  文章中还有一处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当场没收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我让学生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才能表现主人公惊愕、害怕和他那种在绝境中的惨淡心情?这时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有大声作示范朗读的,有给同学指出不足的,有争的面红耳赤的,有因读得入情而流泪的……在争论中学生理解了清兵卫的坚强。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和有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
  ……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 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邓颖超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了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的回忆,文章表达的真情实感让人肃然起敬。其中第5段作者把切切的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因此在读此段时,应用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现思念之情。《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挖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其他文献
新学年已开始,回顾过去的一年教学中取得的成绩教训,免不了提到差生。什么是差生呢?本人认为差生表现为学习差、品行差、行为习惯差。  一般人们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这是不公正的。有的同学学习很认真刻苦,守纪律,道德高尚,这不是差生。因为在学习上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没升入高一级年级,但走出社会一定是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从这个方面去看,在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是没有的。只要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育理论,
期刊
摘要: 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境界,是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徜徉。有活力的课堂,是勃发的,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心灵的感应,是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是彰显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生命;开放;自然;意境;境界;汇聚;活力     语文学科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拥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思考、实践、感悟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情趣
期刊
在学校共同的生活学习交流中,班主任负有对学生领导、教育、管理、服务的特殊责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对学生有权威性和较为广泛的影响。要多花心思、多观察、多了解、多动脑。从各个方面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在集体中得以最佳的表现,更好的发展。  对于班主任来说,关爱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自身人格的最好体现,对每位学生的成长有着
期刊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信的一面。学生起先并不是缺少自信,他们许多人的自信是在过多的埋怨和责备声中被渐渐地磨灭了。人都需要被肯定,孩子也一样,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这种满足,就可能会用另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叛逆、对抗,搞一些破坏活动来引起你的注意。事实上他们需要有他人的称赞、表扬、鼓励来提升自信,不断地巩固那份自信。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是多么重要。表扬是甘露,是洒向学生心田的甘露。  首先教
期刊
培养学生的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创新的重要品质,也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既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
期刊
新接了一个小班,可我发现这一届小班的很多孩子明显比往届的孩子娇气,自私,霸道。通过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状况以及和家长交流,我发现这些孩子所有不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溺爱”这两个字。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觉得痛苦,但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问题,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词典
期刊
创新英文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笔者认为: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根据内心需求,设计研制,重新排列,优化组合,迁移提高成为一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根据笔者理解,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
期刊
摘要:有人说:感情是心灵的翅膀。因为情感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培养良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情感 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郑重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可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
期刊
很久以来,高中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点的讲授,而非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严重失位,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也不足。就笔者多年教学的经验,我们将从分析现存高中语文创新教育不足之处着手,进而对其问题根源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策略的建议。  1 现存阻碍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仍然以宣讲锻炼大意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充分
期刊
“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我想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时间是保证  充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