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根据我校对学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二)该课题研究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迫切需要;(三)该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心理专业素质成长提升的迫切需要;(四)该课题研究是进行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理论依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理论;(3)“学习与发展’的理论;(4)教育学;(5)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具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适应能力;2、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形成科学的自我认识,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3、开发适合我校情况,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水平和心理辅导水平;4、构建适合城区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城区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和谐校园教育环境;5、使家长具备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6、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家庭悲剧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四、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实验中坚持客观地分析研究;2.系统性原则: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纵、横向比较、个案与成组结合,使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4.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5.面向全体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加以个别心理辅导。6.尊重与理解和真诚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真诚地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给予启迪和疏导。
五、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校1—6年12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法等。
六、研究的具体操作
1、学校利用丰富的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教育环境,唤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参与、体会、成长,内化为个体的认识和观念;2、课题组成员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和特点,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3、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所有任课教师都要结合不同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训练、社交训练、心理稳定训练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开展个体心理辅导。成立“阳光心理社团”,设立班级心理健康观察员,设置“悄悄话信箱”、“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行为的矫正;6、开展伙伴辅导,促进学生共同成长;7、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在实验工作中根据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 8、通过家长培训,家校沟通,创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全方位心理教育环境,促进使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了紧迫感;2、提高了认同感;3、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水平和学习质量: (1)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树立了健康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一些简单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能以正确心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配合教师参加到各类活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提高了学习质量:4、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教师的工作作风:5、改变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式:6、成果的社会反响与效果。
八、课题研究效果
(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1、实施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2、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3、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4、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努力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学生不断走向成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三)探索出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心语沙龙;3、心语小屋;4、心育报刊;5、心理日记;6、“心理热线”;7、“心语赠言”。
八、结论和建议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主渠道在学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我们要确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探索从学前、小学到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做到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整合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途径;2、我们要积极整合学校、社区、家庭、自我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四结合”上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空间,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不断成长、共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合力;3、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要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使教师远离“亚健康”状态;4、我们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5、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面。我们要切实加强高新技术和手段的学习、训练,借助于快捷方便、丰富多样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富有成效和影响力。
(一)根据我校对学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二)该课题研究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迫切需要;(三)该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心理专业素质成长提升的迫切需要;(四)该课题研究是进行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理论依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理论;(3)“学习与发展’的理论;(4)教育学;(5)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具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适应能力;2、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形成科学的自我认识,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3、开发适合我校情况,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水平和心理辅导水平;4、构建适合城区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城区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和谐校园教育环境;5、使家长具备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6、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家庭悲剧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四、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实验中坚持客观地分析研究;2.系统性原则: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纵、横向比较、个案与成组结合,使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4.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5.面向全体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加以个别心理辅导。6.尊重与理解和真诚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真诚地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给予启迪和疏导。
五、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校1—6年12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法等。
六、研究的具体操作
1、学校利用丰富的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教育环境,唤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参与、体会、成长,内化为个体的认识和观念;2、课题组成员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和特点,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3、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所有任课教师都要结合不同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训练、社交训练、心理稳定训练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开展个体心理辅导。成立“阳光心理社团”,设立班级心理健康观察员,设置“悄悄话信箱”、“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行为的矫正;6、开展伙伴辅导,促进学生共同成长;7、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在实验工作中根据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 8、通过家长培训,家校沟通,创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全方位心理教育环境,促进使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了紧迫感;2、提高了认同感;3、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水平和学习质量: (1)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树立了健康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一些简单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能以正确心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配合教师参加到各类活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提高了学习质量:4、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教师的工作作风:5、改变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式:6、成果的社会反响与效果。
八、课题研究效果
(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增强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1、实施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2、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3、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4、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努力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学生不断走向成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三)探索出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心语沙龙;3、心语小屋;4、心育报刊;5、心理日记;6、“心理热线”;7、“心语赠言”。
八、结论和建议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主渠道在学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我们要确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探索从学前、小学到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做到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整合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途径;2、我们要积极整合学校、社区、家庭、自我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四结合”上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空间,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不断成长、共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合力;3、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要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使教师远离“亚健康”状态;4、我们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5、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面。我们要切实加强高新技术和手段的学习、训练,借助于快捷方便、丰富多样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富有成效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