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茶馆文化的先驱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西式咖啡与罐装饮料近年不断挟强势广告,逐渐改变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但在台北,今天仍保有一千多家茶行,以及栖身在闹区巷弄或古建筑中的大小茶馆。
  台北文人爱喝茶,重要聚会往往选择气氛十足的茶馆,彼此促膝煮茶论剑,仿佛纵横天下尽在暖壶温杯之间。而台湾荼艺馆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蓬勃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没落。目前除了天仁吃茶趣、春水堂、翰林茶馆、古典玫瑰园等大型企业以复合式茶馆型态,结合时下当红的泡沫红茶、珍珠奶茶、精致餐饮等,推出连锁店续领风骚外,商圈内硕果仅存的老字号包括紫藤庐、陆羽茶艺中心、有记名茶等也已逐渐转型,成为闹区中延续传统茶文化的最大异数。
  “紫藤庐”30岁了,做为台湾茶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活古迹”,这一次为自己举办“繁花再开忆故人”系列展览与讲座活动,见证台北文化人与茶人共同携手留下的鸿爪雪泥,台北“光点电影院”也特别放映由刘嵩执导的历史纪录片共襄盛举。
  阳光穿透紫藤的绿荫,洒落的光线像透明的鱼一样游入小巧的水池庭园,石桌上沸腾的茶壶正轻轻抖落残留的水珠,这是不少台北人熟悉的一处风景,上世纪50年代财政部的日式宿舍,在70年代中期变成了作家口中的“艺术家的人民公社”,到80年代初期则成为台北茶馆文化的先驱——“紫藤庐”。“紫藤庐”以庭院里几株90岁的老紫藤为名,它不仅仅是一座茶馆,也是全台湾第一处市定古迹,更是台北市第一处以“人文历史精神”及“公共空间内涵”为特色的活古迹,30年来,不知陪伴过多少文艺青年在此成长。多少新锐艺术家在此发表或舞蹈或剧场或绘画新作,多少民主人士在此凝聚理念,甚至还有不少老外在此领会茶艺的生命。与其说主人周渝是茶艺馆鼻祖,毋宁说他以艺术家的浪漫打造了台北茶馆的传奇要来得更为恰当吧!
  4只留有沉船凿痕的天目黑碗,分别置入4枚约莫巴掌长度的大叶种青普,再注入滚沸的开水,在兔毫轻烟升起的淡淡茶香中。周渝用最简约的方式阐述他对茶艺的看法。茶做为养身,是“清”而非“补”,强调东晋以降对茶的俭朴素养。“文人雅士喝茶讲究茶具、火候等条件,但茶要先养身才能奢谈茶文化,这是基础。”对周渝来说,茶文化可以免谈,假若茶会伤身,就根本不能谈修养了。
  周渝说茶艺离不开俭朴,过于经营茶具并不符合茶性,构成茶艺的机制在于自我反省与创造。反省是一种修养,现代文明则需要快速的创造,创造可以带来商业,少了这两样,文化可能只是一种包装,内容就会单薄。因此尽管社会不断变迁,炫丽的声光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朴实风貌,但紫藤庐30年来始终如一,坚持作为“一间会呼吸的房子在喧嚣急促的台北城中缓缓吐纳着茶气”。
  周渝说:“在一个茶艺世界中,没有一样东西只是工具,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气质与美感。茶人与每个存在物发生对话,同时寻求物与物间,或物与环境间和谐、优美甚至有时令人惊奇的关系。置放一个老瓮、一些枯枝、一盆花或盆栽、一张桌子、一块石头、一幅画……欣赏光影的变化、气息的流动等,正是“紫藤庐”屹立台北30年的最佳写照。
  不同于16世纪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修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作为日本茶禅的精神指导原理,周渝以一个文化工作者在茶艺世界中真挚地摸索了15年所升华的理想,提出了“正、静、清、圆”四字。他说“虽是寄隅于一个小世界,相信对大世界会伸延出一种意义深远的影响”。
  周渝认为修养与养生是茶艺的出路。而泡茶的水质尤其重要,“紫藤庐”的用水全部取自于燕子湖,每隔三天就用20公升的水桶一次载个20桶回来,从20年前无意中的发现至今,从未改变。
  周渝说泡茶也可以有标准,其一为茶具的搭配,适用性与美感;其二在泡茶的技巧、茶汤表现;其三为礼仪风范;其四为生活艺术的能力,而非完全的专业知识。周渝表示茶艺是让人成为生活的专家,回归生活的主体,太拘泥于形式反而让人无法放松。由于茶是动的,所以人心要静。以静制动,谦静的态度是最美的。
  “紫藤庐”在1981年正式开店营业,曾带动台湾茶艺馆的风起云涌,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茶馆趋于没落,但周渝却不以为意,他认为茶艺馆领导茶的发展只是一种偶然、一种短暂的现象。就茶文化的发展来说,养生的概念来自道士、和尚;艺术的美感则来自文人、艺术家。茶艺馆是永恒乡土的代表,但慢慢会走向个人。茶艺馆的衰退是因为没有进步,反而让许多家庭的客厅从视听走向为茶间。茶艺从茶馆走进家庭,将是茶文化发展必然的趋势。
  “紫藤庐”坚持以“自然精神再发现、人文精神再创造”的理念,营造台湾第一所具有艺文沙龙色彩的人文茶馆,30年来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不仅成就多位本土画家,更以茶为媒介,与音乐、舞蹈、传统曲艺等互动,深拓了台湾茶艺的多元样貌,提供了茶文化可以呼吸、可以充满生命律动的空间。
其他文献
岳阳人爱讲的话是:“不吃回头鱼就没有到过岳阳,不喝君山茶就没有感受过岳阳,不登岳阳楼就没有享受过岳阳。”从这关系到“吃喝玩乐”的话语中流露着岳阳与众不同的城市气息。  我们抵达岳阳时,已经是凌晨7点多了。刚到岳阳,沿途看到最多的便是旅馆、酒店,其次是小吃店。好奇心和饥饿感让我们特别想去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找了家“湖南米粉”店坐下,点了几份传统米粉,一尝果然别有一番风味,辣得也够劲。饱餐之后,疲惫感
期刊
众所周知,岩茶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都直接关系到岩茶的品质,而在这么多道工序中又以做青和焙火最为关键。因此可以说做青和焙火是影响岩茶产品质量的最主要程序,成就“岩骨花香”的那几道“火功”历来是茶友们“论证”的焦点,有人说看青做茶,有人说高火出茶香,也有人说老枞才经得住那“三味真欠”的考验……到底这制茶师傅口中的“文火慢炖”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期三人行为您一同揭秘。  卦卦:在讨论之前,想请各位先给大家介
期刊
那天,在深圳与多位文化界、古玩界人士及茶友品茗,搜藏家好友要我点名喝什么骨董茶?在脑海中盘旋后,我点名要一款约有80年岁月的“可以兴”茶砖。  一口茶汤,泯在嘴里,相当饱满,随即打一个满足的嗝,哈欠也跟着来了。茶友觉得奇怪,笑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支有历史的茶。是经得起考验的。  几巡过后,我向在座的茶友们说明了为何选择这支茶。去年底,一位可敬的老茶人李拂一驾鹤西归了,他与“可以兴”茶庄的老板周
期刊
较之于精美的瓷器,它更加敦厚;较之于温润的玉器,它更加淳朴;较之于贵重的青铜器,它更具文气;较之于华丽的金银器,它更显内敛。  这是您所熟识的紫砂壶,这次小编为您介绍一些紫砂壶鲜为人知的用途。这里的紫砂壶可以煲汤,可以藏酒。如若有情致,你还可以想像敦厚、淳朴、内敛的紫砂壶流出的是鲜美的汤和香醇的酒,那该是多么的别出心裁。一把紫砂壶在手,演绎一种别样的生活享受。    金萱排骨茶    发现者:且饮
期刊
开春了,明前茶如期而至,珍稀如珠宝,充满诱惑。  美食杂志常常到大街小巷去挖掘躲在城市角落里的桃源美食、服饰杂志需要到街头捕捉新一季的流行元素。而我们,这回也上街去找茶吧!用我们的味蕾去感受最新鲜、最芬芳的明前新绿。  划定几大城市或区域,编辑们闻香而动,分头行事。这是编辑们日常中最开心的时候,既是工作又是喝茶,虽然要费点脚力,但是再没有这么让人“沉  很多人痴迷于明前茶。茶树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滋养
期刊
寒意犹在的夜晚。略有些疲倦,这时,最合适不过的就是喝一泡去年的岩茶。“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记得去年的初冬,在武夷山看茶,于景区最高峰的三仰峰上,俯瞰三坑两涧等核心茶区,对沐在一片阳光下的竹窠之地印象至为深刻。竹窠的茶属于正岩茶,因其山场独特,滋味往往极佳。以往只知道竹窠水仙是极富有魅力的,这回得到的竹窠肉桂又更为特别。今晚,重又想品尝一次这款有着独特气质与故事的竹窠肉桂。  所谓“新
期刊
怀旧风盛行,总觉得上了年份的事物都有故事,更值得玩味和留念。无论是陈年红茶还是古树红茶,那明艳的茶汤似乎都饱含情愫,能让人读出情感。于是我收集了和年份有关的红茶,去阅读那些封存的流金岁月。    20年正山小种    20年前,或许不曾有人想过它会保存到现在。这款桐木关正山小种是经过传统工艺的加工,在农户家中保留到现在。20年后,再次品饮,感触万千。  这茶条索肥实,大概是放置时的疏忽,条索并不是
期刊
又要到与人分享绿茶的时候了。虽说春茶上市还为时尚早,但我确信朋友平丹那里一定有我想要的那一抹绿,且是很纯粹的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虽名白茶,实为绿茶,是一款珍贵的茶品。绿茶很娇贵,趁着新鲜要及时品尝,为此平丹给她的安吉白茶准备了两个大冰柜,里面存放着形形色色的茶品。尽管我不是很明白她为何只对安吉白茶情有独钟,但性格谦逊、言语轻柔的她,倒是与温文尔雅的绿茶之本性很贴合。  平丹很好客。选了两款精致
期刊
时光的脚步太匆匆,我们无法放慢她的步履,那就在新年的时候,暂且停下自己的脚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与朋友品一道远道而来的迎新茶,让欢乐的聚会时光给友谊留下美好的记忆,还有那暖人心田的酽酽茶香。  为了进一步弘扬国粹,促进各地茶文化交流,《海峡茶道》杂志社联合南京老崔茶馆、青岛茶友会、淮南市茶文化协会、北京、上海、天津、四川、甘肃、浙江、江苏、安徽等九省十市的茶友于2011年1月2日联合举办了“千娇
期刊
常遇友人一问:茶道何为?其实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试图放弃评茶的模式,以一种平常心来喝茶,潜心自问,希望能在茶的路上有所进益。试将这一段时间的心得予以文字化,供大家笑玩和批判。  我将自己的茶之路归纳成为三个字:静、真、通。是否以后还有,尚不得知,因为我自觉还未有达到那个更高的境界。  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要领悟的。  静,康熙字典释义: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又《增韵》动之对也。《易·坤卦》至静而德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