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全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学出发的落脚点,强调注重一切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渗透中,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不断尝试,在中小学教学中显现出一定的问题,例如:渗透力度不足或是不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需要不断的尝试改革,探究素质教育渗透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对策,以此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高效性,确保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此,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素质教育渗透的新方法策略,确保中小学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085-01前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是提升我国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的做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实施,成为限制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加快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中小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所采取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即学校按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固定的班级,然后教师根据既定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然后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相应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快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不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所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1.1教学目标偏向知识化严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并未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沒有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是大量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并将知识的考评和记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经过中小学教育后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 教学方式单调缺乏灵活性。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以及背诵内容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长时间的单调、乏味的学习方式,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失去朝气,而且在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装填关注甚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3 教学形式单向且内容陈旧。在中小学教学中,由于教师未对师生之间的互动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永远是唯一的主角,而学生只是作为灌输知识的对象,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由于我国中小学书本编制和更新速度较慢,所以现用的书本大都是10年前或者更早的老教材,导致书本上所宣扬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而且书本中所教授的一些基础知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生活。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大力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考虑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因素,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速度和渗透。
2.1 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在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和对象,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基础知识教育,也要全面关心学生智力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以及美学观念,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首先,在基础教育实施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并预先提出问题,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引导课堂教学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转变,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中小学教育实施阶段,学校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2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学生不论是学习基础内容,还是要完成其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中小学基础教育来实现,而实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正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时期,所以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和情境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基础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以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和全面素质的同步提高。
2.3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且还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正处于全面推行和实施阶段,中小学教师只有全面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远.探究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实验试点的应用效果 [J].中小学教育期刊.2014(11):102-105
[2]郭民新.当前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J].中小学教育.2013.11
[3]闻人媛.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教育.2015(09)
[4]唐鑫,张爱文.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力思索[J].中学教育.2016.08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085-01前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是提升我国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的做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实施,成为限制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加快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中小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所采取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即学校按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固定的班级,然后教师根据既定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然后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相应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快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不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所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1.1教学目标偏向知识化严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并未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沒有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是大量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并将知识的考评和记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经过中小学教育后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 教学方式单调缺乏灵活性。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以及背诵内容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长时间的单调、乏味的学习方式,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失去朝气,而且在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装填关注甚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3 教学形式单向且内容陈旧。在中小学教学中,由于教师未对师生之间的互动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永远是唯一的主角,而学生只是作为灌输知识的对象,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由于我国中小学书本编制和更新速度较慢,所以现用的书本大都是10年前或者更早的老教材,导致书本上所宣扬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而且书本中所教授的一些基础知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生活。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大力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考虑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因素,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速度和渗透。
2.1 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在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和对象,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基础知识教育,也要全面关心学生智力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以及美学观念,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首先,在基础教育实施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并预先提出问题,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引导课堂教学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转变,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中小学教育实施阶段,学校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2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学生不论是学习基础内容,还是要完成其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中小学基础教育来实现,而实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正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时期,所以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和情境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基础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以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和全面素质的同步提高。
2.3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且还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正处于全面推行和实施阶段,中小学教师只有全面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远.探究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实验试点的应用效果 [J].中小学教育期刊.2014(11):102-105
[2]郭民新.当前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J].中小学教育.2013.11
[3]闻人媛.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教育.2015(09)
[4]唐鑫,张爱文.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力思索[J].中学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