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革命——春天在哪里?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被称为“傻大黑粗”的发展,山西在一煤独大的路上不断探索,逐步找到了煤炭业发展的发向。从2005年6月开始,山西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以改革采矿权配置方式,实行资源有偿使用为突破口,从而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煤炭资源事例和有偿使用的序幕。
  从2005年~2008年,山西省推进关井压产的“三大战役”,开始第一轮资源整合,当时就依法关闭8000多个非法矿点,淘汰1363个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初步扭转了煤炭生产领域多、小、散、乱的局面。从2009年以后,山西省在煤炭生产领域再次掀起第二轮力度更大的资源整合,到2013年末,煤矿总数进一步压缩到1061座。
  通过资源整合,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积极变化:
  一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开始进入大矿发展阶段。山西省煤炭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少到2013年的1061座,压减75%,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比2005年提升了6倍多。
  二是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从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72万人死亡,百万吨死亡率平均2.66。而2013年,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百万吨死亡率降低至0.0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11,创下山西煤炭现代开发史以来的最低值。
  三是煤炭总产能不断增加。在整合矿井没有全部投产的情况下,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而到2013年,山西全省全年煤炭产量达9.6亿吨。
  四是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以阳煤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改进采煤方法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使原地方小煤矿30%左右的资源回收率,提高到整合后的60%以上。
  五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往小煤矿采1吨煤损耗6吨资源,百万吨死亡率是大矿的7.25倍,山西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每年达300亿元。资源整合后,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4.8%提高到81%,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还是在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山西经济实现了由下滑到较快增长的重大转变,作为山西经济支柱的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进程,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也在明显改善,2009年,山西省11个省辖城市中,10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总体好转,在山西省河流监测的102个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达到30个,比2008年增长13.9%;重度污染断面占监测断面比重减少4.4个百分点。时至今日,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山西省辖市几乎已与污染最严重的十座城市彻底告别,山西的天空正在变得越来越蓝。
  煤炭资源整合,对山西省的煤炭工业发展,对于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山西人民的饭碗,对山西人民的生活意义非凡。当年,甚至有人发出了“山西煤炭的春天来了”的感叹。
  然而,在充分肯定煤炭资源整合给山西经济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遗留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不断显现。
  2014年7月初,山西省物价局下发《山西省物价局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称,山西省计划取消面向煤炭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不合理的服务性收费,取缔一切涉煤乱收费;降低部分涉煤收费的征收标准;严格规范保留的涉煤收费项目标准。这被认为是始于2009年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也就是山西煤炭行业改革的延续。
  煤炭资源整合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稳定产量,从而稳定煤价。通过大力度的资源整合,毫无疑问,山西省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但从市场的角度,恰恰与预期相反,山西煤价在煤改后不升反降,而山西经济增速也持续放缓。煤改后的3年里,煤炭价格不断下跌,跌幅已达38%,煤价从2011年10月的853元/吨,下跌到目前的530元/吨。2014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仅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
  2009年,在强力推进煤炭资源兼并重组之际,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国进民退”大讨论。反对者认为,山西在“以安全的名义”驱逐民营经济,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是改革倒退的标志性事件,也为山西经济失衡带来严重的“体制赤字”。
  当年,即有反对整合的人认为,靠行政权力进行资源配置、推进国企垄断,长期看,会带来效率低下和供应短缺,煤炭资源价格势必畸形上涨,全社会都要承担很高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认为,“国有部门效率显著低于民营部门,同时又占用了与其规模和效率不相称的大量的经济资源,这是目前资源配置扭曲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煤炭市场黄金十年的结束,当前的山西煤炭已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林永生认为,如果没有当初的“国进民退”,允许中小煤矿企业自由竞争,它们会充分利用其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应该可以减少或避免市场风险。
  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在业内广受关注,即基建矿井迟迟不能变为生产矿井。
  基建矿井指新建矿井或者改扩建矿井,经过基本建设,进行联合试运转并竣工验收后,方能转化成合法生产的生产矿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产生大量基建矿井,大量的基建矿井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矿井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投资成为摆设;其二是一些基建矿井不规范管理,甚至偷偷生产,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并造成国家税费的大量留失。大量基建矿井无法转变为生产矿井集中反映了审批环节和监管工作的薄弱。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于1997年,从最初的“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历经“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主要改革思路,到2002年国务院“五号文件”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电网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而2007年初下发的《“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指出,电力体制改革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与加紧处理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一起被明确列在“十一五”前两年的改革日程中。
  虽然我国电力行业组建了5大发电公司,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初步形成竞争型市场结构,但由于缺乏适用的市场规则和配套的市场建设,有效竞争的条件并未形成。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至今,1996年颁布的《电力法》仍未修改,改革“无法可依”,各方面的认识难以统一,改革方案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电力行业的结构改革不到位,虽然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5家区域电网公司分别挂牌成立,但以区域电网公司为主体的输电运营体制框架不但没有形成,反而在不断弱化。此外,电网公司主业与辅业尚未分离,输电、配电、售电的一体化经营,也都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模式不相匹配,制约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较缓,唯一的东北电力市场“竞价上网”试点,也由于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暂停。
  在《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为电改四大步骤。而到目前为止,十多年过去了,只有厂网分开算是基本实现了。
  而电价改革是公认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
  但如果认为电价仅仅是由电厂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四部分组成的却是片面的。因为电价不能仅仅考虑成本因素,还必须考虑如何发挥电力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考虑政策因素。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应该在认真核定发、输、配、售等环节的成本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电力的自身发展需求,用电价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做到这一点,绝不是将电价放开,完全由市场决定所能够做到的,更不是通过将原来一个集生产、输配、销售为一体的的电力企业分解开来所能做到的。
  “最大的垄断是行政垄断,电价不脱离行政制定,电力改革就无法取得突破”,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说。
  电价改革之所以要优于诸如主辅分开、输配分开,刘纪鹏认为,是因为“有关部门大包大办,电价不动,发电企业卖给谁都一样,消费者找谁买都一样,所以发电企业亏损不断。而一旦上网电价提高了,销售电价却不能提高,电网公司又会亏损,这又逼迫它们另寻出路,从而在其他领域形成新的市场垄断。”
  7月,有消息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第一稿已起草完成,核心内容包括两项,一、输配电分开正式被列入改革盘子;二、确立电网企业新的盈利模式,即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电网费。
  牵动各方神经的电改正在提速,力度可能大超预期。
  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