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暗战上海电气 海立股份控股权争夺战再升级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n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立股份”,600619.SH)连发多条公告称,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将进一步增持股份,其持股比例升至25.22%。同时,其二股东杭州富生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生控股”)及四股东葛明决定合计转让所持公司11.14%的股份,这导致原本复杂的股权争夺战再添谜团。
  值得一提的是,二股东曾站队上海电气,作为第三大股东的格力电器想要控股海立股份的难度无疑加大。
  第一大股东“霸气”增持、第二大股东“悄然”退出、第三大股东“豪气”持续举牌,而作为主角的海立股份如何看待这一切的发生?除此之外,控股权之争将会给海立股份造成怎样的影响?格力电器的入股是否会给公司带来变化?就此,《投资者报》记者向海立股份发送采访提纲,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复杂的五角关系


  作为海立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上海电气原本在去年8月曾有意出售所持海立股份的全部股权,但最终由于“协议转让股份的条件尚不成熟”,最终被终止。
  这一结果,让一直对海立股份“虎视眈眈”的格力电器立即产生兴趣,于是格力电器便在去年8月29日至9月19日买入海立股份5%的股票。
  此外,格力电器还在今年4月23日至7月4日期间增持了海立股份4331.55万股,持有股份比例上升至10%,形成了二次举牌,不仅与第二大股东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仅有不到160万股的差距,与持有1.75亿股的第一大股东上海电气的持股比例差距也缩小到10.22%。
  格力电器的举牌似乎让上海电气对海立股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有意卖出变为希望增持控股。于是在今年8月初,上海电气希望通过发行不超过10亿元的定增方案来提高持股比例,以此来抵制门口的“野蛮人”——格力电器。
  可令上海电气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定增被否,这就意味其计划落空。对于这一结果,市场的反应甚是欢喜,8月3日,海立股份开盘一路走高,以涨停价12.96元报收。
  定增不成,上海电气又开始了增持。9月底,上海电气已完成增持,合计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5.22%。与此同时,海立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葛明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方式协议转让海立股份11.14%的股份。
  无疑,二股东和四股东的退出,为上海电气和格力电器之间的较量提供了“擂台”,使得股权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股权争夺的焦点


  上海电气和格力电器争夺海立股份股权的背后,到底争的是什么?
  据了解,海立股份于1992年8月12日成立,同年11月16日于上交所上市。旗下共有9家企业,形成了“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冷暖关联”四大关联产业板块业务,产品遍及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
  海立股份是国内规模最大、跻身全球前三的空调压缩机公司,拥有国内规格品种最齐全的压缩机产品线。根据产业在线统计及海立调查综合分析数据,2017年海立转子式压缩机销量2235万台,占据中国压缩机行业12.53%份额;在非自配套市场,海立压缩机以30.30%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要知道,压缩机对于空调而言可谓“心脏”,在空调制冷不可缺少的四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中排第一。其作用是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
  而格力电器想要在空调领域称霸,其自身的压缩机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了解,仅在2017年格力电器就耗资10.7亿元购买海立股份的压缩机。因此对于格力电器而言,如果拿下海立股份,可解燃眉之急。
  在众多行业人士看来,海立股份的确是空调压缩机产业中的最佳标的。毕竟空调压缩机具有一定技术门槛,在当前市场上,压缩机的资源是有限的。
  值得一提的是,海立股份拥有中国空调压缩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空调压缩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认可实验室,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2017年,海立股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超过4亿元。
  显然,格力电器如此“豪气”地举牌、争夺股权,所争夺的资源非压缩机莫属。
  家电行业研究专家梁振鹏表示,从产能和技术来说,海立都是很先进的。若能成功收购海立股份,格力电器将在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冷暖关联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最终谁将获得控制权?


  眼下,海立股份的争夺战再升级,就目前的情況来看,二股东富生控股及四股东葛明的11.14%股份尤为关键,谁能获得这部分股权,或许谁就能获得控制权。
  对于上海电气来说,由于其目前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5.22%,如果其选择独自吃下这11.14%的股权,将使得持股比例超过30%的红线而促发收购要约。
  而对于格力电器来说,倘若拿下这11.14%的股份,加上此前二次举牌的10%股份,其持股比例将至少达到21.14%,直逼上海电气的25.22%。
  对于最终谁能获得海立股份控制权一事,有投资者在股吧里发布了一篇名为《致海立股份大股东上海电气集团的一封信》的文章,该文章对大股东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问,称格力并非作为野蛮人出现,其入股海立股份是一种“行业整合”行为,不知道上海电气为何要百般阻挠。
  那么,到底谁获得控制权对海立股份更有利?究竟谁能获得海立股份的控制权?我们将持续关注。
其他文献
今年的“金九银十”行情风光不再,如同当下天气,房地产商明显感觉到深秋的丝丝凉意。  国庆长假期间,万科的“活下去”三个字在地产圈及各大媒体被刷屏,甚至有评论调侃万科从“领跑”到“领哭”。和其他房企一样,为了回笼资金,万科也对部分项目进行打折销售,随后网上疯传“万科五折甩卖、前期业主每户退款100万元”的消息。  10月10日晚上,《投资者报》记者从万科方面了解到,“(甩卖退款)传言不属实。”厦门万
期刊
近日的A股市场经历了跌破2600点,又重新夺回的戏码,着实让投资者们真真捏了一把汗。  对此有机构分析认为,短期来看,市场恐慌情绪导致A股抛盘压力较重,市场有可能进一步下探,但A股当前估值较低,下行空间正在收窄。当前A股需要的是,以时间换取空间,耐心等待止跌信号。A股当前股指具有低位优势,尽管短期市场情绪面较差,但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好。此时,可重点关注政策扶持板块,虽处底部超跌区域,但最具逆势上涨反
期刊
近一段时间,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的一句“活下去”刷爆朋友圈,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企业转型的话题引起市场热议。  在眼下的房企大转型时代,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中国”,3900.HK)也是转型大军中备受关注的房企之一。  自去年起,绿城中国优化了组织架构,形成了“一体五翼”的新格局。进入与中交全面合作的阶段之后,绿城中国的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相比其他的房企而言,绿城中国的转型有着怎样的机遇与
期刊
股市持续低迷,使得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往年动辄超30%的风光业绩不复存在。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股票型基金中收益最高的都不超过10%,银华中证全指医疗卫生以7.93%的收益率排名市场第一。  混合型基金则情况稍微好些,总共有9只基金前三季度的收益率超过了10%,其中富国基金旗下的3只基金:富国精准医疗、富国新动力A、富国新动力C分别以18.97%、17.62%及17.36%的收益率占据
期刊
重组梦再次破碎,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数码”,000034.SZ)却仍旧不会放弃云教育,为何如此执着?  日前,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2018年第45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神州数码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未获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神州数码这三年以来第三次重组以失败告终。为何神州数码的重组接连失败?失败后仍然“不抛弃不放弃”又是什么原因?这背后存在哪些隐忧?  带着一系列
期刊
记者实地走访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线下网点,观察到有些银行的新推出理财产品销售火爆,10亿元的份额一上午即认购完成;但一些银行的推出进程还较为缓慢。部分银行的新推出产品数量虽然超过十余款,但是具有较强的购买限制性。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理财新规和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变化不大,银行资管部或金融产品部空间会更大,可配置产品增加,比公募基金的FOF范围更大,日后银行的资管水平提升上来,肯定是FOF强
期刊
近期,银保监会公布了今年1~8月份保费收入的数据。《投资者报》记者从该项数据中读出了两大信号。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今年前8个月,人身险公司的总规模保费终于扭转了此前同比下降的颓势,出现了0.45%的小幅上涨,规模保费增至2.54万亿元,据悉,这也是今年以来,人身险公司第一次规模保费同比上涨。  原保险保费收入虽然下降了5.37%,但也创今年以来降幅的新低。  种种迹象表明,保险公司在保障型产品布局
期刊
受海外市场大跌影响,A股节后也跟着“补跌”,“央行宣布降准释放约7500亿元的增量资金,降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也有利于对冲国庆期间海外市场波动的风险。”海富通基金表示。  尽管短期市场遭遇急跌,但是汇丰晋信基金星涛依然维持四季度对于A股市场震荡筑底的判断。从央行下调准备金的动作来看,去杠杆政策已经开始转变为稳杠杆,社融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得到缓解,避免了信用违约事件大范围爆发和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 
期刊
已停牌3个月之久的达华智能,于10月8日下午再次收到监管机构的问询函。问询函显示,今年9月19日,达华智能披露了拟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北京讯众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讯众股份”)100%股权的预案,经监管机构审查,发现预案存在不少错漏,其中包括拟购买股权数量及金融、标的公司股权预估值、标的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等数据的表述存在多处不一致的情形,监管机构要求解释个中缘由。对此,达华智能于1
期刊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深入和去房地产化浪潮的掀起,房企再次站在了历史的交叉口,一面是传统开发屡试不爽的暴利;一面是多元化市场更新的选择  行业分化加剧,行业集中度提高。业内预计,2018年会成为中国房企转型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行业规模可能迎来拐点,新旧交替会更加微妙  根据《投资者报》50强上市房企转型研究结果显示,超四成的房企选择了与地产相关的转型,三成选择了有限度地“另辟蹊径”,余下则未有明确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