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就说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是教学自身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特点决定的。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上则各有千秋。我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略作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8—02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是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的,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对于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获得了同行的好评,现作以下简述。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仔细研读地理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串,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所谓“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因人制宜”地设计的课堂提问。比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要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又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时,教师如果直白地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会很感兴趣。而如果把这个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效果大不一样。例如,是否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知道吗,构成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别很大,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却终年严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得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谈起。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呢?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因素又是怎么影响的吗?同学们讨论交流。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思考,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由表及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机械问题兴趣化,引发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去探讨和研究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并使学生感兴趣的具有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引导学生思考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地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教师应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而且能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世界、适应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地认识和理解地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思考如何把地理的教学予以生活化。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擅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地理教材中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比如,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这部分地理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如果单纯地根据教材内容去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你能对本班的同学进行不同类别的分组吗?请说出划分的依据。”学生热烈发言: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爱好、居住地、姓氏、是否近视等等为依据来划分。教师进一步总结:班级可以分成多种类型的组,同一个人可以是很多组的成员,可以有多种身份。其实地理区域划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划分方法类似,只不过划分的依据变成了地理要素。教师将地理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关系密切。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提问,只有经常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顿悟,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不断地喜欢探求知识,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问,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的线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更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并能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而突破教材涉及范围的水平。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设计一些课堂提问,把机械的问题变有趣的问法,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立强.运用“五多”模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2008,(29)
[2]屈晗,伍志华.论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3]陈爱钦.论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8—02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是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的,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对于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获得了同行的好评,现作以下简述。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仔细研读地理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串,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所谓“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现状,“因人制宜”地设计的课堂提问。比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要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又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时,教师如果直白地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会很感兴趣。而如果把这个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效果大不一样。例如,是否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知道吗,构成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别很大,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却终年严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得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谈起。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呢?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因素又是怎么影响的吗?同学们讨论交流。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思考,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由表及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机械问题兴趣化,引发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去探讨和研究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并使学生感兴趣的具有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目的。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引导学生思考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地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教师应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而且能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世界、适应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地认识和理解地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思考如何把地理的教学予以生活化。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擅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地理教材中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比如,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这部分地理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如果单纯地根据教材内容去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你能对本班的同学进行不同类别的分组吗?请说出划分的依据。”学生热烈发言: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爱好、居住地、姓氏、是否近视等等为依据来划分。教师进一步总结:班级可以分成多种类型的组,同一个人可以是很多组的成员,可以有多种身份。其实地理区域划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划分方法类似,只不过划分的依据变成了地理要素。教师将地理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关系密切。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提问,只有经常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顿悟,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不断地喜欢探求知识,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问,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的线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更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并能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而突破教材涉及范围的水平。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激发学生提问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设计一些课堂提问,把机械的问题变有趣的问法,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立强.运用“五多”模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2008,(29)
[2]屈晗,伍志华.论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3]陈爱钦.论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