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公司喜欢展示他们的财报。如何看财报?笔者也摸出了一些门道。
研发百分率看发展后劲
财报不仅要看营业额、增长率、市占率,更要看发展后劲,即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比例。
通常美国半导体公司要把16%~17%投入研发。因此,你在看一家公司的简介时,主要不是看有多少员工、多少硕博、多少基地,那是给外行(例如股民)看的,而是看研发百分比。通常很多公司不会直接写出来,但是会给你R&D(研发)投入金额,你拿它和销售额相除便知。
例如,笔者有时遇到一些公司向我们声称他们的研发能力很强,在老总讲演时,我把老总给的数字简单一算,有的能达到20%~30%,知道老总说的是真话。而有些公司的PPT里也写着注重研发,但是你一算数字就知道研发投入属于正常范围。
毛利率间接反映发展后劲
很多本土公司的毛利率20%~30%左右,被人称为价格战、恶性竞争。美国公司通常60%左右,低了不做;中国台湾公司低一些,40%~50%。存储器行业是特例,一般35%左右。
尽管从字面看,20%~30%挺高,但如果按照正常的营业额16%~17%要投入研发,利润就所剩无几了,而且还要给投资人分红。因此,为了照顾各方利益,研发投入往往会大幅缩水。
人均销售额显示盈利能力
人们常说“做大做强”。何为“强”?笔者认为不仅是市占率、发展后劲,还有效率高,即人均销售额。一位本土企业老总告诉我,通常美国fabless(无芯片工厂的IC设计公司)公司是人均产出25万~30万美元。因此拿到销售额,除以员工数就知道盈利能力了。
前两年我们访问了一家中国“芯”公司,副总自豪地介绍说,经过十年发展,已经达到了上亿元销售收入。没想到很多本土公司看到我的这条微博后纷纷吐槽,笑话这家企业像国企“老黄牛”。是啊,经过十年中国“芯”的发展历程,2011年国内已有99家本土fabless公司实现上亿元营收,2012年也有98家过亿元!这家公司太普通了。但是去年我们在深入访问这家公司时,发现该公司不仅多年来坚持自己的核心专利,而且员工数量不过百。当问到为何不想像其他中国“芯”公司一样迅速膨胀时?负责研发的副总认真地说:“我们实现了和美国硅谷公司一样的投入产出,即25万销售额/人的比例。如果再增加人手,不一定有足够的产出,就不合理了。”
数据也非绝对
研发比例足够,就一定有后劲吗?为何有些企业(尤其本土企业)条件很差,却在不断强大。一些有实力的老牌企业却在没落?正确的战略方向等也很重要。数字也许只是一种表象。就像堵车时,你看到自行车比汽车跑得快,你就能由此断定自行车比汽车快吗?
另一个话题是“小富即安”。高盈利率而不做大,是否意为着小富即安?ICCAD(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协会理事长魏少军去年底在ICCAD大会上曾说,有些企业满足小富即安,他鼓励企业家精神,倡导企业敢为天下先。笔者不知道上述的这类本土企业是否属于小富即安。但是与小富即安对照,大手笔的投资与颠覆性的创新在意味着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实际上,大手笔是一场赌博,赌博就有输赢,输了,不是一些企业能够承受的。就像人各有志,社会鼓励乔布斯、马云这样的人才,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这类人才的。
例如,笔者曾不理解乔布斯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就应该赶快回家颐养天年,按照常人的理解,他太想不开了!但一位台湾老总非常理解他,说:“正是因为乔布斯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了,才要竭尽全力开发出最得意的作品!”置于死地而后生,我猜测,假如很多本土企业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时,也许会有勇气从老黄牛变成战马的。
因为很多人在干一份职业,而不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时,数据就有了话语权。(王莹)
研发百分率看发展后劲
财报不仅要看营业额、增长率、市占率,更要看发展后劲,即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比例。
通常美国半导体公司要把16%~17%投入研发。因此,你在看一家公司的简介时,主要不是看有多少员工、多少硕博、多少基地,那是给外行(例如股民)看的,而是看研发百分比。通常很多公司不会直接写出来,但是会给你R&D(研发)投入金额,你拿它和销售额相除便知。
例如,笔者有时遇到一些公司向我们声称他们的研发能力很强,在老总讲演时,我把老总给的数字简单一算,有的能达到20%~30%,知道老总说的是真话。而有些公司的PPT里也写着注重研发,但是你一算数字就知道研发投入属于正常范围。
毛利率间接反映发展后劲
很多本土公司的毛利率20%~30%左右,被人称为价格战、恶性竞争。美国公司通常60%左右,低了不做;中国台湾公司低一些,40%~50%。存储器行业是特例,一般35%左右。
尽管从字面看,20%~30%挺高,但如果按照正常的营业额16%~17%要投入研发,利润就所剩无几了,而且还要给投资人分红。因此,为了照顾各方利益,研发投入往往会大幅缩水。
人均销售额显示盈利能力
人们常说“做大做强”。何为“强”?笔者认为不仅是市占率、发展后劲,还有效率高,即人均销售额。一位本土企业老总告诉我,通常美国fabless(无芯片工厂的IC设计公司)公司是人均产出25万~30万美元。因此拿到销售额,除以员工数就知道盈利能力了。
前两年我们访问了一家中国“芯”公司,副总自豪地介绍说,经过十年发展,已经达到了上亿元销售收入。没想到很多本土公司看到我的这条微博后纷纷吐槽,笑话这家企业像国企“老黄牛”。是啊,经过十年中国“芯”的发展历程,2011年国内已有99家本土fabless公司实现上亿元营收,2012年也有98家过亿元!这家公司太普通了。但是去年我们在深入访问这家公司时,发现该公司不仅多年来坚持自己的核心专利,而且员工数量不过百。当问到为何不想像其他中国“芯”公司一样迅速膨胀时?负责研发的副总认真地说:“我们实现了和美国硅谷公司一样的投入产出,即25万销售额/人的比例。如果再增加人手,不一定有足够的产出,就不合理了。”
数据也非绝对
研发比例足够,就一定有后劲吗?为何有些企业(尤其本土企业)条件很差,却在不断强大。一些有实力的老牌企业却在没落?正确的战略方向等也很重要。数字也许只是一种表象。就像堵车时,你看到自行车比汽车跑得快,你就能由此断定自行车比汽车快吗?
另一个话题是“小富即安”。高盈利率而不做大,是否意为着小富即安?ICCAD(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协会理事长魏少军去年底在ICCAD大会上曾说,有些企业满足小富即安,他鼓励企业家精神,倡导企业敢为天下先。笔者不知道上述的这类本土企业是否属于小富即安。但是与小富即安对照,大手笔的投资与颠覆性的创新在意味着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实际上,大手笔是一场赌博,赌博就有输赢,输了,不是一些企业能够承受的。就像人各有志,社会鼓励乔布斯、马云这样的人才,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这类人才的。
例如,笔者曾不理解乔布斯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就应该赶快回家颐养天年,按照常人的理解,他太想不开了!但一位台湾老总非常理解他,说:“正是因为乔布斯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了,才要竭尽全力开发出最得意的作品!”置于死地而后生,我猜测,假如很多本土企业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时,也许会有勇气从老黄牛变成战马的。
因为很多人在干一份职业,而不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时,数据就有了话语权。(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