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张渥《九歌图》三作辨伪 (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一期《中国收藏》杂志中,肖燕翼先生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元张渥绘《九歌图》互相对比进行考鉴,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再作谈论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三卷的书款时间、位置,钤印的内容、形式等均能发现不合常规之处,且画者与书写《九歌》文辞者在配合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些疑问确实让人对三作产生了怀疑。本期肖先生将进一步对三作提出疑问,结果将会怎样?由此又会引出哪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呢?
  | 问题之六 |
  在上博本的卷后有元张雨、明姚汝循、詹景凤等人题。姑不论张雨题书为真、为伪,其文字内容,根本没有提到张渥画、吴叡书,并且也不提他画得如何,单指出:“笔精妙墨之小篆,今人奚愧古人。”联系之前所说书者之“强势”,内中是否有些蹊跷呢?
  也就是说张雨题的不是上博本,应是拆配而来的。在张雨题跋的同纸上的姚汝循一题,同样也没有提及张、吴二人,而是为“汪子象此卷”所题。在其后的明末人詹景凤题中,表明汪子象为詹氏婿,曾临学过张渥所画“九歌”,吴叡书小篆。詹景凤以为汪子象所临学的一卷堪称“信世真传”,而“此卷(指上博本)值弁髦耳。”弁髦一词指无用之物。
  上博本曾为詹景凤之婿汪子象所藏,其《东图玄览》一书有记录,但詹氏评为:“元人张叔厚临龙眠居士(李公麟)《九歌图》,吴孟思(叡)以小篆书‘九歌’皆能品,无意致。”能品指书画功力尚佳,但缺乏艺术韵致的作品。张渥、吴睿都是兼有文人身份的书画家,怎能如此评价呢?检清初吴其贞《书画记·卷四》记“张贞期(渥)白描九歌图一卷”评为:“纸墨尚佳,画法乏韵,识四字‘淮南张渥’。”吴氏记的也应是上博本,其评价与詹景凤相同。
  顺此提及,与吴其贞同时的高士奇,在其《江村书画目》一书,即其收藏“秘账”的“送字号”中有“元张叔厚(渥)九歌图一卷”,注“纸本,不真,五两。”高士奇记的不知是哪本,但这些明末清初的收藏鉴赏家,均未看好所谓张渥《九歌图》,对我们重新认识这类作品也是颇有启示的。
  | 问题之七 |
  在传世的古代绘画中,还有一些迄今被鉴为宋人或元人的《九歌图》,如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宋人《九歌图》、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九歌图》先后被鉴为宋李公麟画、宋人画、元人画的《九歌图》,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元人《九歌图》以及浙江省博物馆藏元人《九歌图》等等。诸本宋元人《九歌图》与张渥的三本《九歌图》最大的不同处,是张渥所画“山鬼”为男性,其他诸本皆为女性。
  《辞海·文学分册》中释“楚辞·九歌·山鬼:“为祭祀山鬼之神,所描写神的姿态和衣饰,系一女性。”“山鬼”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荔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分明是一幅窈窕淑女的形象。而张渥所画山鬼,如果说上博本、吉博本的形象还颇有女性的一定姿态,那么克里夫兰本所画山鬼有了胡须,显系为男性。由此表明,此三本绝非张渥所画,而是缺乏文学修养的人所为。那么仿画的人又是根据什么来画的呢?
  上文已指出张渥确曾画过《九歌图》。元末明初人贝琼有详细记载(参见《元代画家史料》中“三四、张渥”,上海人美1980年出版),如记“山鬼”:“而山石如积铁,大松偃蹇,皮皆皴裂成麟甲,一袒裸骑虎行者,山鬼也。”其记载的山石、大松等在画中有充分表现,惟袒裸骑虎者(实为骑赤豹)未言男女,大概以为袒裸者应为男性,所以变成了男鬼。
  由此引出这三本《九歌图》很可能不是按照张渥原本的仿画,是根据贝琼记述的追仿。再如所记:“其次冠服如太乙,有牛首人身者,执大纛飞扬晻暖自空而降,旁一姬执杖者,云中君也。”按这一记述,克博本云中君,其冠服如同所画“东皇太一”,又有“一姬执杖”。而其他二本,则均有“牛首人身者”。其他二本所画其他人物、配景,也大多是按贝琼文字记述,或加以删减或添画,这些表明了三本《九歌图》是从何而来的。
  | 问题之八 |
  上述诸问题的讨论,最终应落实对绘画本身的鉴别。书画鉴定有别优劣、定真伪的双重意义,除代笔书画外,优劣则是判定真伪的最本质的依据。以上博本为例,其“云中君”一图中的“牛首人身者”,如果以腰部为界,其下半身至足部,长度大约超过上半身达三分之二以上,明显不合人体结构,是擅长白描人物画家所不应该的。如“湘君”一图,所画人物服饰、飘带,白描线条繁复杂乱,表现不出人体与服饰、静态与动态间应有的合理形态。如“河伯”一图,如果将河伯交叉合握的双手局部放大,就会感到怎么会如此糟糕。而吉博本所画“河伯”,同样双手交叉,画得好很多,但该本另有画得很差的部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
  克里夫兰本曾为徐邦达先生所藏,他曾临摹过一本,故认知较为深刻,指出:“张(渥)画人物往往先用细淡墨线起稿,然后描定,有处还露出初稿的细线,此册(指上述赵孟款的《九歌书画册》)亦然。”(参见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赵孟》。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这一体认给我们以启示,即诸本《九歌图》都是细线打底稿,“然后再描定”。而我们分析的诸本画法描法杂乱,或者水平不一,恰说明“描定”之人很可能并非同一人,而是“一些人”。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山鬼”一图,二本所画为似男似女,一本则长出了胡须,以及画者、书者似乎在合作一般,总是画者为书者留出书写位置等等怪现象。结论是:它们是成批生产出来的。除本文所谈的张渥三本《九歌图》以及徐邦达先生辨伪为赵孟书、张渥画的《九歌书画册》外,据书画著录一类的文献所载,还有赵孟书画的《九歌图》三种,及张渥画、赵孟书的《九歌图》。如此之多的不同本子,正可佐证我们的结论。
  | 问题之九 |
  上文的考辨中已揭示出,似乎吴叡、褚奂的书法,较张渥的绘画占据书画合卷的主要位置,吴、褚二人书不仅有详尽的书写时间、原因、名款,均钤有十余方印记或骑缝印,而张渥的画或仅有简款或干脆无款。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到本文之初的介绍,徐邦达先生鉴《九歌书画册》,伪赵孟书的款识、钤印,与伪赵孟《六体千字文》的款书、钤印,应出于一人所为的鉴识。本刊2016年第7期曾刊载本人《赵孟〈六体千字文〉再考》一文,指出此卷为明陆士仁所伪。如果联系起来看,则诸本《九歌图》似与陆士仁脱不了干系。在相关的系列研究中,我们还知道陆士仁之子陆广明也是作伪的高手。可以引申推测一下,陆氏父子会不会组织一个专门伪造古书画的“作坊”呢?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陆士仁则以文征明弟子陆师道之子的文氏再传弟子,恐怕属于“作坊”中身分高、书画水平高的人物了,而陆士仁父子最擅长的是仿伪书法,所以也就出现了书画合卷中重书者而轻画者的怪现象了。但他们忽略了张渥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文人画家,不是按图样描画的“作坊”中人。这一看法,不仅是推测,已经有了越來越多的考鉴研究线索指向了陆氏父子。本文的讨论,既是因此而引起的,也是诸研究线索的一环。
  (注: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其他文献
中国有句老话叫“万事开头难”。在中国的传统里,嫁娶、生育、本命年、新年,这些意味着一个“新开始”的时刻都要伴着红色,也正是这些时刻串联起了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其中,出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弱小的时候,也是最难的一刻。为了祈福辟邪,婴儿出生后三天、七天、满月、百日、周岁都有相应的庆典,而这些庆典不论南北都与红色相关。  在北方,比如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为儿童
期刊
在历史传说中,对张献忠“宝藏”的埋藏地点有很多种记载。主要有“锦江埋宝”和“江口沉银”两种说法。2005年以来,四川彭山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发现了银锭、金册、银耳环、碎银等文物,这些发现为我们探讨张献忠“沉银埋宝”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而明末吴伟业《绥寇纪略》记载:“(张献忠)用法移锦
期刊
有时,最普遍的也是最深邃的,我想“中国红”便是这样的存在。  当依赖成为信仰,信仰成为文化,文化成为情结,情结成为精神,红色对于中国而言,其串联起的也就不只是历史了,更是思想。  对于勤劳的耕种者,“红”是对丰收的渴望;对于迎来新生命的家庭,“红”是喜悦与自豪;对于陷入爱情里的人,“红”是情人的面庞;对于旧时的宫中人,“红”又是地位的象征。  看西方,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有一种足以令自己
期刊
中国红有很多种,每种都很美。比如娇嫩的石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清丽的胭脂红、内秀的绯红……话又说回来,红色虽美,选择虽多,却并不像黑、白那样百搭。今天的你是否会因为怕显得“怯”而对红色敬而远之?如果你有这样的苦恼,不妨尋回到古代的“秀场”上去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搭配红色的。在那里你会发现,红配黄可以沉稳,红配蓝可以和谐,红配白可以优雅,红配黑可以灵动,红配绿也可以养眼。  中国红,还是得咱中
期刊
在清代宫廷里,红色分层次来说,最隆重的首先是皇帝。在祭祀的时候,有一个场合就是日坛,有一种衣服就是红色的朝服,也叫红色祭服。从女性——皇后的角度讲,最高规格的红色就是大婚时穿的龙凤同和袍。皇帝的红色朝服是礼服,皇后的龙凤同和袍是吉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袍。再看其余,红色在后妃便服中出现的居多,从典章制度来看,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可以随意一些,因为大红色在清代是没有禁忌的,不像明黄、杏黄那样有非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几份有关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调查报告的陆续出台,不仅让业界“嗅”到了一些风向变动的气息,通过数据的对比,也能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消费的某些区域性特征。  例如前不久,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发布了首份《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对当下的国际艺术市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据悉,该报告由著名文化经济学家、Arts Economics创办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撰写,内容横跨了艺术
期刊
《诗经》中说“颜如渥丹”,即形容人的貌美如同抹了丹砂一样;古代的人们还喜欢在孩童两眉中间点颗朱砂痣,寓意开启智慧……朱砂色,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缘起  “朱砂”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红色颜料。它取自天然硫化汞的红色半透明矿石,又名“丹砂”、“辰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黄白》中提道:“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可见它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  除此之外,朱砂也用
期刊
信息时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传统工艺能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且得到广泛运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该计划引发业界各方的强烈关注。其中明确提到的传统工艺要强化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等内容,更是被业界视为亮点与利好。  而从前段时间相关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自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
期刊
齐白石的绘画以写意花鸟为大宗,兼及水族、人物、山水、蔬果、草虫等各个门类。其中齐白石笔下的草虫尤具特色,涉及种类多达百种。  这些草虫既来自于他儿时的记忆,更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工笔草虫栩栩如生,形态的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写意草虫虽寥寥数笔,仍生动传神。最为可贵的是,他将大写意的花卉和工细的草虫完美结合,不仅将中国画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而且符合他对于中国画“妙
期刊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压倒一切的颜色。虽然红色有些霸气却并不突兀,能以其特有的凌厉气势照亮诗意的狂欢,同时,也照亮一段摇曳多姿的风花雪月。对于传统女子来说,在婚礼上艳冠群芳的标志正是这满堂春色中的一袭大红。  在农耕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红色可以抵御人间的妖邪和煞气,在人们心目中,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太平安宁。将红色定义为“中国红”,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情结”,甚至可以说,红色是中国女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