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青年人来说,话题都是一样的——求学、留学、择业、跳槽、消费、恋爱、结婚、休闲……台湾青年也不例外。仔细观察海峡那边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会发现两岸青年有很多共同之处。
求学
台湾教育事业相当发达。虽然台湾只是一个人口不到2300万、面积比山西省还小的一个小省,却拥有160余所大学,每年招收近11万学生,在校生总数70万左右。由于大学多、容量大、生源少,岛内适龄青年几乎都有大学可上,大学入学考试的录取率高达89%,如果加上推荐入学和特长入学的人数,录取率就更高。难怪有人说,在台湾“考不上大学是件很困难的事”。
同大陆一样,台湾学生报考志愿时也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某些知名的公立大学如台大、台湾“清华大学”的竞争非常激烈,热门科系的报考与录取比例甚至高达30∶1,而一些私立技术学院甚至公立大学的冷门科系却为招不满学生而发愁。
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台湾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放纵自己,而大学也放弃了“严管勤教”为人师表的准则,大扮“圣诞老公公”——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角色。但学生仍不满足,不仅要求各科学分标准要低,课程要“松软可口”,而且要求教师讲课要活泼轻松,考试要有弹性,校风要自由、开放,等等,不一而足。说白了许多人就是为了混张文凭。结果学校贩售了学位,学生过了四年快乐时光,上下交征利,相率以嬉戏,以至于外界盛传,只要不违反校纪,台湾学生“躺着都能毕业”。
岛内民众对此非议颇多,教育主管部门也备感压力,“教育部长”杜正胜不得不在大学校长会议上一再“恳请”校长们提高考核难度,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让低劣的教学质量成为台湾的耻辱。
留学
岛内学生素有留学传统,尤其喜欢赴美国、日本和欧洲留学。大学生中流行一句话:“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哈佛。”在他们看来,台湾大学是岛内最棒的学府,哈佛则是世界学术最高的殿堂。
近年来,台湾经济一直不景气,家境殷实、能够承担起高额留学费用者减少,再加上美国收紧签证名额,所以岛内留学美国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2004年,赴美留学的台湾学生比10年前减少近一万人,下降近六成。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大陆建设飞速发展,广阔市场“钱景无限”,吸引了台湾青年学生的目光。再加上大陆连续出台降低学费、提供奖助学金等一系列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大学留学、创业和定居的措施,所以岛内来大陆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多。2004年,来大陆留学的台湾学生人数达到5240人,其中博士生1066人,硕士生1402人,本科生2180人,预科生(未考上但仍到校就读准备下次考试者)592人。大多数来大陆留学的台生看中的并不单纯是学历,而是要提高竞争力,积累经验和人脉,为未来在大陆发展创造条件。
择业
毕业的青年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是择业。岛内青年理想的职业是“三师”,即律师、医师和经济师,因为这三类职业收入最好,社会地位最高。由于这三类专业人员需要相应的教育经历和知识背景,职业准入条件相当高,所以非此类专业毕业的青年人往往只有羡慕的份儿。
其他人往往把择业目标锁定“金领”。所谓“金领”,是指在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民营公司的经理和公营企业的高层领导等。但岛内就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高学历如研究生者,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台湾每年培养四万名硕士、八万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严重过剩,而学术界、企业界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无法容纳如此多的毕业生,结果许多高学历者被迫移民、外流。部分高学历青年近年开始到设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与大陆“海归派”抢夺就业市场。
公共部门和外企提供的职位非常有限,而且竞争相当激烈,无法进入上述部门的年轻人只好到其他私营企业工作。年轻人注重薪资待遇,往往为了更好的待遇而不断地跳槽,让老板十分头疼。
许多人在多次跳槽后选择自主创业。根据岛内媒体的调查,年龄在20岁~29岁的青年90%有过自主创业的念头,超过50%的青年认为创业的最佳时期是在自己参加工作五年后,25%的青年曾经有过自主创业的经验。在创业领域中,以餐饮业最受青年创业者欢迎,比例高达32%,其后依次是休闲娱乐业、网络资讯业、精品服饰设计、顾问业等类别。台湾青年心中的创业偶像,首推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其次是鸿海电子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和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微软的比尔·盖茨则排第四。有趣的是郭台铭并不买账,认为他们只知道投身“咖啡店”之类的餐饮业,“胸无大志”,“一代不如一代”。
然而创业并非易事。资料表明,岛内近70%青年的创业经历都以失败告终,其中50%青年的创业经历没有超过一年,37%的人是在三年内关门大吉。
消费
台湾青年喜欢消费,尤其喜欢超前消费。年轻人初出校门,涉世不深,不知道挣钱的艰难,加之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估计过高,所以敢于“预支看不见的未来”,借贷消费。再加上他们爱虚荣,好面子,喜欢赶潮流,不尚节俭,这种消费性格加剧了年轻人的消费支出。
而现金卡又在一边推波助澜,教唆年轻人超前消费。岛内银行众多(有50多家),竞争激烈,各发卡银行竞相放宽办卡条件,推出各种优惠措施,诱惑年轻人申领银行卡。在岛内,打开电视,每10则广告就有七则与银行卡有关。“30分钟核可”,“轻松得易贷”、“低利申办、卡爆可预支”等广告随处可见,不由人不动心。以前人们的观念中借钱是件很丢人、很难为情的事,现在拿信用卡从银行透支成了时髦,似乎会借钱、敢消费才够派头。
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频道也没有起到好作用。台湾的网络普及率世界第二,购物网站甚多,加上电视购物频道日夜放送节目,教年轻人消费、娱乐。当年轻人静坐在电视机前观赏综艺化、声光效果俱佳的购物频道,看着“分期付款零利率”、“百分百信贷,不需首付”的广告时,就会不知不觉掉入营销专家刻意营造的陷阱,冲动性消费欲望油然而生。
结果,许多年轻人成了地地道道的“月光族”,不到月底,就花完了工资。最要命的是,银行催账单如雪片般飞来。一些人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从甲银行预支,还乙银行的卡债,而另一些人则把债务推给家人,让父母想办法补上。
两性和婚姻
台湾学校中的性教育、性启蒙相当有成效,大学生们的性观念也较为开放。台大的学生曾经在大学的BBS网站“批踢踢”(相当于北京大学的BBS网站“一塌糊涂”或清华大学的BBS网站“水木清华”)上,公开讨论学校有没有权力禁止学生性交、学生的“性交权”是不是需要保护之类的话题。
表面上看,岛内大学有关两性的校规甚严,多数学校宿舍有严格的门禁制度,禁止学生进入异性宿舍,更不用说留宿异性。但实际上,多数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谈朋友、偷尝禁果,部分学生甚至在校外租房同居。他们受西方性观念的影响较多,不很注重贞操观念,换男女朋友就如同换衣服一样满不在乎。
虽然很多人很早就恋爱并偷尝禁果,但却并不急于结婚。许多年轻人都把结婚视为爱情的坟墓,不愿过早地让结婚戒指套住,阻碍及时行乐。岛内盛行“仪式婚”,即只要举办结婚仪式,无论是传统婚礼还是西式教堂证婚,即算是合法夫妻,不需到民政部门登记。根据台湾有关部门的统计,2004年岛内男、女初婚年龄分别为29.8岁和27岁,比10年前推迟了2.4岁和2.7岁。
结婚要花钱,而且是很多钱,因此许多家境不好或者个人条件不够优秀的男人,宁愿选择娶“便宜”的外籍配偶。外籍新娘一般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大陆,尤以越南和大陆居多。据统计,台湾每八个新娘中,就有一个外籍新娘。
虽然台湾并不提倡晚婚晚育,但许多年轻夫妇婚后都不急于要孩子,还有些人选择丁克家族。已经育有一个子女的年轻家庭,超过50%不愿再生第二胎,所以台湾的生育率相当低,只有0.69%,排世界倒数第二位。
休闲和娱乐
台湾青年喜欢享受生活,普遍追求快乐、幸福的人生。他们创意多,精力旺盛,休闲更是花样百出。
岛内年轻人流行泡吧、泡歌厅,闲暇时参加康乐型社团,善于组织各种游艺性活动。少数学生还敢于“玩刺激”吸食毒品,吸食地点多在酒吧、舞厅、KTV、同学聚会等场所。更多的学生是“电动迷”,喜欢玩电子游戏,而新兴的网络游戏则是新型“精神毒品”,成为许多年轻人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年轻人,则大多在家看电视,日剧、韩剧在台湾青年中很受欢迎。
相对而言,台湾青年对公共事务往往采取冷漠和疏离的态度,对公益性活动的关心常常是“一阵子热度”,很难持久,因此被称为政治上的“快闪族”。大学和社会上的服务性、志愿性社团,一般很难招募到合适的年轻义工。
“四精四荒”
有人把台湾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总结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利,荒于道义,这“四精四荒”的核心,是荒于人文教育。笔者更倾向于把台湾年轻人的这些群体特征,归结于时代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