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热爱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幽静的山林深处,锯木的沙沙声与潺潺的小溪流水声相互应和。简陋的竹茅房前,一位头戴斗笠、身着朴素唐装的老人正一脚踩在地上,一脚踩住固定木材的绳索,锯子、凿子、斧头、磨砂纸……他用得那样得心应手。
这位老人名叫王德文,正是最近走红海内外互联网的“阿木爷爷”。从山东聊城到广西梧州带孙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钉子、胶水,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木拱桥、会行走的小猪佩奇等木器,让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绽放出令中外人士惊叹的光彩。
2018年,一次在照顾孙子的时候,王德文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用自己的手艺给小孙子制作独一无二的玩具?上网搜索材料,寻找适合的木材,添置称手的工具……几天鼓捣下来,王德文用木头做出了环环相扣的苹果锁、行走的木质小猪佩奇、可爱的小水车……
王德文对传统木工技艺的专注和喜爱,引起儿子王保成的关注。王保成是一名互联网创业者,这些年一直在拍摄一些以“三农”为主题的短视频。“既然老爷子有这个手艺,我们就想拍一段视频发到网上,让海内外的人们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魅力。”王保成说。
“拍视频一定要有意思,要做点不一样的,比如鲁班凳。”对于短视频拍摄,王德文有自己的见解。
鲁班凳又名“鲁班枕”,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整个物件没有钉子和其他金属构件。说干就干,画好图纸,王德文拿普通木料练手后找朋友捎来一块好看的花梨木,几经凿磨,最终变为一张鲁班凳,前后忙活了3天。王保成将父亲制作的过程拍摄下来,视频发出不到一天,播放量突破百万。鲁班凳、鲁班锁、摇椅、拱桥……精湛的木工手艺加上有趣的创作思路,接连几个视频下来,“阿木爷爷”在海内外迅速圈粉。其中,因制作了由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环环相扣构成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王德文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
王德文的木匠之路颇为曲折。他13岁时,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于是请来木匠修补。他看木匠师傅敲敲打打挺有意思,当时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那时候拜师学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跟在师傅身边帮工3年,没有任何收入,家境贫寒的王德文实在没这个条件,但他还是不想放弃,试探着问木匠:“我就给你拉拉锯行吗?”木匠没有拒绝。此后,木匠出去做工都会叫上王德文,他也就慢慢学会了木工手艺。村里几个木匠,这个跟两天,那个跟三天,跑前跑后三年。等到16岁,包括榫卯在内,大部分的木工技艺他都学会了。从那之后,王德文成了家里的“木匠”。农忙时种庄稼,有空时做木匠,这是王德文的日常。
在“阿木爷爷”的视频里,王德文只在开头打个招呼,便坐下沉浸到木工的世界里,整个视频经常没有一言一语,却详尽地展示制作过程。“父亲总是让我拍细节,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王保成說。不论是榫卯技艺,还是其他技术,王德文都不藏私。网上有私信要图纸的,王保成会把父亲画的图纸拍下来发过去;有提问的,父子俩也会研究过后一一解答。
有的外国网友留言说想学,问些技术问题,他们都会解答。看不懂的英文,他们会用翻译软件。王德文笑着说,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榫卯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里的好宝贝太多了,和那些老师傅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传承传统文化,网络是个很好的媒介。”
在网络走红后,曾有商业活动找上门来,父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他们想将精力更多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这个想法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目前陈塘镇已经建起“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热议锐评:如果说老物件是时间的味道,那么,老手艺就是历史的馈赠。让更多的“阿木爷爷”走到前台来,让更多的技艺坚守被赞赏与肯定,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必会更繁盛,更自信。
■素材运用:传承文化;走出去;感受_____的美好;成长路上;不忘初心……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幽静的山林深处,锯木的沙沙声与潺潺的小溪流水声相互应和。简陋的竹茅房前,一位头戴斗笠、身着朴素唐装的老人正一脚踩在地上,一脚踩住固定木材的绳索,锯子、凿子、斧头、磨砂纸……他用得那样得心应手。
这位老人名叫王德文,正是最近走红海内外互联网的“阿木爷爷”。从山东聊城到广西梧州带孙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钉子、胶水,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木拱桥、会行走的小猪佩奇等木器,让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绽放出令中外人士惊叹的光彩。
2018年,一次在照顾孙子的时候,王德文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用自己的手艺给小孙子制作独一无二的玩具?上网搜索材料,寻找适合的木材,添置称手的工具……几天鼓捣下来,王德文用木头做出了环环相扣的苹果锁、行走的木质小猪佩奇、可爱的小水车……
王德文对传统木工技艺的专注和喜爱,引起儿子王保成的关注。王保成是一名互联网创业者,这些年一直在拍摄一些以“三农”为主题的短视频。“既然老爷子有这个手艺,我们就想拍一段视频发到网上,让海内外的人们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魅力。”王保成说。
“拍视频一定要有意思,要做点不一样的,比如鲁班凳。”对于短视频拍摄,王德文有自己的见解。
鲁班凳又名“鲁班枕”,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整个物件没有钉子和其他金属构件。说干就干,画好图纸,王德文拿普通木料练手后找朋友捎来一块好看的花梨木,几经凿磨,最终变为一张鲁班凳,前后忙活了3天。王保成将父亲制作的过程拍摄下来,视频发出不到一天,播放量突破百万。鲁班凳、鲁班锁、摇椅、拱桥……精湛的木工手艺加上有趣的创作思路,接连几个视频下来,“阿木爷爷”在海内外迅速圈粉。其中,因制作了由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环环相扣构成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王德文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
王德文的木匠之路颇为曲折。他13岁时,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于是请来木匠修补。他看木匠师傅敲敲打打挺有意思,当时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那时候拜师学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跟在师傅身边帮工3年,没有任何收入,家境贫寒的王德文实在没这个条件,但他还是不想放弃,试探着问木匠:“我就给你拉拉锯行吗?”木匠没有拒绝。此后,木匠出去做工都会叫上王德文,他也就慢慢学会了木工手艺。村里几个木匠,这个跟两天,那个跟三天,跑前跑后三年。等到16岁,包括榫卯在内,大部分的木工技艺他都学会了。从那之后,王德文成了家里的“木匠”。农忙时种庄稼,有空时做木匠,这是王德文的日常。
在“阿木爷爷”的视频里,王德文只在开头打个招呼,便坐下沉浸到木工的世界里,整个视频经常没有一言一语,却详尽地展示制作过程。“父亲总是让我拍细节,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王保成說。不论是榫卯技艺,还是其他技术,王德文都不藏私。网上有私信要图纸的,王保成会把父亲画的图纸拍下来发过去;有提问的,父子俩也会研究过后一一解答。
有的外国网友留言说想学,问些技术问题,他们都会解答。看不懂的英文,他们会用翻译软件。王德文笑着说,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榫卯工艺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里的好宝贝太多了,和那些老师傅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传承传统文化,网络是个很好的媒介。”
在网络走红后,曾有商业活动找上门来,父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他们想将精力更多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这个想法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目前陈塘镇已经建起“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热议锐评:如果说老物件是时间的味道,那么,老手艺就是历史的馈赠。让更多的“阿木爷爷”走到前台来,让更多的技艺坚守被赞赏与肯定,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必会更繁盛,更自信。
■素材运用:传承文化;走出去;感受_____的美好;成长路上;不忘初心……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