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5日,青岛黄海学院正式揭牌并举行建校十五周年庆典活动。这所成立于1996年的职业学校,仅仅历经了15年的发展,就升格为一所教育部认可的本科院校,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其教育质量之高更是让人折服。
十五年的历练与积淀
青岛黄海学院经历15年办学,前7年主要担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和本、专科学历文凭考试培训任务;后8年主要担负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任务。
青岛黄海学院奔波了15年。目前,学院院本部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已形成了一支教师道德高尚、知识系统开放、能力系统坚挺,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师资队伍。学校占地1278亩,经过三期建筑工程基本建设,建筑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56亿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总值5569万元,共7467台(件)。建有一批高配置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74万册、期刊645种,设有电子图书、期刊阅览室。建有容纳200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教学的大型实训中心。学校与海尔、海信等几十家国家骨干企业集团建有实质合作关系,形成办学的良好社会支撑体系。可以说,学院将办学硬件上升到文化层面,充分积累了举办本科教育必备的物质文化实力。
青岛黄海学院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立志创业和艰苦创业的自强不息精神;“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以人为本职业精神;“知行合一”的辩证教育精神;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地面向未来精神;抓党建、促和谐、保发展的方向引领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精神等。学校精神文化不是抽象的教育信条,而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感召和凝聚作用。通过弘扬大学精神,使之变为师生具体化的教育行为准则。如学校常年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年年邀请几任雷锋班老班长来校为师生作报告,并与抚顺雷锋团建立学雷锋军校共建单位,使雷锋精神常在师生心中;学校文化与儒商文化、企业文化等互有链接,形成文化互动与共鸣,使学校文化向社会拓展,彰显学校文化张力。
青岛黄海学院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积淀了宝贵的制度文化。大学自治方面:学校发挥民办院校优势,运用民办机制办学,合理用好办学自主权。领导体制: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保障了院长办学和管理权力。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学院领导班子中,多为聘请的名校专家、教授担任领导职务,已形成和谐有力的办学运作模式;一批教授在治学中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规章制度建设:1996年学校创始,立即出台了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教职工规章制度》和《学生规章制度》等。随着办学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近几年学校印制了3辑规章制度汇编,制度文化建设取得应有成效,强化了学校管理。
知行合一的校训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还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一则好的校训对于学校内聚实力、外树形象,尤其是传承学校内在品质和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广泛征集到了校训用语八百多条,集中了全院师生员工的智慧,确定学院的校训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的校训涵盖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历程,体现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及个性,彰显了学院的文化品位和底蕴,具有时代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历经15年,学院用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诠释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的理念。
“知行合一”还体现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及个性。学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相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因地制宜设置相关海洋特色专业,如船舶制造、港口工程技术、物业管理、旅游服务等。学院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一处集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训设备2000多台套,可同时供2000名学生实习实训,年培训能力达6000余人,为学院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了方便条件。
“知行合一”作为学院的校训,既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学院的个性,又赋予了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崭新的内容,即:“知”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操守和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行”应包括践行道德规范和掌握运用职业专长的本领和行动。
“知行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彰显了学院的文化品位和底蕴。学院自1996年5月建校以来,越来越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直遵循着“知行合一”的理念,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纵观学院三个阶段的办学历程,在15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学院开始以对校园文化的理性认识即“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即“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丰富“知”的内涵,并用以指导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即推进中的“行”。这就充分体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一体”的进程和规律,从而推进学院相关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2011年4月,教育部批准青岛黄海学院为普通本科院校,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标志学校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时期。转型发展是青岛黄海学院特定的发展形态,也是学校发展的理性选择。学院15年的发展积淀和文化孕育为学院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院转型发展的方向
1.定位转型。青岛黄海学院15年办学,主要面向企业、面向职业,为企业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生涯主要在我国职业带的下、中游流动。升为本科院校后,教育类别变更,办学层位上移,教育空间拓展,服务面向放大,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定位转型。学校发展定位是:定位于教学型、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以工科为主体的教育格局,保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特色;立足山东,立足青岛,面向全国,重点为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教育思想观念转型。教育思想观念转型是转型发展的先导,是全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校要找准切入点,形成引领本科教育发展的新型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转型主要路向是:破壁垒式封闭教育模式,培育开放性教育新思维;坚持知行合一教育新理念,开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教学新路向;推动学术进校园,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开创学术自由新风;协调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良好互动关系;建设教育服务社会和社会支持教育双重办学保障体系等。
3.学科、专业发展转型。青岛黄海学院把学科、专业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实现学科、专业转型发展不仅是由专科向本科的层面提升转型,重要的是实现学科理论的转型,具体说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转型。青岛黄海学院实施本科教育,要克服用办专科教育的惯性指导本科教育,切实按照本科教育规则实施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要足量,学术研究要跟进,技术训练要过硬,形成知识、学术、技术教育的良性循环和互补。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职业更替需求,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形态,主要职能是培养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区别于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也区别于普通技能型人才。
4.领导方式转型。认真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领导体制,保障院长和院务委员会的管理和办学权力。建设专家型、专业型管理团队,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管理学校。发挥民办机制管理优势,形成有活力的新型民办管理机制。采用宽口径管理和扁平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放活管理,快捷管理,调动办学实体和教职工办学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益。
5.教育资源积累方式转型。教育资源积累仍按照洪堡所提出的“学者、土地、资金”三大结构板块实施,但要转变积累方式,改善积累结构,提高积累效益。坚持人才是第一教育资源的发展观,以高端人才积累为重点,实施人才外聘与自我培养相结合方略,逐步扩大自我培养人才的权重,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实施校园北扩战略,抓紧土地变更手续办理,为学校今后发展拓展空间。“对民办高校而言,仅仅通过学费很难很快完成其资本积累的过程。”因此,要拓宽资金积累渠道,突破仅仅靠学费积累办学资金的瓶颈。积极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项目和政府“专项资金”。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吸收社会企业多元投资。积极与社会团体和个人合作,建立捐资融资渠道。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运用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注重解决短板资源配置,力求资源配置平衡,保持良好的资源结构效益。
转型发展战略
1.区域服务战略。区域服务战略是青岛黄海学院发展的基础战略,这是由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区域服务战略实施,必须立足山东、立足青岛,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了解区域职业岗位群发展趋向,“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服务对象,把握需求脉搏,营造技术开发优势,担当科技转化的龙头,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性社会发展对接。
2.特色化战略。特色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战略,大学真正能打造出品牌项目,并经久不衰,很不容易。特色化不是政府授予的,也不是自封的,是大学千锤百炼炼就、社会所认可的。青岛黄海学院实施特色化战略,要立足和坚定学校能真正办出特色,但特色是一个培育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和永不放弃地做好培育工作。第一,要逐步办成以工科为主体的本科院校,瞄准工学门类中的强势学科、专业进行培育。第二,要筛选建校以来的教育成果,选择有综合交叉优势、破土能力强的项目进行培育。第三,特色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尤其应用型大学,要依靠社会,发现和培育自身优势。第四,特色的培育和发展要切实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以人才培养质量追求办学特色价值的最大化。青岛黄海学院本科教育与特色培育要同时起步,把特色化战略实施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之中。
3.竞争战略。大学正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通过竞争和拼搏,实力增强、知名度上升,竞争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手段。青岛黄海学院应积极参与大学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办学经验,发展自己。竞争不是盲目扩张,主要是在与同类院校的教育比较中创先争优,既在办学中检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又检验自身的竞技状态。竞争靠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青岛黄海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凝聚力。大学需要有一种崇高的教育思想境界,它往往表现在对重大教育价值的追求上。青岛黄海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自强不息精神所形成的凝聚力,正是参与竞争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二是创造力。创造力蕴藏在教师和学生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中,要鼓励成功,善待失败,为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铺路,使他们能够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参与竞争,展示创造成果。三是影响力。影响力是大学内化了的教育、科研、服务等综合实力,它往往是彰显于社会的大学形象。学校要从综合教育价值视角,大力培育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并使之持久、深厚。
青岛黄海学院的转型发展和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定会按照教育部对学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和水平,大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黄海学院将永远高举中国特色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宗旨,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唯德唯能,止于至善”的校风,为创建百年名校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链接:黄海学院大事件
1996年5月22日,学校获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许可证号为〔青社办开字第004号〕,时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培训学校”。
1998年5月,学校获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更名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业技术专修学校”。
2000年3月,青岛市教委同意1999年11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为学校申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业专修学院”的申请,性质为高等非学历学校。
2001年春,学院开始筹建黄海新校。
2003年4月2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院正式更名为“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4年3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业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7年5月2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学院,参观考察了实习实训中心,肯定了学院在教学管理、育人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2008年6月9日,学院接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组检查评估,顺利通过并荣获“优秀”等级。
2009年4月17日,学院高职“升本”办公室召开首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升本”工作。
2010年2月26日,学院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成为青岛地区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2011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行文(教发函〔2011〕92号),同意在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青岛黄海学院,将“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更名为“青岛黄海学院”,学院的更名充分显示了国家、省、市对学院的支持,也标志着学院从此跻身于本科院校行列,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将在争全国一流、创百年名校的奋斗中再创辉煌。
十五年的历练与积淀
青岛黄海学院经历15年办学,前7年主要担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和本、专科学历文凭考试培训任务;后8年主要担负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任务。
青岛黄海学院奔波了15年。目前,学院院本部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已形成了一支教师道德高尚、知识系统开放、能力系统坚挺,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师资队伍。学校占地1278亩,经过三期建筑工程基本建设,建筑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56亿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总值5569万元,共7467台(件)。建有一批高配置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74万册、期刊645种,设有电子图书、期刊阅览室。建有容纳200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教学的大型实训中心。学校与海尔、海信等几十家国家骨干企业集团建有实质合作关系,形成办学的良好社会支撑体系。可以说,学院将办学硬件上升到文化层面,充分积累了举办本科教育必备的物质文化实力。
青岛黄海学院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立志创业和艰苦创业的自强不息精神;“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以人为本职业精神;“知行合一”的辩证教育精神;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地面向未来精神;抓党建、促和谐、保发展的方向引领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精神等。学校精神文化不是抽象的教育信条,而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感召和凝聚作用。通过弘扬大学精神,使之变为师生具体化的教育行为准则。如学校常年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年年邀请几任雷锋班老班长来校为师生作报告,并与抚顺雷锋团建立学雷锋军校共建单位,使雷锋精神常在师生心中;学校文化与儒商文化、企业文化等互有链接,形成文化互动与共鸣,使学校文化向社会拓展,彰显学校文化张力。
青岛黄海学院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积淀了宝贵的制度文化。大学自治方面:学校发挥民办院校优势,运用民办机制办学,合理用好办学自主权。领导体制: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保障了院长办学和管理权力。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学院领导班子中,多为聘请的名校专家、教授担任领导职务,已形成和谐有力的办学运作模式;一批教授在治学中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规章制度建设:1996年学校创始,立即出台了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教职工规章制度》和《学生规章制度》等。随着办学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近几年学校印制了3辑规章制度汇编,制度文化建设取得应有成效,强化了学校管理。
知行合一的校训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训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还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一则好的校训对于学校内聚实力、外树形象,尤其是传承学校内在品质和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广泛征集到了校训用语八百多条,集中了全院师生员工的智慧,确定学院的校训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的校训涵盖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历程,体现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及个性,彰显了学院的文化品位和底蕴,具有时代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历经15年,学院用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诠释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的理念。
“知行合一”还体现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及个性。学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相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因地制宜设置相关海洋特色专业,如船舶制造、港口工程技术、物业管理、旅游服务等。学院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一处集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训设备2000多台套,可同时供2000名学生实习实训,年培训能力达6000余人,为学院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了方便条件。
“知行合一”作为学院的校训,既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学院的个性,又赋予了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崭新的内容,即:“知”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操守和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行”应包括践行道德规范和掌握运用职业专长的本领和行动。
“知行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彰显了学院的文化品位和底蕴。学院自1996年5月建校以来,越来越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直遵循着“知行合一”的理念,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纵观学院三个阶段的办学历程,在15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学院开始以对校园文化的理性认识即“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即“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丰富“知”的内涵,并用以指导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即推进中的“行”。这就充分体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一体”的进程和规律,从而推进学院相关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2011年4月,教育部批准青岛黄海学院为普通本科院校,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标志学校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时期。转型发展是青岛黄海学院特定的发展形态,也是学校发展的理性选择。学院15年的发展积淀和文化孕育为学院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院转型发展的方向
1.定位转型。青岛黄海学院15年办学,主要面向企业、面向职业,为企业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生涯主要在我国职业带的下、中游流动。升为本科院校后,教育类别变更,办学层位上移,教育空间拓展,服务面向放大,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定位转型。学校发展定位是:定位于教学型、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以工科为主体的教育格局,保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特色;立足山东,立足青岛,面向全国,重点为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教育思想观念转型。教育思想观念转型是转型发展的先导,是全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校要找准切入点,形成引领本科教育发展的新型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转型主要路向是:破壁垒式封闭教育模式,培育开放性教育新思维;坚持知行合一教育新理念,开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教学新路向;推动学术进校园,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开创学术自由新风;协调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良好互动关系;建设教育服务社会和社会支持教育双重办学保障体系等。
3.学科、专业发展转型。青岛黄海学院把学科、专业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实现学科、专业转型发展不仅是由专科向本科的层面提升转型,重要的是实现学科理论的转型,具体说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转型。青岛黄海学院实施本科教育,要克服用办专科教育的惯性指导本科教育,切实按照本科教育规则实施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要足量,学术研究要跟进,技术训练要过硬,形成知识、学术、技术教育的良性循环和互补。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职业更替需求,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形态,主要职能是培养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区别于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也区别于普通技能型人才。
4.领导方式转型。认真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领导体制,保障院长和院务委员会的管理和办学权力。建设专家型、专业型管理团队,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管理学校。发挥民办机制管理优势,形成有活力的新型民办管理机制。采用宽口径管理和扁平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放活管理,快捷管理,调动办学实体和教职工办学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益。
5.教育资源积累方式转型。教育资源积累仍按照洪堡所提出的“学者、土地、资金”三大结构板块实施,但要转变积累方式,改善积累结构,提高积累效益。坚持人才是第一教育资源的发展观,以高端人才积累为重点,实施人才外聘与自我培养相结合方略,逐步扩大自我培养人才的权重,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实施校园北扩战略,抓紧土地变更手续办理,为学校今后发展拓展空间。“对民办高校而言,仅仅通过学费很难很快完成其资本积累的过程。”因此,要拓宽资金积累渠道,突破仅仅靠学费积累办学资金的瓶颈。积极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项目和政府“专项资金”。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吸收社会企业多元投资。积极与社会团体和个人合作,建立捐资融资渠道。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运用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注重解决短板资源配置,力求资源配置平衡,保持良好的资源结构效益。
转型发展战略
1.区域服务战略。区域服务战略是青岛黄海学院发展的基础战略,这是由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此,区域服务战略实施,必须立足山东、立足青岛,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了解区域职业岗位群发展趋向,“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服务对象,把握需求脉搏,营造技术开发优势,担当科技转化的龙头,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性社会发展对接。
2.特色化战略。特色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战略,大学真正能打造出品牌项目,并经久不衰,很不容易。特色化不是政府授予的,也不是自封的,是大学千锤百炼炼就、社会所认可的。青岛黄海学院实施特色化战略,要立足和坚定学校能真正办出特色,但特色是一个培育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和永不放弃地做好培育工作。第一,要逐步办成以工科为主体的本科院校,瞄准工学门类中的强势学科、专业进行培育。第二,要筛选建校以来的教育成果,选择有综合交叉优势、破土能力强的项目进行培育。第三,特色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尤其应用型大学,要依靠社会,发现和培育自身优势。第四,特色的培育和发展要切实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以人才培养质量追求办学特色价值的最大化。青岛黄海学院本科教育与特色培育要同时起步,把特色化战略实施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之中。
3.竞争战略。大学正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通过竞争和拼搏,实力增强、知名度上升,竞争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手段。青岛黄海学院应积极参与大学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办学经验,发展自己。竞争不是盲目扩张,主要是在与同类院校的教育比较中创先争优,既在办学中检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又检验自身的竞技状态。竞争靠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青岛黄海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是凝聚力。大学需要有一种崇高的教育思想境界,它往往表现在对重大教育价值的追求上。青岛黄海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自强不息精神所形成的凝聚力,正是参与竞争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二是创造力。创造力蕴藏在教师和学生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中,要鼓励成功,善待失败,为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铺路,使他们能够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参与竞争,展示创造成果。三是影响力。影响力是大学内化了的教育、科研、服务等综合实力,它往往是彰显于社会的大学形象。学校要从综合教育价值视角,大力培育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并使之持久、深厚。
青岛黄海学院的转型发展和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定会按照教育部对学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和水平,大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黄海学院将永远高举中国特色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宗旨,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唯德唯能,止于至善”的校风,为创建百年名校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链接:黄海学院大事件
1996年5月22日,学校获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许可证号为〔青社办开字第004号〕,时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培训学校”。
1998年5月,学校获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更名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业技术专修学校”。
2000年3月,青岛市教委同意1999年11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为学校申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业专修学院”的申请,性质为高等非学历学校。
2001年春,学院开始筹建黄海新校。
2003年4月2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院正式更名为“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成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4年3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业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7年5月2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学院,参观考察了实习实训中心,肯定了学院在教学管理、育人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2008年6月9日,学院接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组检查评估,顺利通过并荣获“优秀”等级。
2009年4月17日,学院高职“升本”办公室召开首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升本”工作。
2010年2月26日,学院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成为青岛地区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2011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行文(教发函〔2011〕92号),同意在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青岛黄海学院,将“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更名为“青岛黄海学院”,学院的更名充分显示了国家、省、市对学院的支持,也标志着学院从此跻身于本科院校行列,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将在争全国一流、创百年名校的奋斗中再创辉煌。